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院簡介,歷史沿革,學院領導,師資隊伍,機構設定,專業簡介,自動化,電子信息工程,測控技術與儀器,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通信工程,科學研究,科研機構,科研項目,科研成果,合作交流,
學院簡介
重慶理工大學電子信息與自動化學院其前身是1985年復校的重慶工業管理學院機電工程系,為更好的適應信息化社會的需求,加快電子信息類學科專業的發展,於1992年從機電系分離,成立了電子工程系,2002年更名為電子信息與自動化學院。
學院在校本科生近2000人,研究生120餘人。現擁有5個本科專業(自動化、電子信息工程、測控技術與儀器、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通信工程),2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儀器科學與技術、信息與通信工程),1個專業學位授權點(電氣工程領域)。作為重慶理工大學歷史最悠久、辦學實力最雄厚、最重要的工科院系之一,歷經幾十年的發展,形成了結構合理、能力強的師資隊伍。現有在編教職員工102人,教授22人,副教授31人,博士29人,碩士生導師34人,其中,擁有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重慶市“兩江學者”、 重慶市傑出專業人才、重慶市學術技術帶頭人、重慶市“傑青”、重慶市青年拔尖人才、重慶市優秀青年骨幹教師等多人。獲得了包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防科工委重大項目等一批國家級科研項目,取得了一批國家級和省部級科研成果,學院學科建設水平不斷提高。近五年,公開發表學術論文800餘篇,其中SCI、EI、ISTP收錄300餘篇,承擔各類項目500餘項,總經費達7000餘萬元;獲專利50餘項;出版著作50餘部。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1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中國專利金獎1項,重慶市技術發明一等獎在內的省部級獎勵10餘項。
多年來,電子信息與自動化學院一直認真貫徹黨的教育方針,遵循高等教育規律,遵循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的教育理念,堅持以社會需求為導向,以專業建設為核心,以質量和特色為根本,以改革創新為動力,以師資隊伍建設為重點,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生髮展和終身學習為中心,以培養高技術複合型工程套用人才為目的,走產學研結合的道路,積極探索人才培養的新模式,努力實現專業質量、結構、規模、效益協調發展,學生知識、能力、素質、個性協調發展,使學院成為人才培養、研究創新的重要基地。
歷史沿革
1985年重慶工學院復校,成立機電工程系
1992年 從機電工程系分離,成立電子工程系
2002年 成立電子信息與自動化學院
2003年 測試計量技術及儀器學科成為重慶工學院首批碩士點之一
2006年 信號與信息處理學科碩士點申報成功
2006年 測試計量技術及儀器學科被評為重慶市重點學科
2007年“機械檢測技術與裝備重慶市高校工程研究中心”4月份獲準成立,同年9月“機械檢測技術與裝備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獲準成立,實現重慶工學院教育部科研平台零的突破
2007年 “精密測試技術與智慧型感測器”重慶市(首批)創新團體獲準成立
2007年 重慶市“電工電子技術實驗示範中心”申報成功
2007年(首批)校級優秀教學團隊“電工電子技術教學團隊”獲準成立,電子信息工程被評為學校的品牌專業。
學院領導
院長
李山(1965年—),教授,工學博士,現任重慶理工大學電子信息與自動化學院院長。重慶市高校中青年骨幹教師,重慶市學術技術後備帶頭人。主要從事電力 電子與電力傳動學科的教學與科研工作,先後承擔過國家863項目、省部級重點攻關項目多項,曾獲得重慶市科技進步三等獎。目前主要研究方向為電氣傳動及運 動控制技術、電動汽車驅動控制技術以及大功率變換技術等。
黨總支書記
廖仕利,男,1970年8月生,漢族,四川仁壽人,中共黨員。1993年7月畢業於重慶工業管理學院(現重慶理工大學)機械電子控制與檢測專業,獲工學學 士學位並留校任教;2004年在西安交通大學機械學院機械工程專業獲碩士學位。2005年晉升為副教授。先後擔任電子信息與自動化學院教師、自動化教研室 主任、套用技術學院教務部主任、套用技術學院副院長。現擔任電子信息與自動化學院黨總支書記。主編、參編教材5部,公開發表學術論文20餘篇,承擔和參加 科研項目10餘項。多次榮獲校級"優秀教師"、 "優秀共產黨員"等榮譽稱號。
副院長
張紅民(1970年- ),教授,工學博士,碩士生導師,現任重慶理工大學電子信息與自動化學院副院長。美國光學學會會員,重慶市光學學會理事,重慶市科技項目評審、信貸諮詢專家,天津市科技項目評審專家。
