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里田公王祭祀習俗
- 批准時間:2018年7月
- 遺產級別:市級
- 遺產類別:民俗
- 申報地區:福建省三明市清流縣
- 保護單位:清流縣裡田鄉文化服務中心
歷史淵源,活動流程,傳承保護,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清流縣裡田鄉位於清流、寧化、長汀、連城四縣交址,屬舊時“四堡”上路客家人聚居地,這裡保留著許多中原古俗禮儀,公王祭祀就是原生態保存下來的民間文廟祭祀禮儀。廟會及祭祀活動由來已久,於明代萬曆年間便已實施。廟內的萬靈簽判和筶判以及十四、十五夜的祭文都出自炳公之手,它充滿哲理,相傳至今,已有四百多年歷史,顯示出廟會文化的深厚與久遠。
羅氏豫章公廟位於里田鄉里田村,為明式宮殿式建築,建於明代弘治年間,文革時期,公廟被毀,只留殘垣斷壁,直至1980年,里田全村人自發籌財聚物,按原貌重建。重建後的公廟,以村民自治的方式成立了豫章公廟理事會,並恢復了延續400多年的元宵廟會,廟會內容有完整的公王祭祀儀式、游花燈、游格子燈、客家武獅等傳統民俗活動。
活動流程
里田公王祭祀習俗中,每年農曆正月十五是豫章公廟傳統廟會正日。 其實廟會時間長達半月之久,自年初三出大鼓開始至正月十八晚謝神結束。現時已改為初六夜大鼓、銅鈹、長號、大銅等同時出遊,統稱銅鑼金鼓和吹角。
每年廟會由行政劃分六個片即為六個班,一個片(三個村民小組)為一個班,依次輪流,周而復始進行。
正月初六晚(舊時初三夜出大鼓),銅鑼金鼓和吹角一道由當班者執事出遊,一夜遊時不得少於三圈,游完後回家。
正月初八晚,先由銅鑼金鼓和吹角出遊,在一定時間後等待“里長燈”同道出遊。里長燈為全村唯一的代表燈,它代表全村,規定由當班者製作,燈上畫有八仙圖像,寫上吉祥類字樣,一擔大鑼開道,配有鑼鼓於燈後,跟隨在銅鑼金鼓之後,第一個夜晚一般出遊三圈,第一圈必須前往公廟拜年。
與里長燈出遊的還有村里各班大花燈。此燈實屬盆景燈,傳統以來有梅、蘭、竹、菊、茶、荷花、芙蓉花等各類紙剪花樣自製而成,每班花燈不得少於八盞,都有鑼鼓陪游,各班花燈出遊時都須帶上香燭鞭炮先往公廟拜年,同樣各班花燈出遊不得少於游三圈。在里長燈和大花燈出遊的時間內,全村燈光明亮,爆竹不停,喜迎里長燈和大花燈的出遊,直至各班花燈抬回家中。陪同花燈出遊的還有旱船燈、馬燈以及許多小孩玩的古子燈、走馬燈等。花燈回家後,執事都在吃花燈酒,大家高興地互相祝酒,希望當年好收成、好運氣,新年新氣象。
街上已基本無人再玩時,敲大鼓的鼓手則開始催桅子燈(又稱金斗燈)出遊,此燈只游一圈,連游六夜至十三晚,規定於六門頭點完名後抬回各自家中,也由當班者每戶一盞,燈上寫恭祝公王,信士弟子“某某某百拜字樣,點名冊開頭先寫當班福首某某”等。
正月十二早餐後,當班廚薄開始進住公廟,做好廟會準備工作。各班花燈一般都在當晚去政府和各單位拜年。
正月十三日早飯後,通村凡已上七十歲男性老人和上屆高中畢業以上學歷者手拿香燭鞭炮前往公廟點燭,向廚薄報名登記,便於次日傳送請帖。晚上由當班廚薄組織出遊香案,當地人都稱菩薩香火,出遊前於公廟裝飾好,點好檀香,一對花瓶。瓶內養著寶珠茶花,蘭花和月月紅等,點好蠟燭,待銅鑼金鼓、吹角、里長燈及各班花燈出遊後,由廚薄選好的人員自公廟內由兩人扛下凹嶺。銃手連放幾銃,一對嗩吶跟隨香案之後,與銅鑼金鼓、里長燈一道暢遊三圈,此刻通村銃炮沖天,各家各戶喜迎香案。香案游完三圈後與嗩吶同回公廟,其他花燈隨即回家。
