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轉發重慶市質量技術監督事業發展“十二五”規劃的通知

質量技術監督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過程中重要的行政監管和技術保障工作。根據《重慶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和國家質檢總局提出的“十二五”規劃發展思路,市質監局組織編制了《重慶市質量技術監督事業發展“十二五”規劃》,提出了“十二五”期間全市質量技術監督(以下簡稱質監)事業發展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發展目標、重點任務和重點建設項目,並制定了保障規劃實施的主要措施。“十二五”規劃是動員和組織全市質監工作者,圍繞以質取勝,實施質量強市戰略,把質監事業全面推向“一流”的行動綱領。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重慶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轉發重慶市質量技術監督事業發展“十二五”規劃的通知
  • 外文名:BYTFKJHG
  • 發文機關:重慶市人民政府辦公廳
  • 發文字號:渝辦發〔2011〕88號
簡介,序 言,

簡介

渝辦發〔2011〕88號
各區縣(自治縣)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門,有關單位:
《重慶市質量技術監督事業發展“十二五”規劃》已經市政府同意,現轉發給你們,請結合實際,認真組織實施。
二○一一年四月二日
重慶市質量技術監督事業發展“十二五”規劃

序 言

質量技術監督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過程中重要的行政監管和技術保障工作。根據《重慶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和國家質檢總局提出的“十二五”規劃發展思路,市質監局組織編制了《重慶市質量技術監督事業發展“十二五”規劃》,提出了“十二五”期間全市質量技術監督(以下簡稱質監)事業發展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發展目標、重點任務和重點建設項目,並制定了保障規劃實施的主要措施。“十二五”規劃是動員和組織全市質監工作者,圍繞以質取勝,實施質量強市戰略,把質監事業全面推向“一流”的行動綱領。
一、“十一五”期間質監工作績效顯著
(一)質監工作為重慶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
“十一五”期間,全市質監系統在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在國家質檢總局的指導下,緊緊圍繞貫徹落實胡錦濤總書記“314”總體部署和國發〔2009〕3號檔案精神,結合實際,積極服務“五個重慶”建設、內陸開放高地建設和統籌城鄉發展,綜合管理、行政執法和安全監管能力明顯提高,質監工作對經濟社會發展的促進作用顯著增強,為重慶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做出了積極貢獻。
1.加強質量巨觀指導,實施名牌戰略,產品質量總體水平不斷提高。
建立質量獎勵制度,組織實施市長質量管理獎評選,標桿企業引領全市工業經濟效果初步顯現,全市製造業質量競爭力指數連續三年居“全國前列、中西部第一”。“十一五”期間,培育中國名牌產品25個、重慶名牌產品702個,分別比“十五”期間增長108%和110%。名牌戰略帶動了重慶經濟發展,“品牌重慶”格局初步形成。主要工業產品生產能力和市場占有率顯著提升,83家企業的131個產品排在全國行業前三位;機車、國防科技裝備居全國首位;汽車產銷超過100萬輛,占據全國的1/10,居全國前四位;儀器儀表居全國先進行列,通用汽油機產量占全國的1/3。“質量強市活動”深入到40個區縣(自治縣),指導1115家規模以上企業採用全面質量管理、卓越績效管理等先進質量管理方法,開展民眾性質量管理小組活動,爭創全國優秀QC小組116個,創造可計算的直接經濟效益15.7億元。建立巨觀質量分析制度,為政府巨觀經濟決策提供依據。嚴格執行生產許可證制度,規範市場準入門檻。完成11.99萬批次的質量監督抽查,合格率86.07%,比“十五”期間上升8.82個百分點。
2.強化標準化、計量、認證認可等基礎工作,推動產業結構最佳化升級。
標準化對技術進步、科學管理和規範生產的基礎保障更加有力。出台《關於實施標準化戰略切實加強標準化工作的意見》,開展產品標準獎評選,將標準化工作上升為全市發展戰略。組建全國標準化專業技術委員會、分技術委員會、工作組共25個,參與制定修訂國際標準3項、國家標準181項、行業標準77項,制定地方標準133項,其中12項獲得“中國標準創新貢獻獎”,163項獲得“重慶市產品標準獎”。全市重點領域企業採用國外或國際先進標準177個。12家企業獲得國家3A級以上“標準化良好行為企業”稱號。建成國家級農業標準化示範區105個,開展高新技術產業、三峽庫區特色產業、餐飲服務等10個國家級標準化示範、試點項目。新增南川方竹筍、奉節臍橙和合川桃片3個地理標誌產品,全市累計達到11個。
計量對公平貿易、產業發展和資源節約的基礎保障更加有力。幫扶529家企業通過計量合格評定;制定發布《重慶市工業企業能源計量評價規範》,全市73家重點用能企業一、二級能源計量器具配備率分別達100%、81%;重點用能企業2009年節約能源折合標煤226萬噸,節約資金15.8億元;在全國率先開展能源審計;幫助計量器具生產企業研發31項新產品,全市計量器具生產總值達80億元,其中燃氣表、變送器等8個產品的產值列全國第一。建立誠信計量示範單位391個,年檢定計量器具296.8萬台,社會公用計量標準、企事業單位最高計量標準器、強檢計量器具受檢率達95%以上;定量包裝淨含量抽查合格率保持在90%以上,誠信計量消費環境得到改善。