長期從事圖像處理與分析、計算機檢測與控制、智慧型儀器等方面的研究與開發工作。作為主要研究人員曾先後參與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畫(973計畫)子項目、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畫(863計畫)項目、國家海外傑出青年科學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國家科技攻關計畫項目等國家級項目的研究工作,作為項目負責人主持完成重慶市自然科學基金項目、重慶市教委科學技術研究項目各1項。設計完成了岩心岩屑螢光高解析度圖像採集與分析系統、自動報靶圖像處理與分析系統、隨機掃描雙光子顯微成像系統等,開發了高溫高壓非接觸智慧型頁岩膨脹測定儀、毛細管吮入時間儀(CST儀)等。獲江漢石油管理局科技進步三等獎一項,國家實用新型專利一項。在《Optical Engineering》、《儀器儀表學報》等國內外學術刊物上共發表論文47篇,其中SCI收錄2篇、EI收錄11篇、ISTP收錄3篇,參編著作、教材5部(其中副主編1部)。
副院長
朱 革,男,70年8月出生,博士、教授,現任重慶理工大學電子信息與自動化學院副院長,協助院長分管科研和研究生教育,全國誤差與不確定度研究會理事會常務 理事。1992年畢業於合肥工業大學,1992.7-1997.8中國第二重型機械集團公司設計研究院工作。1997.7-2003.12相繼在重慶大學 獲得工學碩士和博士學位。2004至今重慶理工大學工作。主要研究方向為機械量精密測量、精密儀器及機械。先後參與和負責了20餘項包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項目、863項目、國防科工委項目及其它各種省部級項目。獲專利6項。發表論文30餘篇,其中被三大檢索收錄12篇。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中國電子學會 電子信息科學技術二等獎、重慶市技術發明一等、三等獎各一項, “十五”期間重慶高校十大科技進展項目1項。
師資隊伍
經過多年來的建設和發展,形成了結構合理、能力強的師資隊伍。現有專任教師82人。其中教授14人,副教授34人,博士20人,碩士52人,師資隊伍中教授、副教授等高級職稱占59%,博士、碩士88%。
(2010年6月29日資料)
傑出人才
彭東林:國務院政府津貼專家、重慶市優秀專業技術人才、重慶市學術技術帶頭人、信息產業科技創新先進個人
、重慶市九龍坡區突出貢獻專家
李山:重慶市學術技術後備帶頭人、重慶市優秀青年骨幹教師
余成波:重慶市學術技術帶頭人、重慶市“322人才”第二層次、重慶市優秀青年骨幹教師
張興紅:重慶市優秀青年骨幹教師、重慶市巴南區學術技術帶頭人
張蓮:重慶市優秀青年骨幹教師
機構設定
學院下設有:電子信息與自動化學院辦公室、電子信息與自動化學院學生工作辦公室、檢測與控制技術實驗中心、電工電子技術實驗中心、 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系、測控技術與儀器系、 電子信息工程系、通信工程系、理論電工與電子技術教研室。
電子信息與自動化學院辦公室
電子信息與自動化學院學生工作辦公室
工作職責:
一、制定學院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的計畫和各項規章制度,組織實施並檢查貫徹執行情況。
二、調查分析並準確把握學院學生思想狀況,根據學校安排布置各項學生活動。
三、組織學生第二課堂、社會實踐、學生黨團組織建設等工作。
四、組織校院兩級學年評優和“五四”評優、表彰、獎勵及違紀學生的處理工作。
五、安排和組織學生獎學金、貸款、困難補助的評定、發放和管理工作。
六、做好學生的心理諮詢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七、負責班導師的選聘、培訓、考核及獎懲工作。
八、負責學生會、學生社團、青協等學生群體的指導工作。
九、負責學生的就業工作。
十、完成學院交辦的其它工作任務。
檢測與控制技術實驗中心
實驗中心始創於1985年重慶理工大學建院復校初期,隸屬於重慶理工大學電子信息與自動化學院。 實驗中心主要為電子信息與自動化學院的“自動化”、“電子信息工程”、“測控技術及儀器”及“電氣自動化”四個專業的專業實驗、課程設計等實踐教學環節提供教學實驗環境;為機械類、計算機信息類、管理類的專業方向開設基礎和專業課實驗。此外,中心還能為教師、學生和社會的科研、服務提供必要條件。
(更多實驗中心信息請點擊擴展閱讀)
電工電子技術實驗中心
電工電子技術實驗中心是我校重點規劃建設的實驗中心之一。1997年我校進行實驗室管理體制改革,由原校、院、系三級管理改為校、院兩級管理,將隸屬於各專業系的 “電工技術”、“電子技術”、“電氣控制”、“計算機套用”等實驗室整合為電工電子技術實驗中心。中心的建設對推進教學改革、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提高套用型人才培養質量等方面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2001年中心被確定為重慶市普通高校基礎課教學合格實驗室。2007年中心評為重慶市實驗教學示範中心。
實驗中心既是培養大學生創新精神、提高綜合素質的重要實踐基地,也是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挑戰杯、機器人大賽等學生課外科技活動基地。
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系
姓名
| 性別
| 學歷
| 職稱
|
---|
張蓮
| 女
| 碩士
| 教授、系主任
|
鄭有根
| 男
| 學士
| 教授
|
張志遠
| 男
| 學士
| 研究員
|
劉偉
| 男
| 碩士
| 高工(副教授)、系主任
|
劉述喜
| 男
| 博士
| 副教授
|
蔣東榮
| 男
| 博士
| 副教授
|
賀曉蓉
| 女
| 碩士
| 副教授
|
雷紹蘭