此外還有角子燈(即板凳龍燈),因青年好玩,很易損壞,所以沒有年年都做。如果有龍燈,一般也是正月十三的晚上出遊。這天深夜,廚薄在公廟內組織商議挑選明輔,共選十六人,其中當班明輔十二人,即是次年的廚薄,另在其他四個班各選一人為閒班明輔。選明輔時首先是有孝服者不行,要選懂廟規,辦事公道,積極肯乾,關心重視公益事業者;在廟會期間始終是協助和監督當班者工作;共同維護廟會安全有序;負責尋找雷公雷婆扮演者及出遊;負責廟前放炮架子搭建;負責嶺下攔花燈、攔公王上廟等工作。明輔選好後立即用紅紙寫八張按格式的十六人名字(舊時寫六張)。按規定貼於全村八處(舊時六處),事後連放三銃以示已出好明輔貼。
正月十四日清晨,廚薄分頭把按格式寫好的明輔貼,還有耆公、紳衿、大鄉望和廟祝等各類請帖(統稱紳衿帖)送至各自家中,受請者於十五日子刻參加公廟預祭,有事者可向明輔請假,無故沒參加者必須說明原委。同日早飯後,廚薄組織好本班人員,將銅鑼金鼓、吹角、里長燈、壁燈和耆公花一道由鑼鼓陪同送至公廟,里長燈懸掛於下廳中央。各種壁燈按上規順序掛好,上廳掛左右各三盞,下廳左右各掛兩盞,各盞壁燈各有名份。上午十時前,廚薄銃手不停地放銃催明輔上公廟,十六名明輔人人手拿香燭炮一同前往公廟燒香拜叩,向廚薄報到和問好,廚薄當即於廟內下廳擺好桌凳請明輔就坐,端出茶水和茶點迎接明輔到來,片刻散席。隨後準備李太保三位公王和羅成公王一同恭抬下村巡遊,銃手們在凹嶺下連放神銃,通知公王已下村巡遊,此時全村開始不停地燃放鞭炮,銃手在全村六門頭陪游放銃,銅鑼金鼓齊鳴,彩旗執事同行,里長燈、香案火和涼傘行於公王前面,游鄉隊伍浩浩蕩蕩。一直延續到下午四時許,公王回宮。
在此期間,全村有多處游鄉祭祀,分上下午進行,羅氏祖祠,李氏祖祠等祭祀至半下午時分,公王抬至大塘堘坐停片刻。而公廟內人員準備公王回宮。四時多左右,明輔於嶺下攔公王回宮,此刻廟前喜炮數百串齊放,廟內鐘鼓齊響噹噹,霎時間公王登殿整齊。下殿大門前明輔桌開始與公王飲福。
十四日晚飯後,銃手開始鳴銃催花燈出遊,本晚四尊公王繼續游鄉,公王不能先游,需街上花燈出遊後,公王才可抬下街來。花燈、公王游至十時許,明輔十六人手執清香司禮,攔各班花燈上廟,此時銃手們忙於放連銃喜花燈上廟,隨後攔公王回宮,場面與傍晚相同。爾後由廟祝致祝詞,後各班花燈回家飲花燈酒。十四日整天的活動,可謂是整場廟會的初潮。
花燈回家飲酒期間,銃手們不時地點放神銃,意在此請各位受請者速來公廟參加預祭。歷史以來是素祭,又稱公王簪花,值祭禮生由當班者自選,歷史上由五人組成禮生,上廳左立一人稱通贊(資歷較長者),右立一人稱引贊,下廳三人平立,中為主祭者,左為陪祭者,右為分獻者,三個統稱主祭人。上廳中央擺放七張八仙桌合拼一起,前面放香案桌;下廳中央放八仙桌子一張,點亮香燭;三位主祭人平立於桌前,據傳此種祭祀方式稱複式祭法。上廳七桌專門擺放祭儀(有人稱祭品或貢品),最前方放木雕而成的八仙雕像,擺放祭品全是素品,有各種水果、食物、海藻等上百種應有盡有,點燃七對蠟燭,進入子刻,祭典開始:
通贊高唱鳴炮,鳴金鼓奏樂,明輔省祭,公王簪花,主祭各班就位同時拜叩,廟祝致祝文,三位主祭人分別詣神位前行上香禮,三人共同俯伏新生讀祭文,以後三人分別上前行初獻禮、亞獻禮,終獻禮。接著三人同時詣神前行酌酒和侑食禮。此後新耆公、新畢業生(新生),新明輔分別先行上香禮,獻爵禮和拜叩,緊接著所有參與人員成雙成對地詣神位前行上香禮,獻爵禮和拜叩禮,最後焚帛,由主祭三人一同拜叩,禮畢退班,連放銃炮和止樂。此般素祭儀式稱香帛嘉蔬名果之儀。祭典完後所有參與者參加由廚薄準備好的點心各自就坐,又稱“登席”,舊時的座位至廟會結束時不變,現已改變,這又稱參與人員“受福”。
