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長期的建設和發展,重慶大學物理學在凝聚態物理、粒子物理與原子核物理、理論物理和原子與分子物理等二級學科形成了特色鮮明的研究方向和充滿活力的科研團隊,取得了令人矚目的進展和研究成果。在Physical Review Letters,Physical Review A、B、D、E,Journal of Physics A、C, Nano Letters,Europe Physical Journal C, Applied Physics Letters,Advanced Materials等國內外公開學術期刊發表論文1300餘篇。其中被SCI檢索的論文400餘篇,EI檢索的論文130餘篇,多篇論文的引用次數超過50次。李芳昱教授提出的高頻引力波與微波光子流相互作用一階擾動的原創性理論以及由此設計的高頻引力波探測方案,已被國際同行分別命名為Li-Effect (李芳昱效應)和Li-Baker GW detector(李芳昱-貝克引力波探測器)。它所預期的擾動效應和靈敏度.已被國際同行認為是在探測宇宙微波頻段的原初高頻引力波方面,可能是最有希望的,李芳昱教授多次受邀參加國際會議並做大會報告。吳興剛教授及其合作者設計的可模擬雙重味Bc介子強產生的BCVEGPY程式以及可模擬雙重味Xicc重子的強產生程式GENXICC已被國際高能強子對撞機LHC以及TEVATRON上多個著名實驗小組所採用及引用;關於Bc介子強產生的理論研究成果也已被寫入歐洲核子中心用於指導實驗的黃皮書、《LHC-CMS實驗組技術設計報告》以及最新的國際重夸克偶素合作組提寫的《國際重夸克偶素進展報告》。吳興剛教授與合作者提出的關於輕介子波函式的WU-HUANG模型,可方便用於模擬輕介子分布振幅行為,已被多人套用於PI,K等輕介子電磁形狀因子,B->P躍遷形狀因子的具體研究中並取得與實驗接近的理論預言。王少峰教授建立的位錯晶格理論改進了傳統P-N理論,突破了理論只適用直線位錯的限制;受邀請在專著《Lattice Dynamics》中撰寫一章內容介紹位錯晶格理論。胡陳果教授合作發明合成納米材料的新方法—複合氫氧化物媒介(CHM)法,並發明了低溫複合鹽媒介法。在納米材料的製備和納米器件研究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已在國際著名刊物Nano Lett, Adv Mater, J Mater Chem等境外刊物上發表論文90餘篇,已經被引用758次(Web of Science)。擔任境外J Mater Chem, J Phys Chem C, Chemical Commun., Electrochem Commun, J Power Sources, Nano Energy, Sens Actuat B等雜誌的審稿專家,國家科技獎評審專家。申請發明專利10項,已獲權9項。2008年獲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被多次邀請在國際會議上作分會報告,擔任在香港舉行的IEEE INEC 2010國際會議納米製備分會主席。
研究機構
結構與功能研究所
重慶大學結構與功能研究所成立於2002年,所長為王少峰教授。主要從事各種先進材料(包括先進功能材料、納米材料、金屬間化合物結構材料等)的微結構與性能方面的研究。根據離散晶格動力學,首次系統地建立全離散位錯晶格理論。研究所成員將理論廣泛套用於金屬、半導體、新型合金和納米材料等位錯性質的研究,並且還用於研究位錯芯重構、位錯扭折等複雜的過程和現象。這對於在原子和電子微觀層次上理解認識材料的延展性、脆性和強度等巨觀性質有著重要的理論意義。吳小志副教授開展高壓條件下的位錯性質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致力於探討多場(高溫、高壓、電場)條件下材料的微結構與力學行為。此外,結合密度泛函的理論的第一性原理計算,在先進功能材料的力學和熱力學性質方面也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近10餘年,研究所成員已經在Phys. Rev. B, Phys. Letts. A, Eur. Phys. J. B, J. Phys. A, J. Phys.: Condens. Matter, Intermetallics等國際期物理期刊發表SCI論文近70餘篇。
理論物理所共承擔了20餘項國家及省部級項目總項目經費450餘萬,其中包括近15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含國家自然科學重點基金項目子項目及科技部973項目子項目各一項),5項重慶市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含1項重慶市重點基金)。並有1人入選教育部新世紀人才支持項目以及入選國家留學基金委“傑出青年高級研究學者赴國外研修數學物理項目”。近些年來,理論物理所課題組在國際著名核心期刊共發表百餘篇學術論文:這些期刊包括,美國“物理評論D輯”(Physical Review D),美國“物理評論A輯”(Physical Review A),美國“宇宙學學報”(Journal of Cosmology),英國“經典引力與量子引力”(Classical and Quantum Gravity),“歐洲物理學報C輯”(The Europe Physical Journal C),歐州“現代物理學報”(Journal of Modern Physics)等等。理論物理所承辦了多次全國學術會議,如《第八屆全國粒子物理學術會議》、《第九屆全國粒子物理學術會議》、《全國雙重味物理研討會》等等,並已做出多項具有國際影響的工作,部分工作已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材料物理重慶市高校重點實驗室於2001年經重慶市教委批准正式成立。依託重慶大學物理學院,擁有物理學一級學科和材料物理二級學科博士、碩士學位授權,材料物理與化學是國家重點學科,凝聚態物理是重慶市重點學科,是進行科學研究、培養博士、碩士研究生和本科生創新人才的實驗基地。材料物理實驗室以國家重大需求為目標牽引,面向納米科技與材料物理的學科前沿,圍繞功能材料及微納米器件製備、微觀功能材料設計、固體的缺陷理論等方面展開了基礎性、前瞻性的研究,並向套用延伸。主要研究方向為:(1)納米功能材料的製備及性質研究,(2)微納米光電子器件原型,(3)功能材料的微觀結構與設計,(4)智慧型材料。 實驗室共承擔科研任務75項,其中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4項,省部委項目30餘項,其它橫向項目30餘項,項目契約總經費5000多萬元。在科研工作中取得了重要的成果,已經國外核心期刊Nano.Lett., Adv. Mater., J. Mater. Chem., J. Power sources, J. Phys. Chem. B, C, Phys. Rev. B, Appl. Phys. Lett.和國內重要核心期刊中國科學, 物理學報等刊物上共發表論文SCI檢索論文300餘篇,英文專著1部。SCI論文被同行引用1000多次(Web of Science)。獲授權發明專利18項,獲省部級獎3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