| 女
| 博士
| 副教授
|
測控技術與儀器系
姓名
| 性別
| 學歷
| 職稱
|
---|
朱革
| 男
| 博士
| 教授、系主任
|
楊澤林
| 男
| 碩士
| 副研究員
|
王先全
| 男
| 碩士
| 教授
|
楊繼森
| 男
| 博士
| 副教授
|
電子信息工程系
姓名
| 性別
| 學歷
| 職稱
|
---|
胡順仁
| 男
| 博士
| 教授、系主任
|
余成波
| 男
| 博士
| 教授
|
楊如民
| 男
| 博士
| 副教授
|
黃麗雯
| 女
| 碩士
| 教授
|
周登義
| 男
| 學士
| 高級工程師
|
汪治華
| 男
| 碩士
| 副教授
|
王培容
| 女
| 碩士
| 副教授
|
包明
| 男
| 碩士
| 副教授
|
通信工程系
通信工程專業是重慶理工大學2014年新辦專業,已擁有一批教學經驗豐富、學術水平高的師資隊伍,培養計畫貫徹“加強基礎、拓寬口徑、注重素質、突出能力”的原則,掌握電子技術、通信與網路技術的基礎理論和專業知識,突出培養學生移動網際網路領域研究和開發水平。
理論電工與電子技術教研室
姓名
| 性別
| 學歷
| 職稱
|
---|
楊奕
| 男
| 碩士
| 高級實驗師、系主任
|
張兢
| 女
| 碩士
| 教授
|
郭建華
| 男
| 學士
| 副教授
|
李姣軍
| 女
| 碩士
| 副教授
|
徐霞
| 女
| 碩士
| 副教授
|
塗巧玲
| 女
| 碩士
| 副研究員
|
余永輝
| 女
| 碩士
| 副教授
|
專業簡介
自動化
學科二級類:電氣信息類 授予學位:工學學士
一、有關說明
(一)業務培養目標
本專業培養具備電工技術、電子技術、控制理論、檢測技術及儀表、計算機技術與套用等較寬廣領域的工程技術基礎和一定的專業知識,能在運動控制、過程控制、自動化儀器儀表、計算機測控技術等領域從事系統分析、系統設計、系統運行、科技開發及研究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質套用型高級專門人才。
(二)基本規格和要求
本專業學生主要學習自動化方面的基礎理論和專業知識,受到良好的工程實踐訓練,掌握自動化領域的基礎理論知識和專業技能,具有進行控制系統分析、設計和開發能力,以及一定的管理、決策能力。
本專業的畢業生應獲得以下幾方面的知識和能力:其一、具有紮實的自然科學基礎,較好的人文社會科學基礎和外語綜合能力;其二、具有全面的電氣信息工程素養,掌握本專業必須的較寬的技術基礎理論知識,主要包括電路理論、電子技術、控制理論、計算機軟硬體基礎及套用等;其三、較好地掌握自動化儀表、過程控制、運動控制系統、電氣控制與PLC等方面的知識,了解本專業學科前沿和發展趨勢;其四、獲得較好的系統分析、系統設計及系統開發方面的工程實踐訓練,具有本專業必需的分析、設計、繪圖、計算、測試、文獻檢索及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獲取相關知識等基本技能;其五、在本專業領域內具備一定的科學研究、科技開發、組織管理能力,具有較強的工作適應能力和協作精神。
(三)主幹學科
控制科學與工程、電氣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四)主要課程
電路原理、模擬電子技術、數字電子技術、微機原理及套用、程式設計基礎、電機與拖動基礎、自動控制原理、過程檢測與儀表、電力電子技術、過程控制、運動控制系統等。
(五)主要實踐環節
電路電子基礎實驗、電子技術套用實驗、微機原理及套用實驗、檢測與控制綜合實驗、電力電子與電氣傳動綜合實驗、軍訓、工程訓練、電子技術課程設計、計算機控制技術綜合套用設計、自動控制工程設計、生產實習、畢業設計(含畢業實習)等。
(六)專業特色
本專業本著“大基礎、大工程”的教育理念,按照“2+1+1”工程套用型人才培養模式進行設定。一二年級按電氣信息大類進行培養,進行通識教育和學科基礎教育,夯實人文素質和科技素質功底;三年級按專業進行培養,夯實專業知識和能力基礎,突現自動化專業“控(制)管(理)結合,強(電)弱(電)並重,軟(件)硬(件)兼施”的特點,在要求學生具備紮實的控制理論基礎的同時,重點掌握自動控制系統的設計、調試等相關的工程技術知識,了解學科前沿和發展趨勢,培養學生信息處理的能力,突出計算機在工業控制領域的套用;四年級根據社會需求和就業情況進行工程能力的培養,通過讓學生到企業去進行專業實踐和實習或將工程技術人員請進來授課等方式,提升學生面向行業崗位的實際工作能力。整個過程以基本素質和工程能力的培養為主線貫穿始終,採用模組化知識結構,通過柔性的課程設定和體現能力培養的實踐教學環節,在保證人才的基本素質和全面發展的共性要求的基礎上,使學生在自動控制領域形成特長,體現個性需求,成為具有“寬厚、複合、開放、創新”特徵的高素質套用型高級專門人才。
電子信息工程
學科二級類:電氣信息類 授予學位:工學學士
一、有關說明
(一)業務培養目標
本專業培養掌握電子技術與信息系統領域所需的基礎理論、專業知識及實際技能,能從事各類電子設備和信息系統的研究、設計、製造、套用和開發,適應社會主義經濟和二十一世紀社會發展需要的德智體全面發展的高素質套用型高級專門人才。
(二)基本規格和要求
本專業學生主要學習電子技術及信息的獲取、傳輸、處理、存儲與套用的基礎理論、專業知識,受到電子技術與信息系統工程實踐的基本訓練,具備設計、研究、套用與開發電子設備和信息系統的基本能力。
畢業生應獲得以下幾個方面的知識和能力:其一,較系統的掌握本專業領域的技術基礎理論知識、專業知識及實踐技能,適應電子信息工程專業寬口徑的工作需要;其二,掌握電子電路的的基本概念和實踐技能,具備分析和設計電子設備的基本能力;其三,掌握信息獲取、傳輸、處理的基本理論和套用的一般方法,具備分析、設計、套用信息系統的基本能力;其四,具備跟蹤電子信息工程領域新理論、新知識、新技術的初步能力,具有一定的科學研究和實際的工作能力;其五,具備研究、開發新系統、新技術的初步能力;其六,掌握文獻檢索、資料查詢的基本方法,並能熟練地掌握一門外語。
