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重砂測量
- 主要對象:疏鬆沉積物中的自然重砂礦物
- 主要內容:解決與有用重砂礦物有關礦產問題
- 分類:專有名詞
(一)重砂機械分散暈(流)的形成及其分布,(二)重砂測量樣品採集,1.水系法,2.水域法,3.測網法,(三)重砂測量成果圖,(四)重砂異常區的評價,1.有用礦物含量,2.重砂礦物標型特徵,3.重砂礦物共生組合,4.重砂礦物搬運的距離,5.重砂礦物空間分布特徵,
(一)重砂機械分散暈(流)的形成及其分布
礦源母體暴露地表後,經物理風化作用,形成碎屑物質,進一步的機械分離促使其中的單礦物分離出來,在長期的地質作用過程中,各種單礦物按其穩定性程度,有些被淘汰,有些被保留下來,其中有些部分即穩定的重砂礦物保留分散在原地附近,有些受地表流水及重力作用,以機械搬運的方式沿地形坡度遷移到坡積層,形成高含量帶,這樣與原殘積層一同組成重砂礦物的機械分散暈。另外,尚有部分礦物顆粒進一步遷移到溝谷水系中,由於水流的搬運和沉積,使之在沖積層中形成高含量帶,稱之為重砂礦物機械分散流。因此重砂礦物機械分散暈(流)的分布範圍較礦源母體大得多,因而較易被發現,成為重要的直接找礦標誌。
(二)重砂測量樣品採集
重砂取樣是重砂測量的重要一環,取樣質量的好壞直接影響到重砂測量的效果。根據重砂取樣的種類、目的、任務及地形地貌特徵,重砂取樣總體布置分為3種。
1.水系法
是目前套用較廣的一種重砂取樣部署方法。通常對調查區二級以上水系進行取樣。樣點的部署可依照下述原則:
(1)大河稀,小河密,同一條水流則上流密下流稀,越近源頭,取樣密度越大;
(2)河床坡度大,跌水崖發育,流速大流量小的溪流應密,反之應較稀;
(3)主幹溪流的兩側支溝發育且對稱性好,則樣點可放稀,反之應加密;
(4)垂直岩層主要走向的溪流應密,而平行岩層主要走向的溪流可放稀;
2.水域法
是按著匯水盆地中各級水流的發育情況進行布樣。取樣前應對匯水盆地的水域進行劃分,然後將取樣點布置在各級水域中主流與支流匯合處的上游,以控制次級水域中有用礦物含量和礦物組合特徵。
取樣時應逆流而上,對各級水域逐一控制,對沒有出現有用礦物的水域逐個剔除,對出現有用礦物的水域逐級追索,直至最小水域,達到追索尋找礦源母體的目的。水域法取樣每個樣品的控制面積視地質構造複雜程度和地貌條件而異,地質構造複雜成礦有利地段,四級支流和微沖溝的每個樣品控制1.5~2km2為宜,地質條件中常地區,三級支流中每個樣品控制面積3~4km2,地質條件簡單地區每個樣品控制面積可為5~8km2。
3.測網法
是以重砂取樣線距和點距組成縱橫交叉的格線,樣點布在“格線”的結點上。測網法取樣目的是為了圈定有用礦物的重砂分散暈,進而尋找原生礦床,或者為了對砂礦進行勘查,從而進行遠景評價。取樣時線距應小於暈長的一半,點距應小於暈寬的一半。
樣品採集之後,要進行淘洗,一般按流程進行。
(三)重砂測量成果圖
(四)重砂異常區的評價
1.有用礦物含量
它是評價異常區的基本依據。它表明重砂異常的強度。連續的高含量點的出現,表明異常不是偶然的,由礦化引起的可能性極大;而那些孤立高含量點則很可能是由偶然因素引起的。考慮高含量時必須研究一切可能影響含量的因素:礦源母體中的該礦物含量特徵、取樣處疏鬆沉積物類型、取樣點所處的地質條件和地貌特徵及礦床類型和產狀等。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做到由表及里、去偽存真。
2.重砂礦物標型特徵
礦物標型特徵即能反映礦物及其“母體”形成時物理和化學條件,表現在形態、成分、物理性質、化學性質、晶體結構等方面的特點。重砂礦物的標型特徵對評價異常區具有特殊意義。它可提取一些難得的成礦信息,特別對判斷原生礦床的成因更能提供可靠依據。
3.重砂礦物共生組合
4.重砂礦物搬運的距離
分析重砂礦物搬運的距離,對於確定原生礦床的位置及評價砂礦床具有重要意義。影響重砂礦物搬運距離的因素,一方面是重砂礦物的穩定程度,另一方面是遷移環境,根據經驗數據,錫石砂礦距原生礦床一般不超過5~8km,自然金搬運距離可達數百公里,但具工業意義的砂金礦富集在距原生礦床不遠的地方。在判斷重砂礦物搬運距離時,必須注意其磨圓度及礦物的形態特徵。
5.重砂礦物空間分布特徵
重砂礦物的空間分布嚴格受區內各地質體控制,在進行異常區評價時,應將重砂礦物的分布與成礦的地質、地貌條件聯繫起來,以便追索尋找原生礦。
重砂異常檢查的目的在於檢查分析引起“異常”的原因,對其找礦意義做出評價。它是在異常區評價的基礎上,採用必要的技術手段,進一步實地進行的地質調查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