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寫台灣文學史》是麥田出版公司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黃錦樹,張錦忠。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重寫台灣文學史
- 作者:黃錦樹、張錦忠
- 出版時間:2007年8月31日
- 出版社:麥田出版公司
- 頁數:416 頁
- ISBN:9789861731858
- 定價:98.64 元
內容簡介
如何重寫?怎樣台灣?這一部文學史? 書寫台灣文學史,書寫的是「台灣文學」的「歷史」或「過去」,也就是對過去發生的文學事實的敘述與詮釋。究竟什麼是「台灣文學」?「台灣文學」內容又屬於哪一些範疇?台灣文學史應該要從哪兒說起?這本書的11位作者提供了不同面向的豐富答案。關於台灣文學史的寫作,向來是台灣文學研究的重心。在台灣文學研究蓬勃發展之際,關於台灣文學史的多重面向的深入寫作與探勘,顯然有著重要的意義。此書的意義,在於重新釐清台灣文學史研究當中,長期邊緣但具有關鍵意義的文學發展議題,以期完成更充分的台灣文學史寫作與建構。此書集合國內外重要與新進研究學者,展開跨國性的對話──從不同的學術背景、理論資源、學派視野出發,交會互換以期漸漸深入問題的核心,開發出更廣闊深邃的學術願景。 本書內容涵蓋面廣,文字及結構嚴謹,兼具「台灣文學史導遊指南」的特色。書內討論...(展開全部) 如何重寫?怎樣台灣?這一部文學史? 書寫台灣文學史,書寫的是「台灣文學」的「歷史」或「過去」,也就是對過去發生的文學事實的敘述與詮釋。究竟什麼是「台灣文學」?「台灣文學」內容又屬於哪一些範疇?台灣文學史應該要從哪兒說起?這本書的11位作者提供了不同面向的豐富答案。關於台灣文學史的寫作,向來是台灣文學研究的重心。在台灣文學研究蓬勃發展之際,關於台灣文學史的多重面向的深入寫作與探勘,顯然有著重要的意義。此書的意義,在於重新釐清台灣文學史研究當中,長期邊緣但具有關鍵意義的文學發展議題,以期完成更充分的台灣文學史寫作與建構。此書集合國內外重要與新進研究學者,展開跨國性的對話──從不同的學術背景、理論資源、學派視野出發,交會互換以期漸漸深入問題的核心,開發出更廣闊深邃的學術願景。 本書內容涵蓋面廣,文字及結構嚴謹,兼具「台灣文學史導遊指南」的特色。書內討論各項議題一直受到學界和學生們的廣泛性迴響和討論,乃教授和學生閱讀台灣文學課程時所不可缺少的必備讀本,更是大學生、轉學生、研究生報考台灣文學系、研究所時必得捧讀之參考數據。 11位作者長期觀注台灣文學發展生態,在本書內有效地納入最緊湊的篇幅,令讀者在最短的時間內掌握日據以來台灣文學發展的各項精采議題,並且詳細探討每個世代的文學社會背景和作者現象,極富台灣文學研究的參考意義,十分適合作為現代文學、台灣文學、台灣歷史、台灣社會研究相關課程、大專院校、大學、研究所的台灣文學史課程讀本,也是圖書館或家庭書庫必備的參考書,文學或文化工作者的手邊書。張錦忠 1956年生於生於馬來西亞彭亨州,一九八零年代初來台。攻讀英美文學。90年代在台灣大學外文博士班進,研究比較文學與文學理論,並在高雄中山大學外文系任教。95年定居台灣高雄。97年獲博士學位。現任中山大學外國語文學系副教授兼人文研究中心主任.。曾任《學報》與《蕉風月刊》編輯多年。80年代在馬時著有詩集《眼前的詩》、小說集《白鳥之幻》。近年論文多為馬華文學論述,包括以英文撰寫的博士論文《文學影響與文學復系統之興起》。近著為《南洋論述:馬華文學與文化屬性》(2003),並編有《重寫馬華文學史論文集》(2004)與《別再提起:馬華當代小說選1997-2003》﹝與黃錦樹合編﹞ (2004)。 黃錦樹 一九六七年生於馬來西亞柔佛州。國立台灣大學中文系畢業,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碩士、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博士。現為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教授。曾獲大馬鄉...(展開全部) 張錦忠 1956年生於生於馬來西亞彭亨州,一九八零年代初來台。攻讀英美文學。90年代在台灣大學外文博士班進,研究比較文學與文學理論,並在高雄中山大學外文系任教。95年定居台灣高雄。97年獲博士學位。現任中山大學外國語文學系副教授兼人文研究中心主任.。曾任《學報》與《蕉風月刊》編輯多年。80年代在馬時著有詩集《眼前的詩》、小說集《白鳥之幻》。近年論文多為馬華文學論述,包括以英文撰寫的博士論文《文學影響與文學復系統之興起》。近著為《南洋論述:馬華文學與文化屬性》2003,並編有《重寫馬華文學史論文集》(2004)與《別再提起:馬華當代小說選1997-2003》﹝與黃錦樹合編﹞ (2004)。 黃錦樹 一九六七年生於馬來西亞柔佛州。國立台灣大學中文系畢業,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碩士、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博士。現為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教授。曾獲大馬鄉青小說獎、客聯小說獎、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聯合報文學獎、時報文學獎、幼獅文藝世界華文成長小說獎、冰心文學小說 獎等獎項。 著有短篇小說集《夢與豬與黎明》、《烏暗暝》、《由島至島Dari Pulau Ke Pulau》、《土與火》,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