(三)主幹學科
電子科學與技術、信息與通信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四)主要課程
電子科學與技術類課程:電路原理、模擬電子技術、數字電子技術、信號與系統、電子測量與感測器、EDA技術。
信息與通信工程類課程:工程電磁場、資訊理論與編碼、通信原理、數位訊號處理、通信協定開發及套用、接入網與智慧型網技術、光纖通信技術、移動通訊、電信網技術基礎。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類課程:計算機基礎、程式設計基礎、微機原理及套用、面向對象程式設計、計算機通信網、單片機原理及套用、DSP技術及套用、嵌入式系統設計及套用等。
(五)主要實踐環節
主要集中實踐教學環節:工程訓練(含機械製造基礎訓練、電子技能訓練)、電子技術課程設計、生產實習、信號與信息處理綜合套用設計、電子信息工程綜合設計、畢業實習、畢業設計等。
主要專業實驗:電路電子基礎實驗、電子技術套用實驗、微機原理及套用實驗、電子綜合設計實驗等。
(六)專業特色
本專業貫徹“加強基礎、拓寬口徑、注重素質、突出能力”的原則,按照培養學生知識、能力、素質協調發展的思想,要求學生掌握電子技術、計算機、信息的獲取、傳輸、處理、存儲與套用等方面的基礎理論和專業知識。注重實踐環節,加強與廠礦和科研院所的橫向協作,建立實習基地,培養學生理論聯繫實際的能力。通過“導師制”等措施和方法引導學生參與教師的科研工作,以達到培養和提高學生創新能力和科研能力的目的。
測控技術與儀器
學科二級類:儀器儀表類 授予學位:工學學士
一、有關說明
(一)業務培養目標
本專業培養具備精密儀器設計製造以及測量與控制方面基礎知識與套用能力,能在國民經濟各部門從事測量與控制領域內有關技術、儀器與系統的設計製造、科技開發、套用研究、運行管理等方面的德、智、體全面發展的高素質套用型高級專門人才。
(二)基本規格和要求
本專業學生主要學習精密儀器的機械、電子學與光學的基礎理論,測量與控制理論和有關測控儀器的設計方法,受到現代測控技術和儀器套用的訓練,具有本專業測控技術及儀器系統的套用及設計開發能力。
畢業生應獲得以下幾方面的知識和能力:其一,具有較紮實的自然科學基礎,較好的人文、藝術和社會科學基礎及正確運用本國語言、文字的表達能力;其二,較系統地掌握本專業領域寬廣的技術理論基礎知識,主要包括機械學、電子學、光學、測量與控制、市場經濟及企業管理等基礎知識;其三,掌握光、機、電、計算機相結合的當代測控技術和實驗研究能力,具備測控技術、儀器與系統的設計、開發能力;其四,具有較強的外語套用能力;其五,具有較強的自學能力、創新意識和較高的綜合素質。
(三)主幹學科
儀器科學與技術、機械工程、控制工程、光學工程。
(四)主要課程
電路原理、模擬電子技術、數字電子技術、微機原理及套用、自動控制原理、工程信號處理、誤差理論與數據處理、工程力學、工程光學、感測器與自動檢測技術、精密機械設計基礎、嵌入式系統設計及套用等。
(五)主要實踐環節
主要實踐性教學環節:工程訓練(含機械製造基礎訓練和電子技能訓練),生產實習,課程設計,畢業設計(含畢業實習)等。
主要專業實驗:電子技術套用實驗、微機原理及套用實驗、電路電子基礎實驗,以及測試、控制、光電等方面的專業實驗(分散在課內進行)。
(六)專業特色
本專業以儀器儀表學科為基礎,以多學科間的滲透和融合為專業發展的指導思想。按照“寬口徑、多樣化、抓基礎、重實踐”的複合型工程技術人才的培養模式,特別重視科研對教學的促進作用,通過“導師制”等措施和方法引導學生參與教師的科研工作,以達到培養和提高學生創新能力和科研能力的目的。注重實踐環節,加強與企業和科研院所的橫向協作,培養學生理論聯繫實際的能力。
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
學科二級類:電氣信息類 授予學位:工學學士
一、有關說明
(一)業務培養目標
本專業培養具有紮實的數學、物理等自然科學基礎和寬廣的專業理論知識,能在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電子技術、自動控制系統、計算機技術等相近領域從事研究開發、設計製造、試驗分析、運行管理工作的寬口徑的高素質套用型高級專門人才。
(二)基本規格和要求
本專業主要特點是強弱電結合、電工技術與電子技術相結合、軟體與硬體結合、元件與系統結合,學生除學習工科必須的理論基礎知識外,還要學習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知識,接受電工電子、電力系統自動控制及計算機技術方面的基本訓練,具有研究、設計、分析、調試等基本技能和解決電氣工程技術與控制技術問題的基本能力。
通過培養,學生應獲得以下幾方面的知識和能力:其一、掌握較紮實的數學、物理等自然科學的基礎知識,具有較好的人文社會科學和管理科學基礎和外語綜合能力;其二、系統地掌握本專業領域必需的較寬的技術基礎理論知識,主要包括電路原理、電子技術、電氣工程、自動控制理論、計算機原理與套用等;其三、獲得較好的工程實踐訓練,具有較熟練的計算機套用能力;其四、獲得較好的系統分析、系統設計及系統開發方面的實踐鍛鍊;其五、具有較強的工作適應能力,具備一定的科學研究、科技開發和組織管理的實際工作能力。
(三)主幹學科
電氣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控制科學與工程
(四)主要課程
