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遇文學香港》是2018年3月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陳國球 主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重遇文學香港
- 作者:陳國球 主編
- 出版社: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
- ISBN:9789620745621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
內容簡介
香港的文學風景─《重遇文學香港》序 陳國球
夫大塊噫氣,其名為風。泠風則小和,飄風則大和。景,光也,境也;光所在處,物皆有陰,所照處有境限也。於是,有風景。窺情風景之上,鑽貌草木之中;可以見物色,可以體文心。多少年來,一隅之地的香港,只落在所不及照之陰影處。然而大塊噫氣,風尚有所轉移,意識有所更新;「文學香港」的景貌,終於進入日光映照境限之內。
這是《香港文學大系》編輯團隊的期盼。
《香港文學大系 1919—1949》十二卷於 2014 年至 2016 年陸續編成出版。這項工程之啟動以至完成,由計畫意念之形塑、資金的籌募、同道之招集回響、宗旨之商榷駁辯,各卷資料在漫長的旅程中,團隊成員嘗盡辛酸,思潮跌盪,悲懷逸興畢俱,其間感遇,或者也值得一記。由是我們再請各卷主編,撰寫編後感言,並聲明篇幅不限,體例無拘,大可率意揮毫灑墨。同時,我們又約請關心《大系》的各方友好,為我們記下其初讀的反應;同樣不刻意講求格式,務求信心而出,信腕直寄。
從各位主編的編餘後話所見,香港的文學風景除了是天然景致之外,時局帶來的風雲變幻、個人目光如何聚落,更是其中關鍵樞紐。陳智德編新詩,就看到光所在處,物皆有陰:「而你醜陋的梅毒的島」、「我要向這卑污的土地,吐一口輕蔑的唾液!」意識到
天邊有一抹「憎恨香港」的黑雲,「並不美好,卻是香港必需直面的真實情志傾向」。謝曉虹從被遺棄的文獻形如「菜乾」,看出搜尋的浪漫,看到「文學如此靜默,幾乎就像城市裡的草木一樣,它們低微地呼吸、與萬物互通訊息,悄悄地改變著我們腳下的土地」。黃仲鳴則由「垃圾」得到啟蒙,發現通俗面相的「山水畫」,看到文本中的「蒙太奇」、「大特寫」,生命活力自在其中。樊善標讀南來文人的散文,感觸的是他們在烽火之餘的心靈遊蕩:「窗外瀰漫著靜謐而芳香的夜」、「假使有一天地層變動,這島國變成流動,流到各處去」,這些「絮語」或許是戰火陰影下的「如果」、大時代的零
余。盧偉力在編輯過程中,見證「有一種美麗叫希望」,可以穿越時間,撲面而來,撩起他的創作衝動。黃念欣思考《大系》是否「太過『二十世紀』」?眾卷的觀景方法,究竟「是一場『遠讀』還是『細讀』?」她念中還有一種技藝,可以為我們展視層層迭迭的「文字雲」。林曼叔未必意會「遠讀」,但他的確有意「遠觀」;近在目前的「漢奸文學」,他聲明「絕不視作香港文學範圍」;他望遠的確有所得,他注意到當時在香港的「馬華文學」論述 ─這是國族主義、離散寫作,與在地關連之思考的開端。霍玉英也在遠觀香港兒童文學,看到「兒童」光影背後自北而南的大政治,看到香港兒童文學
流播到南洋,影與響既深且遠。程中山則多方思量《大系》所照處有境限,未及展示「從開埠至1949 年間,舊體文學應是香港主流文學」,因而深感遺憾。至於編後感言中篇幅最長的一篇「閒話」,是危令敦在檢視點算補天的五色石所指向的「大憾」:《大系》的文學風景,本就經歷與「現代」同臨的地裂天崩;如何拾遺?如何補闕?班雅明如呵護戀人一樣去組織他的檔案與藏書、趙家璧如卞和抱璞般保存新文學運動的資料、方修與張錦忠等細察「馬華」與「華馬」之孰是,以至無論是「懸浮於天地間」的空中之音還是作為「市聲」的香港英語寫作,儘是有待填補的裂口罅漏。陳智德編《大系》史料卷,也為歷史的斷裂、文化的「斷層」,憂心忡忡。陳國球的編餘札記,模仿六一居士的「資閒談」,只能探照隅隙,談不上包括宇宙,總攬人物。