認證認可對技術評價、市場準入和質量控制的基礎保障更加有力。深入開展“認證促發展、認證促和諧”活動,國家認可的實驗室由29家發展為44家,比“十五”末增長51%;7家檢測機構獲得強制性產品認證(簡稱3C認證)資格,在西部地區排名首位;資質認定獲證實驗室343家,比“十五”末增長15%。加強3C認證監管工作,全市獲證產品有效數量6152個,增長50%。積極推廣自願性認證,提升企業質量管理整體水平,各類管理體系的有效證書數量達到5016張,比“十五”末增長67.8%,自願性認證向農產品、良好農業規範、資源節約等新興領域拓展。
3.加強食品質量安全監管和特種設備安全監察,促進“平安重慶”建設。
食品質量安全監管初見成效。以2007年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專項整治為契機,全面推行食品準入制度。健全食品安全監管長效機制,加強日常監管,抽查合格率從2005年的82.7%提高到2009年的88.1%,全市食品整體質量安全水平穩步提升。建立食品安全預警和重大事件應急處理機制,成立食品安全預警辦公室,組織開展了對“蘇丹紅”、“石蠟火鍋”等潛在食品安全隱患的風險監測,妥善應對“問題乳粉事件”、“5?12”四川汶川大地震等突發重大事件。
特種設備安全監察業績突出。全市特種設備總數達11.3萬當量台,比“十五”末增長50%,萬台特種設備事故起數、死亡人數分別為0.79起、0.44人,低於全國平均水平。開展特種設備安全示範區建設和電梯運行動態監管系統試點;完成渝中區119台老舊電梯改造工程,惠民3300戶;推行CNG氣瓶電子標籤管理試點。開展各類安全生產專項整治行動,確保重大活動期間特種設備安全運行。
4.以科技引領和推進檢測體系建設,支撐產業發展和完善城市服務功能。
圍繞科技興檢戰略,初步建立了比較完善的檢測服務體系,為企業產品研發、質量測試、型式試驗、出口認證等提供了技術支撐,為全市企業直接或間接節約檢測成本1.26億元。新批准籌建鋁鎂合金、皮革製品2個國家質檢中心和國家城市能源計量中心(重慶),國家級檢測中心累計10個,位居西部地區第二。建成市電磁兼容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發揮技術優勢,參與轉基因螢光有色桑蠶絲研究,研製出世界上第一件轉基因蠶絲成衣作為建國60周年獻禮送往北京展出。妥善應對嬰幼兒衛浴產品中二噁烷等重大質量安全事故,參與潼南“8?6”氧氣瓶爆炸、周家灣加氣站CNG氣瓶爆炸等事故的技術調查分析和現場危險氣瓶處理,有效保障了社會公共安全。成立國家標準館重慶分館,開通國家標準遠程列印系統,館藏標準文本達23萬冊。開展WTO/TBT通報服務工作,發布TBT預警信息1.1萬條,為企業提供標準信息服務30餘萬次。組織機構法人代碼數據達到45萬多條,在稅務、銀行、社會保障和人力資源等21個部門實現了套用。
(二)質監事業自身建設取得跨越式發展。
經費保障能力大幅提升。多渠道籌集資金,實現由“保吃飯、保運轉”向“搞建設、促發展”轉變。“十一五”累計組織收入17億元,年均增長17.2%,是“十五”期間的2.76倍。
硬體基礎建設成效顯著。“十一五”期間,不斷夯實自身硬體基礎,全市質監系統累計投入項目建設資金8.49億元,其中基礎設施建設投資6.6億元,總建築面積21.2萬平方米,建成包括市質檢大廈、市計量質檢院、市特檢中心等“三大”重點項目在內的基礎設施項目35個,辦公和業務用房條件得到極大改善;技術裝備建設投入1.6億元,裝備總值達2.5億元,比“十五”末增長177%;執法能力建設投入1540萬元,極大改善基層質監局執法裝備嚴重不足、性能老化和科技含量不足的問題;實施“金質工程”一期項目,投入3057萬元,其中開展市場化運作引入聯通公司投資1531萬元,完成中心機房建設,構建起頻寬20M的質監業務專網;建立覆蓋全市質監系統的視頻會議和可視電話系統,初步完成大螢幕應急指揮中心建設;部署套用和開發建設11個政務及業務套用系統;完成12365投訴舉報系統升級改造和政府公眾信息網更新改版。
內部管理邁上新台階。通過開展主題年活動,不斷夯實自身基礎,強化內部管理,創新監管手段,增強發展後勁。以“執政為民、服務發展”、“解放思想、擴大開放”、“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等活動為載體,狠抓黨風廉政和行風政風建設,強化了質量發展、安全發展和技術發展意識。在市質監局機關導入ISO9001質量管理體系,提倡精益化管理,深入剖析管理弊端,制定並最佳化管理體系,打造質監精益文化,提升行業形象。
幹部隊伍建設取得新成績。最佳化班子結構,實施領導班子“回訪”制度,全市質監系統各級領導班子得到幹部職工的普遍認同。加大幹部制度改革力度,把全市質監系統所有“一把手”送往先進省市定點學習,全面推行區縣(自治縣)質監局和技術機構中層幹部競爭上崗制度,在垂管部門中率先開展面向社會選調公務員,在西部地區率先建立標準化工程師資格考試制度。持續開展“大培訓、大考試、大比武”活動,幹部隊伍的文化程度、知識結構位居長江上游地區同行前列,超過全國質監系統平均水平。
(三)存在的問題和不足。
1.技術支撐能力不適應重點支柱產業發展和市場競爭的需要。“十一五”時期的技術裝備投入未實現預期目標,裝備總值低於全國平均水平,檢測能力距離本行業或專業國內領先的要求還有較大差距,與國內外同類權威檢測機構的能力驗證和比對較少,在檢測結果互認方面還非常薄弱。檢測覆蓋面較窄,新興領域的檢測項目相當有限。投入渠道比較單一,整合社會資源、吸引社會資金較少。市場化程度不高,贏利模式單一,項目儲備不足導致市場開拓乏力,檢測業務收入增速有放緩趨勢。
2.服務發展能力不適應轉變發展方式、提高發展質量的需要。行之有效的服務協調機制仍未建立,行政資源和技術資源未能充分整合,綜合性協同服務較少;掌握服務對象情況不全面,評判服務工作的關鍵指標不清晰,服務質量和效果急需提高。標準、品牌、計量和認證等業務工作的重要指標相對於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的高端定位有一定差距。質監工作的信息化數據資源整合不夠,智慧型化、自動化統計分析和輔助管理功能不強,影響了服務水平提升。