電路原理、模擬電子技術、數字電子技術、微機原理及套用、電機學、自動控制原理、電氣工程基礎、電力電子技術、電氣測試技術。電力系統自動化方向:電力系統分析、電力系統與繼電保護、電力系統綜合自動化、高電壓工程等;電力電子與電氣傳動方向:電力拖動基礎、電力拖動自動控制系統、電力電子裝置與系統、開關電源技術等。
(五)主要實踐環節
主要專業實驗:電路電子基礎實驗、電子技術套用實驗、電氣工程綜合實驗等。
主要集中實踐教學環節:軍訓、工程訓練、電子技術課程設計、電氣控制技術套用設計、電氣工程綜合設計、生產實習、畢業設計等。
(六)專業特色和方向
本專業按照“加強基礎、拓寬口徑、注重素質、突出能力”的原則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在夯實通識基礎、專業基礎的前提下分方向培養高級專門人才,拓寬了就業領域。課程設定充分體現了電氣工程的四大特點:強電與弱電結合、電工技術與電子技術相結合、軟體與硬體相結合、元件與系統相結合。通過採用模組化知識結構,柔性課程設定,充分體現“素質教育”、“因材施教”。採用“專業導師制”等措施和方法引導學生參與教師的科研工作,以達到培養和提高學生創新能力和科研能力的目的。注重實踐環節,加強與廠礦和科研院所的橫向協作,建立實習基地,培養學生理論聯繫實際的能力。
本專業分電力系統自動化和電力電子與電力傳動兩方向:電力系統自動化方向主要以電力系統為對象,研究其組成、運行、控制原理及控制技術;電力電子與電氣傳動方向主要研究電能的變換與控制、電力傳動及其自動化等理論技術和套用。
通信工程
學科二級類:電子信息類 授予學位:工學學士
一、有關說明
(一)業務培養目標
本專業培養具備通信基礎理論和專業理論,系統掌握現代通信技術,能在信息通信領域從事科學研究、工程設計、設備製造、網路運營、技術管理的工程技術人才。
(二)基本規格和要求
本專業學生在學習大學數學、大學物理、人文學科及外語的基礎上,主要學習通信理論和通信技術等方面的基礎知識,接受通信工程領域軟硬體、系統與網路的設計與套用、科學研究和工程實踐方面的基本訓練,具備能在信息通信領域從事專業技術工作的基本能力。
畢業生應獲得以下幾個方面的知識和能力:具備工程職業道德、愛國敬業精神、人文科學素養和社會責任感;具有從事通信工程領域科學研究、工程設計、技術服務和工作所需的數理知識和其它相關的自然科學知識;掌握通信工程領域的基礎理論和基本知識;系統掌握通信系統和通信網路的分析與設計方法;具有設計、開發、調試、套用通信系統和通信網的基本能力;掌握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進行文獻檢索和資料查詢的基本方法;了解通信與信息行業的相關政策和法規;了解信息通信領域的前沿技術和發展動態;具備一定的組織管理能力、較強的表達能力和人際交住能力以及良好的團隊意識和合作精神;具有一定的國際視野和跨文化環境下交流、競爭與合作的初步能力。
(三)修業年限及授予學位
四年,授予學士學位。
(四)主幹學科
信息與通信工程、電子科學與技術、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五)主要課程
電路原理、電子技術、信號與系統、電磁場與微波技術、通信原理、資訊理論與編碼、計算機通信網、通信電子線路、數位訊號處理、通信網理論基礎等。
(六)主要實踐環節
主要實踐教學環節包括:機械基礎技能訓練、電子技術技能訓練、電子技術課程設計、生產實習、信號與信息處理綜合套用設計、通信工程專業綜合設計、畢業實習、畢業設計等集中實踐教學環節,總計35周。主要專業實驗:電路電子基礎實驗、電子技術套用實驗、微機原理及接口技術實驗、通信原理綜合實驗等。
(七)專業特色
本專業在制定培養計畫中貫徹“加強基礎、拓寬口徑、注重素質、突出能力”的原則,按照培養學生知識、能力、素質協調發展的思想,要求學生掌握電子技術、通信與網路信息的獲取、傳輸、處理、存儲與套用等方面的基礎理論和專業知識,受到通信工程實踐的基本訓練,具備設計、研究、套用與開發通信系統及設備的基本能力。本專業主要面向行動網路終端、無線通信、寬頻通信技術等領域,培養從事工業設備終端智慧型互動和網路技術領域的系統設計、系統分析與科技開發及研究方面的高素質套用型工程技術人才,同時,也培養具備通信網用戶接入、通信系統及設備的設計、研究、套用與運行維護的高素質套用型工程技術人才。方案注重實踐環節,加強與廠礦和科研院所的橫向協作,建立實習基地,培養學生理論聯繫實際的能力。通過“導師制”等措施和方法引導學生參與教師的科研工作,以達到培養和提高學生創新能力和科研能力的目的。努力培養具有紮實專業基礎,掌握最新通信理論、通信系統、通信設備以及信息系統等方面專門知識的,具有系統設計能力和製造能力的套用型高級工程技術人才。
科學研究
科研機構
機械檢測技術與裝備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機械檢測技術與裝備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是重慶市工程研究中心的基礎上,於2007年10月經教育部批准、以重慶理工大為依託單位立項建設,是教育部立項建設的工程研究中心家創新體系(大學)的技術創新基地,是“985工程”和“211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
遠程測試與控制技術研究所
智慧型控制技術研究所
車輛電子技術研究所
科研項目
部分科研項目
| 項 目 名 稱
| 項目來源
| 負責人
| 總經費(萬元)
| 起止時間
|
| 基於誤差轉換的時柵角位移感測器自標定和自校準方法研究
|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
| 陳錫侯
| 20
