量齒尺

量齒尺是集郵者必備的工具,它用來鑑別郵票邊上的牙齒——齒孔的度數。19世紀初期,世界各國的集郵家已經擺脫了簡單的收集郵票的風氣,開始對郵票進行研究。那時的研究也很膚淺,只局限於郵票的畫面內容。後來,量齒尺發明了,使郵票研究深入到一個更廣闊的天地。因為對郵票齒孔的研究,便於集郵者考證郵票的歷史,如早期的黑便士、藍便士、紅便士沒有齒孔,後期的紅便士有了齒孔。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量齒尺
  • 外文名:Perforation Gauge
  • 類型:集郵者必備的工具
  • 鑑別:鑑別郵票邊上的牙齒
  • 時間:19世紀初期
功能,來歷,質地,用法,

功能

量齒尺是集郵者必備的工具,它用來鑑別郵票邊上的牙齒——齒孔的度數。

來歷

19世紀初期,世界各國的集郵家已經擺脫了簡單的收集郵票的風氣,開始對郵票進行研究。那時的研究也很膚淺,只局限於郵票的畫面內容。後來,量齒尺發明了,使郵票研究深入到一個更廣闊的天地。因為對郵票齒孔的研究,便於集郵者考證郵票的歷史,如早期的黑便士、藍便士、紅便士沒有齒孔,後期的紅便士有了齒孔。不同的齒孔可辨認不同版別及其使用期限。同時,齒孔的研究也可以辨別郵票的真假等等。發明這種量齒尺的是法國醫生格勒蘭。他認為簡單地研究郵票圖案畫面,使郵票研究的天地太狹窄了。只有開展對郵票齒孔的研究,才能使研究更加深化。1866年10月,格勒蘭發表了題為《關於郵票齒孔的研究》的一篇文章,但是沒有被人們重視,因為當時還沒有確定測量郵票齒孔的統一工具。後來經過格勒蘭反覆研究和試製,終於找到了一個測量郵票齒孔的標準距離——二厘米。這樣,量齒尺的發現很快得到集郵愛好者的承認。二厘米這個量齒標準距離也一直使用到現在。那什麼是郵票上的“齒”和“孔”呢?簡單地說,郵票邊上凸出的叫“齒”,凹進的叫“孔”。因為齒孔有粗齒、細齒之別,故齒孔的度數就不一樣,所以使用量齒尺一量,就能區別出不同的齒孔度數

質地

市場上賣的量齒尺,有紙質的、塑膠的,也有鋁的或不鏽鋼的。它是呈長方形的薄片,購買時,帶上一把標準尺子,用尺量一下量齒尺上印著的齒孔度數。

用法

在20毫米內印著的齒孔度數是否相符,如果一樣,說明是準確的。稍有誤差,就不要購用。齒孔度數在量齒尺上有兩種顯示方法:一種是用線條,一種是用黑點。前者是將郵票的齒孔放到量齒尺的直線上,後者則是將郵票的齒孔放到黑點上。然後都採用把郵票上的齒孔對準量齒尺上的直線或黑點上下左右移動,直到郵票上的齒孔與量齒尺上的齒孔完全重合,這時再看一下量齒尺邊上印著的齒孔度數,就可以確定了。使用量齒尺最好夾在小本子中,不要隨便放在書包或其他什麼地方,以免紙質、塑膠的量齒尺與其它硬物擠壓造成折、裂,即使是鋁片的也會出現彎曲或印著的齒孔度數被磨損現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