3.安全監管能力不適應質量安全形勢日益嚴峻的需要。食品生產加工企業散、小、多以及個體作坊式的生產方式給食品安全監管帶來巨大困難,現有監管隊伍力量不足、專業技術水平不高,監管制度、手段、方法離規範化、科學化的要求還有較大差距。質監部門行政執法的手段仍比較傳統,裝備仍顯落後,沒有完全實現數位化、標準化配備,難以滿足新形勢下打假治劣的需要。
4.基礎保障能力不適應質監事業快速發展的需要。人才結構性矛盾沒有根本解決,沒有形成結構合理的專業技術人才梯隊,尤其缺少重大科技項目領軍人才。人才引進、激勵機制體制不完善,沒有把引才和引智有機結合,薪酬的導向作用發揮不明顯,人才對事業發展的保障功能有待提高。法制建設上,在地方立法支持質監事業發展方面還相當薄弱。
二、“十二五”時期質監事業發展面臨的形勢
“十二五”時期是重慶市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時期,是縱深推進西部大開發、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是落實“314”總體部署、推進統籌城鄉改革發展、打造內陸開放高地、建設“五個重慶”和國家中心城市,促進“6+1”支柱產業和“10+2”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攻堅時期,也是全市質監事業實現“西部領先、全國一流”的戰略機遇期。新形勢對質監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必須緊緊抓住機遇,應對挑戰,努力開拓質監工作的新局面。
(一)事業發展迎來“三大”機遇。
一是國家對質量工作的重視上升到了新的高度。胡錦濤總書記在十七大報告中明確提出了“以質取勝”,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推動和諧社會建設的重要舉措。溫家寶總理在十七屆五中全會上就《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進行說明,指出“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要實現速度和結構質量效益相統一”,並在政府工作報告中要求:“全面加強產品質量,引導企業以品牌、標準、服務和效益為重點,健全質量管理體系,切實加強市場監管。”這對質監部門增強公共管理能力、提高公共服務水平、改善經濟發展質量提出了新要求,也為質監事業發展創造了新環境。二是重慶市的改革發展已經上升為國家戰略,各項優惠政策的集聚效應更加明顯,各級政府更加重視質監事業的發展,把質監工作納入各級發展規劃中,並在財政資金投入、項目安排、政策優惠等方面給予了傾斜和支持,為質監事業發展提供政策保障。三是薄熙來書記指出“經濟發展上得快,質量一定要把住,重慶一定要創出質量的牌子”,重慶市堅持新型工業化道路,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繼續推行“以質取勝、質量強市”戰略,為質量、計量、標準化和檢驗檢測等工作開闢了廣闊的用武之地,也為創建全國一流質監系統提供了更廣闊的服務空間。
(二)事業發展面臨“五大”挑戰。
一是加快推進“10+2”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發展對質監技術支撐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二是質量安全面臨更加嚴峻的形勢,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和促進和諧社會建設給安全監管工作提出了更嚴更高的要求。三是重慶市作為西部地區對內對外開放的重要門戶,經濟外向程度的增強,檢測市場的對外開放,給技術機構帶來前所未有的壓力。四是為推動質監業務工作的國際交流與合作,對高層次、高水平和國際化視野的人才需求更加緊迫,人才結構不合理和人員素質不高的現狀已無法適應新時期質監事業的發展。五是法制政府建設對質監依法行政加快法制建設提出更高要求,質監領域立法滯後的局面與經濟社會發展需要不相適應。
三、“十二五”時期質監事業發展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主要目標
(一)指導思想。
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走民生導向發展之路,全面落實“314”總體部署,加快“五個重慶”、內陸開放高地建設,提升中心城市功能,推進統籌城鄉改革,圍繞以質取勝,實施質量強市戰略,發揮質監科技引領作用,建立和完善規範化、法制化、科學化的質監工作體系,進一步增強服務監管、技術支撐和基礎保障能力,構建法治質監、科技質監、和諧質監,為全市經濟社會轉型和跨越發展做出更大貢獻。
(二)基本原則
1.堅持與民生導向發展相結合。把維護廣大人民民眾根本利益作為質監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圍繞保障和改善民生,以食品安全、特種設備安全和產品質量安全為工作重點,切實履行產品質量監管職責,增強監管能力,提高產品質量,提升安全保障水平,維護市場秩序,進一步刺激消費,助推“五個重慶”建設,促進社會的和諧穩定。
2.堅持與產業結構調整升級相結合。按照產業發展總體規劃,進一步做好標準化、計量、認證認可等基礎工作,充分利用行政許可,市場監管等職能手段,促進產業結構上檔升級和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打造以國家級檢測中心為龍頭的公共檢測技術服務平台,在強化對傳統支柱產業技術支撐作用的同時,提升對發展低碳經濟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服務能力,推進節能環保、新信息技術、高端裝備製造等“10+2”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為把重慶建設為國家重要的現代製造業基地、西部地區重要增長極和長江上游地區經濟中心服務。