| 2010.9-2012.12
|
2
| 時柵精密測量系統的可靠性實驗研究
| 863計畫
| 彭東林
| 100
| 2005.11-2006.12
|
3
| 基於變耦合係數變壓器原理的時柵感測器研究
|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
| 彭東林
| 29
| 2006.1-2008.12
|
4
| 基於時空坐標轉換技術的精密時柵位移感測器
| 科技部中小企業創新基金
| 彭東林
| 75
| 2005.7-2007.12
|
5
| 精密××××(涉密)
| 軍品配套
| 彭東林
| 430
| 2007.7-2011.4
|
6
| 時柵××××(涉密)
| 軍工項目
| 彭東林
| 400
| 2007.9-2011.1
|
7
| 直線式時柵位移感測器研究
|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
| 彭東林
| 36
| 2010.1-2012.12
|
8
| 基於時空變換的空間位置預測測量方法研究
|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
| 劉小康
| 21
| 2009.1-2011.12
|
9
| 生物膜式反應器類複雜熱物理參數動態場分布的多尺度實時測量方法研究
|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
| 趙明富
| 36
| 2009.1-2011.12
|
10
| 基於徑向基神經網路(RBF)的人體顱頜面多元特徵信息提取技術研究
| 重慶市科委
| 黃麗雯
| 1.5
| 2010.10-2013.10
|
11
| 基於數字視覺的交通流量檢測方法研究
| 重慶市教委
| 汪治華
| 2
| 2010.01-2011.12
|
12
| 基於小波包分復用技術的多載波通信性能研究
| 重慶市教委
| 李姣軍
| 2
| 2010.01-2011.12
|
13
| 緊湊型微結構光纖Bragg光柵生化信息感測理論研究
| 重慶市科委
| 羅彬彬
| 1.5
| 2010.10-2013.10
|
14
| 神經元填充成型及三維網路結構追蹤的顯微圖像處理方法研究
| 重慶市教委
| 張紅民
| 2
| 2010.01-2011.12
|
15
| 時柵角位移感測器自標定和自校準方法研究
| 教育部
| 陳錫侯
| 5
| 2010.01-2011.12
|
16
| 時柵位移感測器產業化關鍵技術
| 重慶市教委
| 彭東林
| 25
| 2010.11-2013.12
|
17
| 雷射柵角位移感測器研究
| 重慶市科委技術研究項目
| 張興紅
| 6
| 2005.3-2008.6
|
18
| 單線制通信技術在汽車機車中的套用
| 重慶市科計畫項目
| 彭東林
| 10
| 2005.6-2006.12
|
19
| 大型橋樑海量數據的檢錯與補償研究
| 重大基礎設施安全技術
| 胡順仁
| 20
| 2005.6-2007.9
|
20
| 網路化智慧型感測系統關鍵技術研究
| 重慶市科計畫項目
| 劉小康
| 8
| 2005.6-2007.1
|
21
| 電氣設備絕緣線上監測及診斷系統套用
| 重慶市科計畫項目
| 陳新崗
| 4.5
| 2005.6-2007.10
|
22
| IP感測器及其套用技術研究
| 重慶市科計畫項目
| 余成波
| 10
| 2005.6-2007.1
|
23
| 基於精密時柵測量系統的高精度數控迴轉功能部件研製
| 攻關計畫項目
| 彭東林
| 10
| 2005.6-2007.2
|
24
| 基於現場匯流排的車載網路系統平台研究
| 重慶市教委
| 陳渝光
| 9
| 2005.3-2007.3
|
25
| 用於精密計量檢定的圓分度測量裝置關鍵技術研究
| 重慶市科計畫項目
| 張興紅
| 10
| 2006.7-2009.12
|
26
| 基於車載網路的汽車多摸態信息集成
| 重慶市自然科學基金
| 陳渝光
| 8
| 2006.7-2008.7
|
27
| 生物反應過程中的生物體系測試與控制系統研究
| 重慶市自然科學基金
| 趙明富
| 10
| 2006.7-2008.12
|
28
| 基於網路測控儀器儀表技術的研究
| 科技計畫基礎項目
| 張蓮
| 4
| 2006.7-2007.12
|
29
| 車用鉛酸蓄電池容量線上檢測感測器
| 科技計畫套用項目
| 趙明富
| 4
| 2006.7-2007.12
|
30
| 車載多媒體行動電話通訊系統
| 重慶市經濟委員會
| 余成波
| 3
| 2005-2007
|
31
| 基於網路環境的發電機線上監測技術研究
| 重慶市重點自然科學基金項目
| 余成波
| 20
| 2007.5-2009.12
|
32
| 大型發電機組遠程線上監測及套用技術的研究
| 重慶市教委
| 余成波
| 2
| 2007.1-2008.12
|
33
| 基於多摸態生物特徵的身份識別技術的研究
| 重慶市教委
| 余成波
| 1.5
| 2007.1-2008.12
|
34
| 基於壓電陶瓷動態信息的結構損傷智慧型診斷技術的研究
| 重慶市教委
| 張兢
| 2
| 2007.1-2009.7
|
35
| 擠齒機自動對齒系統餓關鍵技術研究
| 重慶市教委
| 朱 革
| 2
| 2007.6-2008.12
|
(2011年3月23日資料)
科研成果
所獲專利
序號
| 專利名稱
| 發明人(設計人)
| 專利類型
| 授權時間
|
1
| 一種光纖布拉格光柵感測器線上測量微生物膜厚度的方法
| 趙明富、羅彬彬、廖強、劉江華、陳艷
| 發明專利
| 2010-03-10
|
2
