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依良治

野依良治

野依良治(日文平假名:のより りょうじ;英文:Ryoji Noyori),1938年9月3日出生於日本兵庫縣蘆屋市,日本著名有機化學家,博士學位,畢業於京都大學。現任名古屋大學教授、名古屋大學理學研究科主任、名古屋大學高等研究院榮譽院長、日本學士院院士、外籍中國科學院院士。2001年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野依良治主要從事催化手性不對稱合成領域的研究。1961年野依良治從京都大學本科畢業;1963年從京都大學碩士畢業;1967年從京都大學博士畢業;1968年,擔任名古屋大學理學院副教授;1969年在美國哈佛大學從事博士後研究;1972年,返回名古屋大學擔任教授至今;2002年當選為日本學士院院士;2003年開始任名古屋大學終身教授;2011年當選為外籍中國科學院院士。

基本介紹

人物經歷,主要成就,科研成果,人才培養,榮譽表彰,社會任職,人物評價,

人物經歷

1938年9月,野依良治出生於日本兵庫縣。
野依良治
演講中的野依良治教授
1961年,從京都大學工學部本科畢業。
1963年,從京都大學工學研究科畢業,留校擔任助教。
1967年,獲得京都大學博士學位。
1968年,被名古屋大學理學院聘為副教授。
1969年,前往美國哈佛大學博士後留學。
1972年,回到名古屋大學,擔任教授,並同時擔任名古屋大學理學研究科主任。
野依良治
野依良治
2002年,當選為日本學士院院士。
2002年,當選為名古屋大學高等研究院首任院長。
2003年10月,兼任日本理化學研究所(RIKEN)理事長。
2011年,當選為外籍中國科學院院士
2015年3月,辭去日本理化學研究所理事長的職位。

主要成就

科研成果

野依良治針對不對稱合成中獲得高純單一手性產物效率低的問題,提出了用化學方法合成手性分子的構想,並首次實現了使用手性分子催化劑實現合成手性物質的不對稱合成構想。野依良治教授的研究在世界上第一次向人們表明,開發催化劑催化底物可以實現高純度手性產物的化學合成。1980年,野依良治教授與其合作者合成的BINAP配位體的金屬催化劑能夠精確地將潛手性分子中的對映體原子、基團或對映面區分,從而使手性分子的合成純度大大提高,特別是BINAP-Ru絡合物催化劑對於潛手性烯烴或者酮類分子的加氫反應。上述催化不對稱合成技術,僅需使用非常少量的不對稱催化劑,便可生產出大量的手性化合物,催化效率極高。以銠Rh(I)替換過渡簇金屬釕Ru ( II)也證明具有同樣催化功效。其後,又陸續開發出其他高效率的催化劑。這些氫化反應都能獲得了很高的光學收率和與化學產率,一些反應已成功套用於工業生產,如Ru(II)- BINAP絡合物還被用於抗菌素levofloxacin工業生產過程中重要中間體(R)-1 ,2 - 丙二醇的製備。得益於野依良治教授的研究,不對稱氫化催化化學在藥品、農產品、調味品和香料以及新型、高級材料的合成製備中發揮著非常大的作用。這種使用人造分子催化劑的化學合成效率可以和天然的酶催化反映相匹敵,有些套用甚至超過了天然的酶催化反應。
野依良治
諾貝爾獎證書
截至2015年11月,野依良治共發表500多篇論文,論文被引用次數達2.2萬次以上,獲美國及日本專利250多項。2001年,在因在不對稱合成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績,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人才培養

野依良治認為給年輕研究員自由,讓他們真正開闊且隨意地發揮,是理研取得成功的關鍵。
據2019年8月中國科學院官網顯示,野依良治在擔任名古屋大學教授期間,他培養了13名中國留學生,多數已經回到中國,為中國的科技發展貢獻力量。他親自邀請了15名中國訪問學者,仍與中國學者合作研究。在他的推動下,每年有一批來自中國科學院和大學的研究生以聯合培養博士生(IPA)、攻讀博士學位和博士後研究員等形式來到理化學研究所(RIKEN)研究學習。

榮譽表彰

時間
榮譽/表彰
2001年
諾貝爾化學獎
2001年
沃爾夫化學獎
2002年
日本學士院院士
2011年
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資料來源:

社會任職

2007年,野依良治受聘為西安交通大學名譽教授。
2009年3月4日,野依良治受聘為大連理工大學名譽教授及精細化工國家重點實驗室國際學術委員會名譽主任。
2019年6月29日,野依良治受聘為哈爾濱工程大學榮譽教授。

人物評價

野依良治教授是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科學家,在為培養中國高級科學人才和促進中日交流做了許多有益的工作。(哈爾濱工程大學新聞網評)
野依良治
野依良治獲得諾貝爾獎
野依良治不僅是一名優秀的化學科學家,同時他也是世界科學界具有領導地位的科學家之一。(中國科學院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