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長江的麋鹿》是由湖北廣播電視台拍攝,湖北省林業局與湖北廣播電視台聯合出品的野生動物紀錄片。該片於2022年4月26日在央視紀錄頻道黃金時間播出。
該片講述了一隻從小被救護的麋鹿,回歸野生麋鹿大家庭的故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重回長江的麋鹿
- 作品類型:野生動物紀錄片
- 出品公司:湖北省林業局、湖北廣播電視台
- 首播時間:2022年4月26日
- 導演:張溶
- 編劇:張溶
- 集數:1 集
- 每集時長:48 分鐘
- 主要獎項:2022年優秀國產紀錄片集錦
- 網路播放平台:央視網
- 播出頻道:央視紀錄頻道
劇情簡介,幕後製作,主創團隊,幕後花絮,獲獎記錄,發行信息,作品評價,
劇情簡介
麋鹿,人稱“四不像”,其實也是“四像”,它的臉像馬、角像鹿、蹄像牛、尾像驢,這樣奇特的樣貌使它被視為祥瑞與奇珍。在古詩文中,我們常常能捕捉到它的身影,如白居易的“蒲柳質易朽,麋鹿心難馴”,杜甫的“不貪夜識金銀氣,遠害朝看麋鹿游”,仿佛這世上的隱士詩人大抵總願與麋鹿為友的。紀錄片《重回長江的麋鹿》通過跟蹤拍攝一隻從小被人類收養的麋鹿孤兒,在回歸路上一波三折、反覆糾結,直到喚醒血脈里的野性,最終回到野生大家庭的過程,講述了這一古老“神獸”,從流浪海外、瀕臨滅絕,到回歸祖國、重回長江原生地,作為長江大保護旗艦物種,成長為全球最大野生麋鹿種群的故事。
幕後製作
野生動物回歸種群是一個漫長的自然過程,為了讓這個枯燥的過程變得有趣呢,創作者首先通過生動的畫面,來展示它們與人類相似的一些生活習性,比如覓食、群居、求偶、家庭等;接著通過“擬人化”的解說來賦予它們以人格,把它們描述成人類社會中的角色,有如同人類一樣的行為和情感。攝製組歷時四年,沿長江深入湖北湖南江蘇等地跟蹤拍攝,在國內首次全方位呈現野生麋鹿的隱秘生活和保護成果。
野生麋鹿多在長江沿岸的濕地聚居,《重回長江的麋鹿》選擇了長江中游的一段長江故道——天鵝洲國家重要濕地作為拍攝地,這裡一年四季水草豐沛,自然生態,正是麋鹿們繁衍生活的樂園。
主創團隊
出品人 | 劉新池、郭忠 |
---|---|
總監製 | 王彬、蔡靜峰 |
總策劃 | 雷剛、岑卓 |
策劃 | 王潤章、陳宏玲、朱力軍 |
製片人 | 溫華軍、張鵬、張昌旭 |
執行製片人 | 易紅新、蔡文祥 |
科學顧問 | 白加德、雷文濤、丁玉華、朱兆泉、熊慶雲 |
科學指導 | 李鵬飛、鐘震宇、程志斌、張玉銘 |
編導/撰稿 | 張溶 |
調色 | 鄭文平、劉然 |
音樂 | 趙洪嘯、趙紫天、張羽 |
解說 | 吳陽 |
包裝設計 | 王希辰 |
包裝 | 鄭文平、劉然、邱劍志 |
錄音 | 張晶、熊友元、楊洲 |
航拍 | 張靖川、殷鵬程 |
助編 | 周春月、張涯路 |
攝影 | 張溶、張靖川 |
主創團隊參考資料
幕後花絮
- 在前期籌備時,攝製組就發現麋鹿對人類的氣味十分警覺,攝製組為了與它們接近費盡心思,組裝了專門的遙控車。
- 導演描述,要想跟麋鹿混在一塊,就要做到‘臭味相投’。只有反覆跟它們接觸,用時間一點一點的靠近它們,等它們熟悉了你身上的氣味,發覺你對它沒有威脅,才不會排斥。
獲獎記錄
獲獎時間 | 獎項名稱 | 獲獎類型 |
---|---|---|
2022年4月 | “十四五”紀錄片重點選題規劃(第二批) | 入選 |
2022年10月27日 | 第27屆電視文藝“星光獎” | 入圍 |
2023年 | 2022年優秀國產紀錄片集錦 | 入選 |
發行信息
播出信息
播出時間 | 播出頻道 |
---|---|
2022年4月26日 | 央視紀錄頻道 |
2022年5月22日 | 中國國際電視台 |
2021年12月30日 | 湖北廣播電視台電視教育頻道 |
宣傳活動
拍攝開始,節目就推出系列微信號引出話題,在電視頻道和網路同步推送後,人民日報人民號、央視頻、長江雲抖音號、微博等大量轉發,累積點擊過百萬,同時還推出形象宣傳片、智慧明信片、攝影畫冊等,線上線下配合、短期長期結合,網媒與實體宣傳品相補充,引發“神獸”熱潮、形成全媒體傳播矩陣。
作品評價
《重回長江的麋鹿》先後跟蹤拍攝4年,沒有一顆愛心,沒有對自然界持久的關注,是不可能拍出這樣優秀作品的。在節目中,拍攝者以豐富的情感和敏銳的感覺,將對麋鹿發自內心的人文關懷,投射到一個與人類息息相關又經常被忽略的世界,在平凡而普通的動物世界中發現了生命的力量和美好,從而表達了對自然的謳歌和對生命的敬畏。種群的命運,從來就不是詩人筆下的歲月靜好。在戰火紛飛與顛簸流離中歷經重重劫難,麋鹿以其頑強的生命博得一線生機,最終,向死而生的麋鹿,不再是被圈養在苑囿之中的皇權圖騰,而是奔跑在荒野之間的自然生命。“國家興,麋鹿興”,這是麋鹿百年坎坷命運的生動寫照。以歷史之眼,觀自然之事,以人文之心,懷家國之情,這正是紀錄片《重回長江的麋鹿》的初心所在。(武漢紡織大學教授榮建華、復旦大學文學院碩士研究生常心睿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