| 用於精密計量的時柵式數控分度轉台
| 張興紅、彭東林、陳錫侯、楊偉、王文略、劉小康、王先全
| 發明專利
| 2010-09-22
|
3
| 車用鉛酸蓄電池容量線上檢測系統
| 趙明富,陳艷,鐘年丙,徐鵬
| 發明專利
| 2007-09
|
4
| 一種基於存儲器地址映射的二維模糊控制器
| 李太福,趙明富,李山,雷建軍
| 發明專利
| 2006-08-30
|
5
| 一種基於模糊控制回響表的模糊控制器
| 李太福,趙明富,雷建軍,李山
| 發明專利
| 2006-08-30
|
6
| 齒電式時柵感測器
| 彭東林,和子康,劉小康,陳錫侯,楊偉,張興紅,朱革,王先全
| 發明專利
| 2008-06-11
|
7
| 擠齒加工用自動對齒裝置
| 張廣銘,朱革,田波,彭東林,王先全,萬文略,陳錫侯,楊偉,吳敏
| 發明專利
| 2008-10-29
|
8
| 擠齒加工自動對齒系統
| 張廣銘,彭東林,朱革,田波,王先全,萬文略,楊偉,陳錫侯,吳敏,魯進
| 發明專利
| 2008-10-29
|
9
| 分散式光纖模式耦合生化感測器、光纖鏈路及感測系統
| 曾祥楷
| 發明專利
| 2008-11-12
|
10
| 光纖模式耦合化學生物感測器、感測裝置及其感測方法
| 曾祥楷
| 發明專利
| 2008-11-12
|
11
| 微系統光纖瓦斯感測器、感測系統及感測方法
| 曾祥楷,彭東林
| 發明專利
| 2008-11-5
|
12
| 光纖微麥可遜干涉倏逝波化學與生物感測器及系統
| 曾祥楷
| 發明專利
| 2009-1-14
|
13
| 一種絕對式角位移感測器
| 彭東林,楊偉,朱革,萬文略,王先全,陳錫侯
| 發明專利
| 2009-1-14
|
14
| 光纖微結構馬赫-曾德爾干涉式SPR化學生物感測器及系統
| 曾祥楷
| 發明專利
| 2009-2-4
|
15
| 線上測量鉛酸電池容量的光纖感測器
| 趙明富,陳艷,釧年丙,徐鵬
| 發明專利
| 2009-2-11
|
16
| 光纖布拉格光柵感測器的製作方法
| 趙明富,廖強,羅彬彬,劉江華,陳艷
| 發明專利
| 2009-3-11
|
17
| 分散式微結構光纖瓦斯感測系統及感測方法
| 曾祥楷
| 發明專利
| 2009-4-29
|
18
| 雙柵光纖微腔瓦斯感測系統及感測方法
| 曾祥楷,楊澤林
| 發明專利
| 2009-6-17
|
19
| 反射式超音波溫度計
| 張興紅、陳錫侯、王先全、馮濟琴、楊繼森、萬文略、高忠華
| 實用新型
| 2010-04-30
|
20
| 高溫高壓超音波溫度計
| 張興紅、馮濟琴、陳錫侯、王先全、楊繼森、萬文略、高忠華
| 實用新型
| 2010-04-30
|
21
| 一種高靈敏度超音波溫度計
| 張興紅、王先全、陳錫侯、馮濟琴、楊繼森、萬文略、高忠華
| 實用新型
| 2010-04-30
|
22
| 一種基於生物質氣化技術的淋浴系統
| 郭建華
| 實用新型
| 2010-06-09
|
23
| 線上測量生物量濃度的光纖感測器
| 趙明富,廖強,龍傑,劉江華,陳艷
| 實用新型
| 2008-01
|
24
| 無線式評審系統
| 彭東林,劉小康,張興紅
| 實用新型
| 2005-02-23
|
25
| 車用鉛酸蓄電池容量感測器
| 趙明富,鐘年丙,胡新宇,羅松
| 實用新型
| 2006-09-20
|
26
| 光電式生物菌懸液濃度感測器
| 趙明富,廖強,朱恂,羅松
| 實用新型
| 2006-09-20
|
27
| 分散式光纖微腔瓦斯感測系統
| 曾祥楷
| 實用新型
| 2007-09-19
|
28
| 線上測量鉛酸電池容量的光纖感測器
| 趙明富,鐘年丙,陳艷,羅彬彬
| 實用新型
| 2007-12-19
|
29
| 基於車載網路匯流排的汽車信息集中採集裝置
| 施海,陳渝光,陳旭川,游四海,廖仕利,張俊
| 實用新型
| 2008-04-23
|
30
| 手指靜脈認證系統的圖像採集裝置
| 余成波,張睿,秦華鋒
| 實用新型
| 2008-07-23
|
31
| 數字式機車CDI點火器
| 余成波,萬文略,覃勝儒
| 實用新型
| 2008-07-23
|
32
| 雷射柵角位移感測器
| 張興紅,彭東林,萬文略,劉小康,向險峰,陳錫侯,楊偉,王先全
| 實用新型
| 2008-10-15
|
33
| 人跌倒自動報警器
| 塗巧玲
| 實用新型
| 2008-10-1
|
34
| 靠模拼縫裝置
| 郭小渝,錢微,丁明亮,彭小峰,雷李
| 實用新型
| 2008-11-5
|
成果獎勵
| 項目名稱
| 完成人及排名
| 獲獎等級
| 獎勵類別
| 獲獎 時間
|
國家級獎
| 基於測量基準時空轉換技術的時柵位移感測器
| 彭東林(1)
| 二等獎
| 國家技術發明獎
| 2010.11
|
數控高校制齒工具機成套技術研發及產業化套用
| 彭東林(14)
| 二等獎
|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
| 2007.12
|
省部級獎
| 時空坐標轉換方法與時柵位移感測器研究
| 彭東林(1)
| 一等獎
| 重慶市技術發明獎
| 2006.3
|
柵式位移感測器
| 彭東林(1)
| 一等獎
| 中國專利金獎
| 2008.1
|
“三位一體”:地方工科院校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體系的構建與實踐
| 肖蕙蕙(1)
| 一等獎
| 重慶市教學成果獎
| 2009.02
|
時柵位移感測器研究
| 彭東林(1)
| 二等獎
| 中國電子學會信息科學技術獎
| 2006.12
|
網路化的自主實驗教學系統的研究與實踐
| 李山(1)
| 二等獎
| 重慶市教學成果獎
| 2009.02
|