3.堅持與統籌城鄉改革相結合。圍繞城市化、工業化、城鄉統籌一體化,建立統籌城鄉的質量監督管理體制機制,建立完善適應城鄉統籌發展的公共檢測服務體系,大力推進農業標準化和地理標誌產品保護,推動無公害農產品、綠色及有機食品認證,為農業產業化發展、農民增收提供基礎保障,在科研和技術引進等方面強化對農村和“兩翼”的支持, 助推農業現代化發展。
4.堅持與內陸開放高地建設相結合。樹立開放意識,增強服務觀念,改進服務方式,提升為外向型、國際型企業和社會服務的能力和水平,積極應對國際貿易技術壁壘。檢測技術機構實現由行政履職的技術保障向公共檢測服務機構轉型,拓寬檢測結果的區域和國際互認領域,強化交流合作,引進和培養國際化高素質人才,打造“立足西部、面向世界”的質量技術監督服務體系。
(三)發展目標。
1.總體目標。
到2015年,基本建成“西部領先、全國一流”的質量技術監督體系。全市質監系統環境設施更加優越,技術和執法裝備更加精良,人才隊伍素質更加最佳化,技術支撐和基礎保障能力明顯提升,監督管理和服務發展的方法更加有效,科技引領事業發展能力更加顯著。質監資源的總體配置、規模、水平和能力滿足重慶市作為國家中心城市發展的需要,質監工作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助推作用顯著增強。
2.重點目標。
――質量總體水平躍上新的台階。全面實施“質量強市”戰略,切實加強先進質量管理方法推廣套用及質量工作人才隊伍建設,全市製造業質量競爭力指數比“十一五”時期末提高2位,力爭進入全國前三名,重點產品質量監督抽查合格率穩定在90%以上。扶持3家企業爭創國家級質量管理獎,20家企業爭創市長質量管理獎,新增“中國標準創新貢獻獎”5個,培育1000個重慶名牌產品。
――支撐產業發展取得新的進展。提高標準的制定修訂水平,發揮標準對產業的促進作用。制定修訂國際標準20項、國家和行業標準800項,創建國家3A級以上標準化良好行為企業15家,新增國家級農業標準化示範區20個、國家級服務標準化試點項目10個。開展能源計量和能效評價工作,指導5000家企業建立和完善計量管理體系,幫扶全市5000噸標煤耗能企業達到國家能源計量強制標準要求,促使高耗能特種設備平均能效比“十一五”時期末提高6%。
――安全監督管理達到新的目標。強化安全監管,確保不發生重大安全責任事故。全市特種設備事故萬台起數、死亡人數降至0.40起、0.38人以下。建立10個食品監管示範區,食品生產企業監管率、排查出的隱患整治合格率、監督抽查覆蓋率均達100%,監督抽查合格率達到92%以上。
――質監科技能力實現新的突破。爭取國家級科研立項10項、省部級科研立項50項,獲得省部級以上科技獎勵項目10個,建成1個區域性質檢科技成果轉化示範區和2個區域性質檢科技創新基地,爭取國家級科技創新基地建設,新建國家檢測中心4個以上,技術機構基本能力建設100%達到國家質檢總局規定的標準要求,實現與30個國際知名技術機構檢測結果互認。實現信息化套用系統全覆蓋,保障系統安全穩定運行。
――人才隊伍建設實現新的發展。打造數量充足、結構最佳化、素質優良的公務員隊伍和科技人才隊伍。人員隊伍中具有本科以上學歷者達到70%,具有研究生學歷者(含碩士學位)達到10%。新增正高級職稱5名、副高級職稱50名,引進或培養“國家質檢總局學術技術骨幹”2―3名,培養“重慶市學術技術帶頭人”和“重慶市傑出(優秀)專業技術人才”3―5名。
――質監事業發展實現新的飛躍。全市質監系統行政事業性收費年均增長15%,達到22億元以上;固定資產總值突破13 億元,其中技術裝備總值突破6億元。新建或改造辦公業務用房12萬平方米以上,新增實驗室面積10萬平方米,基礎設施條件得到進一步改善。
四、“十二五”時期質監事業發展的重點任務
(一)立足質量總體水平提升,深入推進“質量強市”戰略。
打造“品牌重慶”。持續實施名牌發展戰略,緊密結合全市產業結構調整、“再造兩個重慶工業”的戰略目標,編製品牌培育規劃,完善中介機構評價、政府部門監管的名牌產品評價工作機制,逐步將評價範圍向“10+2”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服務行業拓展。以開展“質量強市”活動為載體,進一步完善名牌獎勵政策,落實名牌產品生產企業稅收、融資、用地、通關等優惠政策。在傳統優勢產業,加快形成自主品牌汽車研發能力,培育一批國際知名機車品牌,保持汽車機車產業在全國的領先地位,重點培育軌道交通、數控工具機、特種船舶、重型鑄鍛等裝備製造業品牌;在天然氣、石油、煤、鋁等礦產資源深加工領域,爭創一批國際國內知名品牌。瞄準新型電子、新能源汽車、節能環保等“10+2”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發展筆記本電腦、印表機等一批掌握核心技術、具有較強競爭力的品牌企業。增強品牌創建能力,促使資金、技術、人才等要素向品牌產品和優勢企業集中,培育形成5個以上1000億元級和10個以上500億元級的關聯度大、帶動性強的核心企業,全面提升製造業水平和競爭力,促進制造業由大變強。推動品牌企業集聚發展,把兩江新區和西永微電園區、長壽化工園區等特色工業園區打造成為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區域品牌。
構筑西部質量高地。進一步建立健全質量工作領導機制,明確工作目標責任,推動製造業、建築業、服務業質量總體水平再上一個台階,全面強化“質量強市”戰略,構筑西部地區質量高地。著力實施“質量趕超”行動,大力增強制造業質量競爭力,努力將產品質量水平提高到全國前三強。