正月十五日,是廟會的高潮。天還沒有亮,全村家家戶戶、老老小小早已起床,大街小巷燈光明亮,各戶村民都準備迎接公王游鄉的事宜。凌晨時,廟內七尊祖像開始有序地恭抬游鄉。走在隊伍最前面的是銅鑼金鼓,彩旗執事,有旱船燈、舞獅隊,緊跟著里長燈,香案,吊爐和涼傘,七尊公王跟隨其後。在公王背後游鄉的是全體參加預祭的受請人員,他們個個胸戴紅花(耆公花),手執清香,跟隨公王暢遊全村三圈。此刻的里田村真乃銃炮喧天,加之遠近鄉村前來朝拜者絡繹不絕,數超萬人。此盛況持續到下午五時左右公王回宮。 中午時分,由明輔承辦的雷公雷婆手執“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牌匾於全村漫遊一圈,在六門頭開闊地和公廟內菩薩殿習武(有雷公洗殿之說),以示驅邪除惡,祈保太平。 全天公王游鄉中,分別有十多處游鄉祭,由各班片區自行安排進行。
公王回宮,場面更是壯觀。公廟前山崗上站滿了觀光的人群,上千串數米長的鞭炮懸掛在特製的炮架上,廟內準備好宰殺的豬和羊,還準備好公王回宮前宰殺的“落馬雞”,廟內準備工作就緒後,通知坐塘堘的扛迎人員,準備入宮,隨之游一圈至凹嶺下,明輔十六人各執清香,向前來的公王司拜禮,銃手們緊張地放連銃恭迎公王回宮,至廟角時殺“落馬雞”先行進廟,上千串鞭炮齊放,神銃沖天,鑼鼓齊響,扛迎者們快步奔跑廟內,殺豬宰羊,此時七尊公王安放原處,場面聲勢浩大。
晚飯後,銃手放銃催花燈出遊,舊時四尊公王照常出遊。
晚上子刻前舉行葷祭,值祭禮生與十四夜相同。擺設祭儀除十四夜原有的以外,增加葷品,全豬全羊卜祭於左右兩側,有豬羊內臟製作而成的各類造型的動物形象,如“姜太公釣魚”,“白兔”和多種魚蝦之類。此祭祀稱香帛牲醴、剛鬣柔毛之儀。祭祀開始與十四素祭相同,先由明輔省祭,主祭各班就位拜叩,痊毛血出肅,廟祝致祝文,後上香禮,讀祭文,初、亞、終獻禮和酌酒,侑食禮都與素祭相同,不同之處有獻牲禮和飲福受胙之禮。退班後同樣是登席受福。
上述素葷兩祭期間,規定孝服者不得在上殿預祭,只許在下廳參與;還有規定女性不行觀看廟內祭典(未起祭時可以觀看)。
正月十六日,舊時的廟會活動與十四相同,屬於廟會活動的尾聲。因時代的發展,經眾人共商議後從減。現時由當班者自行清理雜物和經濟收支預算。同時準備傍晚的大聚餐。下午五時許,按廟規全體耆公、紳衿、明輔、大鄉望和所有扛迎人員等三百多人歡聚於聚賢堂吃晚餐,用餐期間,大家斟酒會文,互相祝福,共商遠景,共創美好的新里田。
正月十七日,廚薄邀請為本屆廟會活動出力者,明輔、各村民組長和理事會人員吃午飯。明輔和理事會財會人員對本年廟會活動經濟進行收支決算,並做好來年的交接班。
正月十八日,廚薄牽頭,全班各戶桅子燈送往公廟。晚飯後廚薄十二人共同前往公廟行謝神禮儀,將事先留好的羊頭四爪、雞、肉等供品擺設於上殿神位前,在場人員成雙成對地上香拜叩,行簡單的出肅禮後,將里長燈、壁燈、桅子燈以及助款人名單一同於大門外焚燒,然後把燒後的灰燼送往大河裡。大家手執清香和耆公花順利回家,且各人在自家門前燃放鞭炮。當年廟會也就圓滿結束。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里田公王祭祀習俗的精神核心是敬宗穆宗,崇儒尊老。村中年逾古稀的“大鄉望”“耆公”和德高望重的“紳矜”,始終是祭祀中眾望所歸的領頭人,對參與祭祀主體活動的人員以及所宴請賓客也有學歷和學識要求,意在激勵下一代發奮學習,建功立業。這一系列活動完整地展現了客家人敬老尊賢的文化內涵和社會教化意願。
保護措施
里田公王祭祀習俗項目保護單位為:清流縣裡田鄉文化服務中心。
2018年1月25日上午,清流縣裡田鄉舉行豫章公廟省級民間信仰活動場所聯繫點授牌儀式。
社會影響
社會活動
2019年元宵節,清流縣裡田鄉里田村、賴坊鎮賴安村、賴武村將舉辦客家簪花上壽節游龍、沖炮陣民俗活動,豫章公廟內七尊公王祖像被有序地恭抬游鄉。在公王背後游鄉的是全體參加預祭的受請人員,他們個個胸戴耆公花,手執清香,跟隨公王暢遊全村三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