拓寬、加強、整合、創新——電工電子技術系列課程的教學改革探索與實踐
| 張兢(1)
| 二等獎
| 重慶市教學成果獎
| 2009.02
|
無線式數字遠程智慧型專家評審系統的研製
| 彭東林(1)
| 二等獎
| 重慶市科技進步獎
| 2005.4
|
車用鉛酸蓄電池容量線上檢測感測器
| 趙明富(1)
| 三等獎
| 重慶市技術發明獎
| 2010.05
|
基於時柵測量系統的新型精密數控擠齒工具機
| 彭東林(2)
| 三等獎
| 重慶市技術發明獎
| 2008.3
|
車載多媒體行動電話通訊系統
| 余成波(1)
| 三等獎
| 重慶市科技進步獎
| 2008.3
|
數位電視訊息業務平台及其協定TVPP的研究與實現
| 余成波(1)
| 三等獎
| 重慶市科技進步獎
| 2009.2
|
其他獎
| 時柵精密測量系統研究
| 彭東林(1)
| | “十五”重慶高校十大科技進展項目
| |
著作出版
序號
| 著 作 名 稱
| 作 者(排名)
| 出版時間
| 出版單位
| 類別
|
1
| 網路化測控技術與實現
| 余成波(1)
| 2009-07-01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專著
|
2
| 手指靜脈識別技術
| 余成波(1)
| 2009-04-01
| 清華大學出版社
| 專著
|
3
| 時柵位移感測器與新型工具機動態檢測系統
| 彭東林(1)
| 2010-01-01
| 科學出版社
| 專著
|
4
| 單片機實用技術與套用
| 余成波(1)
| 2010-07
| 清華大學出版社
| 教材
|
5
| 數位訊號處理與MATLAB實現學習輔導與習題詳解
| 余成波(1)
| 2010-07
| 清華大學出版社
| 教材
|
6
| 電工與電子技術實驗指導
| 楊奕(1)
| 2009-05
| 兵器工業出版社
| 教材
|
7
| 現代控制理論
| 張蓮(1)
| 2008-01-06
| 清華大學出版社
| 教材
|
8
| 自動控制原理(第二版)
| 余成波(1)
| 2009-08-01
| 清華大學出版社
| 教材
|
9
| 信號與系統(第二版)
| 余成波(1)
| 2007-06-20
| 清華大學出版社
| 教材
|
10
| 自動控制原理(中國鐵道出版社)
| 余成波(1)
| 2008-06-01
| 中國鐵道出版社
| 教材
|
11
| 感測器與自動檢測技術(第二版)
| 余成波(1)
| 2009-07-10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教材
|
12
| 感測器與現代檢測技術
| 余成波(1)
| 2009-03-01
| 清華大學出版社
| 教材
|
13
| 數位訊號處理與MATLAB實現學習輔導與習題詳解
| 余成波(1)
| 2010-07-01
| 清華大學出版社
| 教材
|
14
| 單片機實用技術與套用
| 余成波(1)
| 2010-07-30
| 清華大學出版社
| 教材
|
15
| 數位訊號處理及MATLAB實現(第二版)
| 余成波(1)
| 2008-01-01
| 清華大學出版社
| 教材
|
16
| 網路化儀器技術與實現
| 余成波(1)
| 2010-01-10
| 清華大學出版社
| 教材
|
17
| 感測器原理與套用
| 余成波(1)
| 2010-01-20
| 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
| 教材
|
18
| 現代控制理論
| 余成波(1)
| 2008-01-06
| 清華大學出版社
| 教材
|
19
| 資訊理論與編碼
| 余成波(1)
| 2008-04-01
| 中國鐵道出版社
| 教材
|
20
| 信號與系統(第二版)習題全解與實驗指導
| 余成波(1)
| 2008-05-01
| 清華大學出版社
| 教材
|
21
| 電路電子基礎實驗
| 鄧澤霞(1)
| 2009-08-08
| 中國電力出版社
| 教材
|
22
| 電氣自動控制原理與系統(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
| 陳渝光(1)
| 2008-06-02
| 機械工業出版社
| 教材
|
23
| EDA技術與可程式器件的套用
| 包明(1)
| 2007-10-01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出版社
| 編著
|
合作交流
校企合作
2008年6月,哈量集團董事長魏華亮率考察組對重慶理工大學電子學院的時柵技術進行了實地考察。考察期間,考察組與重慶理工大學副校長石曉輝教授和時柵感測器發明者——電子學院院長彭東林教授等就時柵感測器技術及合作意向進行了交談。通過交談,雙方達成共識並確定了合作目標,即雙方合作開發生產高精度時柵感測器系列產品,形成產業化,在國內市場上逐步取代進口的光柵。
學術講座
報告題目:Introduction to Semiconductor Industry(半導體產業介紹)
台灣渝德科技(重慶)有限公司 總經理
台灣川禾科技(重慶)有限公司 執行董事 / 特殊項目總監
主 持 人:趙明富 博士、教授
重慶理工大學電子信息與自動化學院副院長
報告題目:大氣環境與輸配電裝備安全
報告人:司馬文霞
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長江學者,新世紀百千萬人才
重慶大學電氣工程學院高電壓與絕緣技術系副主任
主持人:趙明富 博士、教授
重慶理工大學電子信息與自動化學院 副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