實施質量強基工程。深入推進市長質量管理獎制度,努力將市長質量管理獎打造成為“金字招牌”,適時逐步擴展評選領域,引導和激勵企業推行卓越績效管理模式。建立質量發展基金,幫助企業積極採用和推廣國際先進的質量管理方法,實現所有規模以上企業採用一種以上先進質量管理方法,80%的中小型企業通過各類管理體系認證,60%的微型企業實施全面質量管理。組建重點產業質量提升聯盟,從產品設計到原材料供應共同把好質量關、聯合攻克技術難關。依託大型骨幹企業、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形成產學研用各方優勢互補、資源共享的質量技術創新平台,培育形成若干重點領域質量創新團隊。建立質量創新成果評價機制,加強優秀創新成果在企業管理實踐中的推廣套用,形成具有重慶特色的管理模式。推動企業開展QC小組活動,強化管理創新、技術創新和技術攻關,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加強企業質量文化建設,激勵一批企業形成追求卓越的質量文化,增強競爭軟實力。加強質量人才隊伍建設,加大質量教育培訓力度,深化質量專業技術人員職業資格考試改革,探索建立首席質量官制度,培育一批質量專業人才。
提升質量巨觀管理能力。開展質量競爭力指數測評,為政府決策提供依據。改進巨觀質量評價體系,定期完成全市質量白皮書。建立質量水平監測體系,加強對重點行業質量水平的跟蹤、監測和預警。建立政府主管的權威質量信息發布平台,促進質量信息數位化、網路化、智慧型化共享和交流。完善質量信用評價體系建設,將企業質量檔案、質量信用納入企業聯合徵信系統建設範圍,形成規範的企業質量信用等級評價機制,構建企業質量誠信體系。建立健全質量誠信監督和質量失信懲戒制度、質量追溯制度、缺陷產品召回制度、質量保險制度等信用制度,加強商品消費預警與維權工作。加強質量科學基礎研究,加快成立質量科研機構,開展質量理論研究,引領西部地區質量發展。
嚴格執行市場準入制度。完善工業產品生產許可證市級發證工作的各項管理制度和規範,發揮生產許可的市場準入功能,推動經濟加快轉入綠色發展軌道,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和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建立重慶市工業產品生產許可證審查中心,實現審查與發證分離,健全證後監管體系,切實加強對獲證企業的監督管理。
(二)立足經濟結構最佳化和產業轉型升級,深入推進技術標準戰略。
充分發揮標準化工作對於規範和促進經濟結構最佳化和產業轉型升級的支撐作用。建立適應產業發展需要的技術標準體系,以工業標準化帶動農業、服務業標準體系建設,加強專業技術委員會的培育和管理,引導企業將具有國際國內領先技術和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核心技術轉化為標準,搶占行業話語權;通過重點行業的標準制定,推動產業結構調整,提高產業集中度;鼓勵企業積極採用國際標準和國外先進標準,做好標準實施效果評價和標準體系改進。
加強傳統優勢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標準體系建設。圍繞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密切跟進汽車機車、裝備製造業、天然氣石油化工、材料工業、電子信息、能源工業和輕紡及勞動密集型產業等“6+1”支柱產業的標準情況,填補刷新和主導制定修訂一批地方標準,並擇機上升為國家標準。促進標準化資源的軍民共建共享,推進國防科技和民用科技互動發展。適應國際分工和產業轉移趨勢,以標準助推內陸加工貿易發展,加快筆記本電腦及相關加工產業的技術標準研製,推動建成筆記本電腦生產基地。圍繞全市戰略新興產業重點發展計畫和重慶兩江新區“5+3”戰略性布局,抓好新一代信息產業和高端裝備製造、新能源汽車、節能環保產業的標準研製和推廣。根據產業基礎和市場潛力,加快計算機製造、軌道交通裝備等18條戰略新興產業鏈條的關鍵核心技術和前沿技術標準研製,強化科技創新,提升產業核心競爭力,搶先形成一批“人無我有、人有我優”的先進技術標準,建立行業標準和重要產品技術標準體系,推動高新技術產業、戰略新興產業集聚發展。
加強城鄉統籌現代農業標準體系建設。做好會展農業、超市農業和農業觀光旅遊標準化試點工作,探索建立生產、生態、生活相結合的農業標準化新模式。以“兩帶、兩園、三區”(即重點蔬菜產業帶、長江三峽柑桔產業帶、特色經濟精品園、農產品加工業示範園、現代糧油核心產區、國家現代畜牧業示範區、生態漁業示範區)標準化示範建設為重點,把示範區建設與農產品基地建設、農業科技示範園區建設、品牌產品評選、地理標誌產品保護、出口基地註冊以及農產品認證和監督有機地結合起來,加快對生產環境、加工包裝、保鮮貯藏等生產環節的標準研製,加強生產技術規程、質量安全等質量控制技術標準的研製,形成涵蓋產前、產中、產後全過程的標準體系,提高農產品市場競爭力和質量安全水平。針對山地特點,加大耕地質量、農田水利、農業機械等地方標準研製力度,以“萬村千鄉”工程為載體,結合國家“放心農資下鄉進村”示範試點,推進農資和農產品市場流通的標準化建設。
加強現代服務業集聚區標準體系建設。以渝中區商務服務業發展集聚區、兩江新區服務外包發展集聚區、江北區研發設計服務業集聚區、長壽化工園區、西永微電子園區、西彭鋁產業園區、大足五金產業園區和榮昌畜牧產業園的配套服務業集聚區為重點,開展服務標準化試點,促進服務業集聚區發展。重點加強現代物流、會展服務、創意產業、服務外包、研發服務等生產性服務業,商貿業、旅遊業等生活性服務業和社區服務、醫療衛生、科普服務、公共知識信息服務等公共服務業的標準制定修訂和標準體系建設,推動服務業發展。
加強標準信息服務平台建設。以標準科技館建設為載體,及時收齊新頒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和與主要產業相關的國際標準、法規;加強標準分類整理,建立汽車機車、電子信息、化工、裝備製造、材料、能源、輕紡等“6+1”支柱產業標準資源資料庫,實現快速準確查詢、免費閱覽和自主下載。建立多部門聯動的WTO/TBT通報預警機制,服務對象涵蓋我市全部出口企業。對規模以上企業中,產品銷售收入百億元以上企業的產品鏈採用國際標準、國外先進標準的情況進行調查,助推標準提升。擴大組織機構代碼和商品條碼套用範圍,建立代碼法人基礎信息服務平台,向社會提供及時準確的法人單位基礎信息服務。加強條碼RFID技術的套用研究和推廣。