香港文學,或者好比《文心雕龍》所描繪:日月迭璧,垂麗天之象;山川煥綺,鋪理地之形。其間風景,在《香港文學大系》不完整的映照下,呈現出甚么樣的物色?一葉且或迎意,蟲聲有足引心;本編所集的各方書評,是為初始卻極重要的感應。慨允為我們
撰文的朋友,以本地的文化人居多;但來自境外的論家,也不在少數。這二十二篇文字迴響,有專論、有合論;從呈現的方式思考,有的斟酌歷史之補白填空的意義,有的比對同一文類之分卷取向的差異,有的砥礪切磋,有的匡正疏漏。讀法各有不同,取景角度也有不同的選擇;卻都能犀燃燭照,生髮新義。正如〈大系‧ 總序〉所說:「我們不強求一致的觀點,但有共同的信念。我們不會假設各篇〈導言〉組成周密無漏的文學史敘述,所有選材拼合成一張無缺的文學版圖。我們相信虛心聆聽之後的堅持,更有力量;各種論見的交錯、覆迭,以至留白,更能抉發文學與文學史之間的『呈現』(representability)與『拒呈現』(nonrepresentability)的幽微意義。我們期望這十二卷《香港文學大系1919—1949》能夠展示『香港文學』的繁富多姿。我們更盼望時間會證明,十二卷《大系》中的『香港文學』,並沒有遠離香港,而且繼續與這塊土地上生活的人對話。」現在我們再集錄各卷的編後感言以及四方朋友的讀後反應,正是所期待的對話之延伸;「文學香港」的存在,正有賴多方的參照,不斷的對話。時日推移,或許山河有異,總是風景不殊。
圖書目錄
陳國球 香港的文學風景 ——《重遇文學香港》序 / i
一 風景背後
1. 陳智德 《新詩卷》編後記 /002
2. 樊善標 如果遠方沒有戰爭 ——《散文卷一》編後感 / 008
3. 危令敦 聽海濤閒話 ——《散文卷二》編餘閱讀筆記 / 033
4. 謝曉虹 《小說卷一》編後記 /079
5. 黃念欣 「大系」之後,「文學史」之前
——《小說卷二》編後記 / 088
6. 盧偉力 對早期香港戲劇的一些初步觀察 / 095
7. 陳國球 香港早期文學評論閱讀札記——《評論卷一》編餘 / 106
8. 林曼叔 《評論卷二》編後記 /117
9. 程中山 《舊體文學卷》編後感 /125
10. 黃仲鳴 眾聲喧譁 ——《通俗文學卷》編後感言 / 133
11. 霍玉英 《兒童文學卷》編後記/ 143
12. 陳智德 《文學史料卷》編後記/ 158
二 觀景有感
13. 黃英哲 中國文學史的複線
—— 讀陳國球總主編《香港文學大系1919—1949》 / 162
14. 顏訥 從遺蹟中掘出的時間書
—— 在台灣讀《香港文學大系1919—1949》 / 170
15. 鄭文惠 邊界與越界
——《香港文學大系 1919—1949》的文化政治 / 178
16. 趙稀方 如何香港?怎樣文學?
—— 從《香港文學大系》談起 /212
17. 鄭蕾 「小敘事」時代的「大敘事」 / 218
18. 潘步釗 如畫的文學風景
—— 喜見《香港文學大系 1919—1949》出版 / 224
19. 楊宗翰 在台灣閱讀《新詩卷》/ 228
20. 鄭政恆 編者的眼光 ——《新詩卷》 / 234
21. 曾卓然 編輯部署與多元解讀—— 話說《散文卷》 / 238
22. 譚以諾 突破盲點、發現「盲腸」——讀《小說卷》 / 246
23. 李薇婷 尋找「香港」的聲音
—— 淺談《小說卷》的一種讀法 /250
24. 鄧正健 論述「香港戲劇」的理想進路
—— 簡論《戲劇卷》 / 262
25. 黃淑嫻 本土的今生與前世 /266
26. 區仲桃 評論 ‧ 香港 / 270
27. 李婉薇 刻畫文學香港的面容—— 讀《評論卷一》 / 278
28. 古大勇 鄭麗霞 評林曼叔主編的《評論卷二》 / 287
29. 劉錚 香港舊體文學總覽 /300
30. 鄒芷茵 香港(通俗)文學
——《通俗文學卷》與「香港文學史」 /303
31. 陳惠英 《兒童文學卷》書評 /314
32. 吳浩宇 因代以求,有其書,有其學
——《文學史料卷》讀後 / 319
33. 馬輝洪 界限的劃定與超越 ——《文學史料卷》札記 / 322
34. 王鈺婷 見證時代的歷史之書
——《評論卷一》與《文學史料卷》的參照閱讀
/ 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