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邑多山水奇麗,石膏山其一也。相傳是山白衣大士化身處,語云怪誕不經。又雲大士像乃石液滴成,歲久大著。
簡介,碑記內容,注釋,
簡介
碑存於石膏山下崖。
碑為圓首形。高180、寬70、厚10厘米。青石質。
碑文為楷書,共23行,滿行58字。
碑立於清順治十八年(1661)。
碑記內容
土人因而莊嚴之理。或近是奔走一方,人之禱求嗣者踵相接也。正有上中下三崖。下崖盤折數十里,平林煙杳,陰森逼人。中崖傾縹返捍①,巨石臨危,若墜復倚。壁岸無階,中有一道,架木為梁,作猿臂行乃得渡。三五貧衲②不知何年入此汲爨③,了無難色。上崖高霞翼嶺,騰雲冠峰,孤標秀出,卓絡群山之表。中有世尊閻羅王及大士殿。下臨深澗,觀者彷徨欲墜,石中流津,噴液如珠似玉,灌注頂踵。東有龍洞,洞有泉,澄汀鏡淨而不深,若安定朝那之秋淵也。東上有羅漢頂,環山皆石,獨此多黃壤。蒼松古柏遠望差差,若攢圖之託霄上。珍禽異獸,匹引朋游,仙草靈葩,被岡匝阜④,殊為古今之逸地矣。余抱宗少文之癖疇,昔避難潛入石正中,距石膏咫尺而不獲,登臨窮其幽勝,可謂無緣,安懷耿耿。一日佛子寂寧合十白余,乞數言久,諸石唯唯謝不敏。先是廟宇傾圮,乃邑令狄公筆募引,付海渡、寂寧沿門持缽而行腳遐方,日月再稔,檀積金千餘。忘餐廢寢,勞形焦思。命梓者⑤、陶者⑥、鐵者、圬者起正殿五楹,四角基高柱儒不鄙不華,像西方三聖於其中。東建禪堂五間,南建水陸殿五間,西建磚窯五空並川廊,塑地藏王菩薩一尊,中建韋馱殿一間,香記廚二間,樓其門一座,以御中外,子午⑦甚稱。經始於順治丙申⑧秋,告竣於順治辛丑⑨夏。向余索記,余因其舉似懸圖於壁以當臥遊,隨遙望五體投地拈香搦⑩管,以志其景。並其工之顛末以遺之作,緣起首事之人不可湮滅無此也,亦並志之以傳不朽焉。
賜進士出身奉直大夫原任內翰林秘書院侍讀
纂修明史副總裁予致汾陽羼庵居士 朱之俊 薰沐謹撰
邑生員 裴憲慶 書
住持僧 海 渡 海 涌 寂 寧
大清順治十八年歲次辛丑夏五月端陽後九日之吉
注釋
⑴傾 縹返捍 隱隱約約好像要塌下來,但又顯得堅實的樣子。縹,隱約。捍,堅實貌。
⑵貪衲 僧徒的衣服常用碎布補綴而成,稱為“衲”、“百衲”、“百衲衣”等。後引以為僧徒的自稱。
⑶汲爨 汲,打井取水。爨 ,燒火煮飯。這裡指居住。
⑷匝阜 匝,滿,遍;阜土山,泛指山。
⑸鐵者 鐵匠。
⑥圬者 粉刷,繪彩的人。
⑺子午 亦稱“經線”。這裡指方位。
⑻順治丙申 即公元1656年。
⑼順治辛丑 即公元1661年。
⑽搦 (nuò)言諾 握,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