(三)立足平台基地建設,深入推進科技興檢戰略。
加快檢測技術公共服務平台建設。堅持以產業集群和產業基地為重點,通過統籌規劃、集聚資源、營造環境、加強服務,積極與國際國內知名企業的研發機構、國際知名檢測試驗機構合作發展,構築以國家檢測中心為龍頭,市級技術機構為骨幹,區域檢測中心為基礎的優勢互補、資源共享、各具特色、協調發展的檢測技術公共服務平台,為政府履職、產業發展、技術創新、進出口貿易提供優質高效的技術服務。國家檢測中心以達標升級,實現國內領先、國際一流為目標,以國家檢測中心基地(重慶)項目為載體,擴建客車和機車中心,完成皮革製品、鋁鎂合金及製品、能源計量中心籌建任務,提升農副加工產品及調味品、洗滌用品、CNG氣瓶、熱工流量儀表中心和石油天然氣大流量計量站重慶分站能力,新批准籌建筆記本電腦、天然氣及鹽滷化工、消防及防火產品等國家檢測中心,形成完整的國家檢測中心體系,實現對筆記本電腦、印表機、通訊設備、MDI、機車、微車、鋁加工和內燃機等八大全國最大產業基地的全覆蓋;爭取3個國家檢測中心達到A級,其餘全部達到B級,檢測能力覆蓋與其名稱相對應的85%以上的產品和項目;A級中心技術裝備原值達到5000萬元以上,B級中心2000萬元以上,業務收入分別實現4000萬元和2000萬元,關鍵設備和項目國內領先。3個市級技術機構以重點突破、上檔提速為目標,圍繞重點產業布局和“10+2”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不斷拓展檢測領域,解決檢測薄弱環節,重點建設金屬材料及製品、建築材料、機械、危化品、繭絲製品、汽車內飾材料、光電、生物醫化、電梯、起重機械等檢測項目,積極爭取3C認證、生產許可證、CQC自願性環保產品和節能產品認證等檢測資質,關鍵設備和項目西部領先、全國一流;6個區域檢測中心以夯實基礎、填補空白為目標,體現“基礎性”和“實用性”,側重於建設服務區域經濟發展的基礎項目、傳統項目和特色項目,基本滿足關係國計民生、人身財產安全、健康產品檢測需要,技術裝備原值翻一番,達到7500萬元以上,關鍵設備和項目區域領先。
推動科技創新基地和科技成果轉化示範區建設。以國家檢測中心和市級技術機構為載體創建2個以上區域性科技創新基地,在政策和投入方面加大支持和傾斜力度,突出基礎性、培育性、應急性和實用性,立足需求引導項目研究和設計,重點圍繞先進檢測技術和方法研究,高新技術領域中計量基準、計量標準和標準物質研究,標準化體系建設,質量管理與控制技術,檢測儀器設備和應急救援裝備研發等與質監業務緊密相關的項目,進行集中攻關,著力解決促進“6+1”支柱產業和“10+2”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推進節能減排、保護人身健康和公平貿易、加強環境保護等重點領域中遇到的技術難題,力爭取得一批有較大影響力的科研成果,實現“兩年初見成效、五年大見成效”,為進一步申報國家級科技創新基地奠定基礎。以“研以致用”為導向,堅持依法推廣和系統內套用為主、市場轉化為輔的原則,提高科技成果的套用程度和範圍,建設1個以上質檢科技成果轉化示範區,實現科技成果轉化30項以上,重點對計量基準、專用設備、標準物質等專用性科技成果,檢測方法和設備、計量技術規範等通用性科技成果,執法監督模式、管理規範、信息化管理措施等管理性科技成果進行後續試驗、開發、套用、推廣,提高服務水平和執法監督能力。
促進技術機構體制創新和資源整合。繼續深化技術機構改革,主動適應並積極參與檢測市場競爭,充分發揮國家檢測中心的品牌效應和示範帶動作用,創新運作方式和管理模式,加強與國際國內同行的交流與合作,實現檢測結果互認,擴大影響力和權威性,不斷拓展業務範圍。堅持聯建和開放共享的原則,運用以增量帶動存量的手段,鼓勵技術機構以重點建設項目和科研項目為紐帶,與科研院所、大專院校、大型企業集團、行業協會等進行協作,與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直屬技術機構和檢驗檢疫實驗室進行交流合作,實行服務資源與服務需求之間的有效對接,推進大型儀器設備、高級專業人才、檢驗檢測技術、業務拓展渠道、技術信息等資源的共享共用,實現技術機構的集約發展。
(四)立足節能減排發展低碳經濟,深入推進計量和認證認可工作。
提高計量技術服務能力。全面實施能源計量工程,加快國家城市能源計量中心建設,對重點耗能企業的能源計量數據進行科學採集、綜合分析和有效套用,建立能源計量檢測網路及能源計量資料庫,為節能管理提供準確的數據依據。開展重點用能單位能源計量專項監督檢查,推動重點耗能企業的能源計量器具配備率、合格率、數據準確率達到國家標準。幫助企業推進測量管理體系認證工作,探索能效評價、單位產品能耗限額標準測試和能平衡測試的方法研究,為企業節能降耗和節能減排提供技術支撐;加強高水平的計量檢測平台建設,提升服務水平,加大服務重慶“6+1”支柱產業的重要基標準研究,拓寬檢測範圍,促進計量產業發展。
強化計量監督管理工作。建立健全煤礦安全、交通安全、環境監測和醫療衛生計量監管機制,加強相關強檢計量器具的監督管理。強化食品、化妝品等定量包裝商品淨含量的監督抽檢,加強農資或農產品交易市場的計量監管,加大對加油機、電子計價秤、大型衡器等計量作弊行為打擊力度,切實維護消費者合法權益。在集貿市場、超市、加油(氣)站、餐飲業和醫療機構等與人民民眾生活緊密相關的領域,建立以經營者自我承諾為基本框架的誠信計量體系,引導並培育誠信計量自我承諾示範單位,建立商貿領域計量誠信紅、黑名單制度,構建誠實守信、公平公正的良好計量環境。
增強認證認可工作的有效性。充分發揮認證的技術評價和市場準入作用,爭取將強制性產品認證、信息安全認證、能效標識等作為政府採購的準入條件,限制高能耗、高污染、高風險產品,促進企業技術升級。大力發展食品農產品認證,鼓勵開展無公害、有機產品認證,在食品生產企業和種養殖基地推行危害分析與關鍵控制點(HACCP)、良好農業規範(GAP)等先進管理模式。積極開展節能環保認證,在能源、交通、建築等重點領域,推行節能、節水、節油和可再生能源產品認證,以及能源管理體系、環境管理體系認證,確保完成節能減排目標。適時跟蹤國家商品售後服務評價體系認證制度,促進商貿企業健康發展。加強實驗室管理,嚴格各類實驗室資質認定準入條件,出台法定產品質量監督檢驗機構監管制度,實行 “黑名單”公告;健全評審專家培訓、管理和考核制度,爭取新增評審專家40名;加大與司法鑑定、建築工程質量檢測、水環境監測、衛生防疫等領域的行業主管部門在實驗室資質認定方面的合作力度,推進實驗室建設。加強認證監管,編制實驗室資質認定行政執法檢查指導手冊,實現由傳統的“證後監管”向“證前預防、證中監控、證後監管”的全過程監管方式轉變。
(五)立足服務民生促和諧,深入推進食品和特種設備安全監管。
加大食品安全監管力度。建立以“依靠政府、聯合部門、抓住企業、監管產品”為主要內容的食品安全監管大質量工作機制,構建與有關部門有效聯動的監管平台,形成各方責任明晰、配合有方的工作格局。積極參與食品安全地方立法,制定《重慶市食品生產加工小作坊管理辦法》,完善發證流程、限制目錄、區域銷售等監管措施,實現對小作坊的有效監管。抓好食品、食品添加劑和食品相關產品的市場準入,制定和完善生產許可和證後監管的配套規章和措施,加強對基層監管機構、發證檢驗機構、審查人員的管理。完善食品安全監管長效機制,最佳化食品安全事件應急流程,加快食品安全動態監管系統建設,提升信息化水平,確保監管的實時、精確、有效。充分發揮龍頭企業和先進地區的典型示範作用,加快食品監管示範區試點,推動全市食品行業的質量提升。結合食品檢測能力建設,以國家農副加工產品及調味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為重點,建設食品非法添加物和污染物、農藥獸藥殘留量、有害重金屬元素、微生物致病菌、轉基因PCR等檢測項目,實現食品安全監管的需要;對區域檢測中心加強食品理化指標、微生物指標、農藥、化肥等檢測項目建設,使微生物實驗室達到P1級生物安全防護水平,滿足食品日常監管的需要。
加大特種設備安全監察力度。構建特種設備法規標準體系、動態監管體系、安全責任體系、風險管理體系、績效評價體系和科技支撐體系。推行特種設備使用單位安全管理標準化與評價制度,提高企業履責的主動性和管理的規範性。試行特種設備使用單位安全管理工程師制度,探索建立缺陷設備召回和強制報廢制度。以防範重大風險為重點,加強特種設備安全管理綜合技術研究,探索實施分類管理模式,促進監管體制機制創新;總結CNG氣瓶電子標籤管理經驗,並逐步推廣到工業氣瓶、民用液化石油氣瓶。建立完善特種設備應急救援體系,開展基於風險的檢驗檢測技術研究,及時進行風險監測和研判,並準確發出預警和進行妥善處置,實現由被動防範向源頭科學管理轉變。加強高耗能特種設備節能監管,開展產品能效狀況普查,研究制定產品能效指標,研究在用鍋爐能效測試方法,加快推動節能科技進步,促進節能減排。以國家CNG氣瓶質量監督檢驗中心為重點,提升高參數承壓設備、電梯、起重機械等檢測能力,開展老舊電梯的評估工作,加強特種設備檢測規程研究,逐步推廣埋地管道、安全閥等線上檢驗,保障企業的正常生產運營。參與開發智慧型化儀器儀表、快速檢測儀器設備,促進特種設備製造業發展。
(六)立足整頓和規範市場經濟秩序,深入推進質量監督和打假治劣。
著力推動質量監督抽查和機動車安檢機構監管。出台《關於落實工業產品生產企業質量安全主體責任的意見》,引導企業建立健全從產品設計到售後服務全過程的質量管理體系和質量安全制度保障體系。加快《重慶市產品質量監督管理條例》修訂工作,充分利用政府、社會、消費者多種監管資源,實現互動監管,拓寬信息渠道,及時掌握並妥善處理安全風險信息和行業性、區域性質量問題,提升質量監督的社會影響力。完善產品質量整改分析和監督抽查公告制度,積極發揮監督抽查在經濟形勢分析、產業和產品質量數據方面的作用,有效破解行業“潛規劃”,著力解決普遍性和規律性的產品質量問題。加大對機動車安檢機構的檢查力度,改革安檢機構檢驗人員考核機制,推行現場實作考核,提升上崗考核有效性。出台安檢機構內部管理實施細則,完善便民服務措施,進行考核和星級評定,實行差異化管理。嚴格執行安全監管工作例會和安全承諾書制度,確保全市不發生因機動車違規檢測引發的重大安全責任事故。
著力推動執法打假。通過建設優質產品生產示範區,引導帶動區域產品質量整體水平提高。狠抓大案要案查處,每年開展2―4次有聲勢、有影響的專項整治行動。建立日常綜合監管巡查制度和跨區域、跨部門的聯動執法、協查協辦機制,委託鄉鎮執法,提高監管效率和覆蓋率。推行數位化執法隊伍建設,實現執法裝備標準單元配置。建立集中任務管理和可視化執法管理系統,實現查找案源、安排部署工作及執法過程的有效監控、指揮和協調。完成識假辨假方法、快速檢測技術等創新成果15項以上。完善執法績效考核和案件質量考評制度,加強執法人員培訓,全市爭取15人進入總局執法打假專家庫,提升執法隊伍依法行政能力。
五、重點建設項目
(一)國家檢測中心基地(重慶)項目。
新建筆記本電腦、天然氣及鹽滷化工、消防及防火產品、能源計量、個體防護裝備、光電、生物環境和醫療技術、套用工程和精密機械、起重機械、電梯等10個國家級檢測中心,購置相關儀器設備,實現對主要支柱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有效覆蓋,為產業集聚和公共安全提供技術支撐。
(二)汽車綜合試驗場項目。
新建汽車強檢試驗場和汽摩檢測實驗室,包括性能試驗路、平順性路、操穩試驗場、ABS低附著係數路、噪聲路等,併購置相關儀器設備,為建設“中國汽車名城”和“世界機車之都”提供公共檢測技術服務。
(三)重慶標準科技館項目。
新建標準文本庫、標準數化中心、重要技術標準研究中心、標準信息服務中心、法人代碼和商品條碼製作中心、標準科技展示廳等,購置標準文本、相關設備和軟體系統,成為集標準信息共享和服務、標準研製、科技成果標準轉化和WTO/TBT風險預警於一體的標準化活動基地。
(四)重慶特種設備演練基地項目。
新建特種設備演練場、公共服務中心、國際學術交流接待中心、專家樓等,購置相關理論教學和實作教學設備,實現“理論機考化、實作模擬化、交流國際化”目標,成為特種設備安全教育培訓和學術交流研究的前沿陣地。
(五)區縣(自治縣)質監局辦公業務用房建設項目。
新建或購置巴南區、北部新區、大渡口區、南岸區、渝北區、長壽區、奉節縣、萬盛縣、武隆縣、梁平縣、雲陽縣、石柱自治縣、豐都縣、銅梁縣等14個區縣(自治縣)質監局辦公業務用房,解決辦公用房陳舊、簡陋的問題。
(六)區域檢測中心能力提升項目。
購置相關檢測設備,提升萬州、涪陵、黔江、江津、合川、永川等6個區域計量質量檢測中心和特檢萬州分中心的檢測能力,更好地為6個區域中心城市提供公共檢測服務。
(七)執法和信息化服務體系建設項目。
完善執法和信息化服務體系建設,配置快速檢測、現場取證、交通工具等執法單元標準化裝備,提高行政執法的快速有效性。購置網路設備與管理系統、套用主機伺服器、第三方開發軟體、自主開發系統等,實現業務系統全覆蓋和網路安全穩定運行。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強對質監工作的領導。
各區縣(自治縣)人民政府、市政府有關部門要充分認識質監工作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槓桿調節作用,切實加強對質監工作的領導,把質監工作納入本行政區域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及年度計畫中予以支持。健全質量目標責任制,把質量技術安全納入政府目標考核體系,加大對質量技術安全事故的追責力度。
(二)建立健全經費投入保障機制。
一是根據財政體制和財力增長情況,在確保全市質監系統正常運轉基礎上,加大對質監執法、計量和質量檢測裝備投入力度,促進質監執法監管能力和計量質量檢測能力穩步提升。二是依託重大建設項目爭取國家和市級有關部門支持,加大基礎建設投入,打造高水平的檢測技術服務平台。三是廣泛利用社會資源,採取引資、合作、股份制改造、銀行貸款等多種方式,拓寬資金來源渠道,實現投資多元化。
(三)深化幹部人事制度改革。
一是深化技術機構改革。探索確立國家級檢測中心獨立法人地位,充分發揮國家級檢測中心的權威性,打造檢測品牌,應對檢測市場開放和國外檢測機構向內陸地區滲透的壓力,更好服務地方經濟發展。二是完善技術機構分配方式。按照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原則,提高技術研發、科技創新等重要崗位的分配比例,在確保技術機構總體盈利的前提下,制定科學系統的分配方式,合理拉開核心技術人才與行政管理、普通檢測人員的收入差距。三是完善幹部選拔任用方式。建立健全民眾公認的民主推薦機制、公開透明的幹部考察機制、注重公論的幹部評價機制、公道擇優的幹部任用機制、公平有序的競爭激勵機制,加大幹部掛職交流力度,進一步提高選人用人公信度,提高幹部民眾對幹部選拔任用工作的滿意度。四是實施素質提升工程。繼續開展“三大活動”,加強能力建設,創新培訓形式,建立崗位資格等級證書制度,提升專業技術水平和業務工作能力。加強年輕幹部和後備幹部培養,使幹部思想、作風、能力得到提高。
(四)進一步完善質監政策法規體系建設。
以“法治質監”建設為目標,以落實行政執法責任制和深化行政審批改革為重點,以加強法制監督為保障,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工作。強化對質量技術監督政策法規工作帶有普遍性、共同性問題的研究,建立和完善涵蓋質監職能的地方性法規和規章體系,爭取完成《重慶市產品質量監督管理條例》、《重慶市計量監督管理條例》、《重慶市統一代碼管理辦法》等3項地方性法規、規章修訂工作,爭取儘快出台《重慶市產品質量責任條例》、《重慶市缺陷產品召回條例》、《重慶市食品生產加工監督管理辦法》、《重慶市標準化管理條例》、《重慶名牌產品認定和保護辦法》、《重慶市商品條碼管理辦法》。健全和創新質量技術監督行政執法監督機制,理順行政執法體制,規範行政執法行為,落實行政執法責任制,不斷提高行政執法人員依法行政的意識和水平。
(五)提升信息化技術套用水平。
推進“金質工程”二期建設,加大硬體投入,升級網路和終端設備以滿足系統套用需要。通過引進或自主開發等各種方式,加強業務套用系統建設,在政務管理、內部管理、業務管理和檢測管理等質監工作的所有領域實現信息化系統全覆蓋。依託各分離的業務資料庫群,按照各系統建設和套用進度,有計畫、分階段地將各業務子系統併入綜合數據平台,實現系統互聯互通和數據整合共享,增強統計分析和輔助決策能力。採取中心機房核心設備雙份熱備機制,提高數據安全和抗風險能力,保障系統穩定運行。逐步實現由信息化建設向信息化套用的轉移,全面提高服務效能和安全監管有效性,建立適應質監工作要求,服務於政府、社會、基層的信息化套用和管理體系。
(六)打造質監特色文化,樹立良好行業形象。
加強基礎性宣傳工作,提升質監宣傳工作的有效性和影響力,提高公眾對質量技術監督的理解和認識。建立健全內外部宣傳工作體系和聯動機制,及時掌控輿情,準確把握輿論苗頭,正確引導輿論。構建質監文化展示群,營造濃郁的文化氛圍,打造檢測服務文化展示區,建設一批質監特色文化示範局。逐步建立重慶質監核心價值體系,提升重慶質監文化軟實力,推進質監事業科學發展。切實加強思想政治工作,通過創先爭優和“質監大講壇”活動,促進全系統廣大幹部職工進一步更新觀念,增強大局意識、發展意識、創新意識和為人民服務的公僕意識。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發揮工青婦團作用,增強全系統的凝聚力和戰鬥力,實現質監事業和精神文明建設共同發展。加強廉政教育和學習,堅持標本兼治,切實抓好從源頭上預防和治理腐敗工作;加大監督力度,推動反腐倡廉工作深入開展;切實加強各級機關和技術機構的作風建設和行風建設,樹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基層服務、為企業服務的作風,在全社會樹立“科學、公正、廉潔、高效”的精神風貌和行業良好形象。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