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納德·威爾遜·里根(英文:Ronald Wilson Reagan,1911年2月6日~2004年6月5日),演員時期的藝名為隆納·雷根,出生於美國伊利諾州坦皮科城,美國政治家、演員。
1928年,里根考入尤雷卡學院攻讀經濟和社會學。1932年,里根先後在愛荷華州的WOC廣播電台、WHO廣播電台擔任運動播報員。之后里根參與了多部影視作品的拍攝。1967年至1975年擔任加利福尼亞州州長。1981年至1989年擔任第40任美國總統。2004年6月5日,里根於家中辭世,享年93歲。
在里根的總統任期內,主張實行自由企業制度,削減政府開支,平衡預算,同時增加了軍事開支,並提出了一些檔案和法令來改善美國國內教育。
基本介紹
人物生平,早年經歷,演員時期,政治生涯,卸任生活,為政舉措,軍事方面,經濟方面,教育方面,外交方面,個人作品,參演電影,個人著作,個人榮譽,個人生活,人物軼事,人物評價,人物紀念,人物爭議,
人物生平
早年經歷
1911年2月6日,羅納德·威爾遜·里根出生於美國伊利諾州西北部的坦皮科市,在他兩歲時一家人搬到了芝加哥,之後又到了蓋爾斯堡、蒙茅斯,然後又回到了坦皮科,里根曾經夢想當一名消防隊員。
1926年,里根在迪克森小鎮的洛克河邊當起了救生員。
1928年,考入尤里卡學院攻讀經濟和社會學。
1932年,里根先後在愛荷華州的WOC廣播電台、WHO廣播電台擔任運動播報員;11月,里根在當時的總統競選中投票支持富蘭克林·羅斯福。
演員時期
1937年4月,里根得到機會,參與了電影《費城故事》的試鏡,之後收到了華納公司提供的為期7年、試用期為1年的契約,里根打算簽下這份契約;5月,里根帶著自己幾乎所有的家當,前往好萊塢。之後,里根出演了近50部影片。
1942年4月,里根入伍,在空軍服役。
1945年底,里根以上尉銜退役,重返好萊塢。
政治生涯
1966年,里根當選為加利福尼亞州州長。
1970年,里根成功連任加利福尼亞州州長。
1980年11月4日,里根再度競選總統獲勝,當選為美國第49屆總統。
1981年3月30日,里根在首都哥倫比亞特區的希爾頓酒店和工會團體代表一起吃午飯並發表講話,在離開酒店時,精神病患約翰·欣克利用一把左輪手槍想刺殺里根,中彈的除了里根外還有白宮新聞秘書和保鏢等3人,隨後該兇手被制服。里根迅速被送至附近的喬治·華盛頓大學醫院進行緊急手術。1發子彈擊中了里根的腋下,距離心臟只有1英寸,里根幸運地活了下來。
1984年4月26日至5月1日,里根應邀對中國進行國事訪問,他也是中美兩國建交後首位在任時訪華的美國總統;11月,競選連任成功,當選為美國第50屆總統。
1985年7月13日,里根因健康問題需接受手術,老布希期間接替了里根的工作,成為了代總統。
1989年1月初,里根出席了富蘭克林·羅斯福總統圖書館成立15周年的紀念活動;1月11日,里根在白宮的總統辦公室發表了全國性的告別演說,1月20日便離開總統職位,之後由老布希接任總統。
卸任生活
1989年秋天,里根應富士產經集團的邀前往日本進行兩次演說並參加幾次宴會。
1992年,在共和黨全國代表大會上,里根發表了演說。
2004年6月5日,里根於家中辭世,死於肺炎,享年93歲;6月11日,在國葬儀式後,里根的遺體於當天送回到加利福尼亞埋葬,在里根總統圖書館內的一處俯瞰大海的小山上入土為安。
為政舉措
軍事方面
- 增加軍事開支
里根在總統任期內熱衷於重建美國在世界範圍的軍事優勢,提高了軍事開支。在卡特總統時期,軍事開支占國民生產總值的5.2%,而在里根的任期內提高到接近7%。
- 核裁軍
二戰後,美蘇展開了四十多年的軍備競賽。1985年3月11日,戈巴契夫發表講話, 表示希望同美國停止軍備競賽,凍結核武庫和停止部署飛彈;3月12日,美蘇雙方開始在日內瓦舉行新的軍控談判。雙方在1987年達成並簽署了全部銷毀陸基中程飛彈的條約,在1990年6月達成了削減戰略核武器的框架協定。1991年,里根與戈巴契夫簽署了《全面消除中導條約》和《削減戰略核武器條約》。這兩項條約的達成與簽訂大大降低了美蘇核對抗的水平,是兩國在核裁軍問題上的一個重大突破。
- 轟炸利比亞
1986年4月15日,西柏林一個迪斯科舞廳發生爆炸事件,包括兩名美軍在內的3人喪生。美國認定爆炸是利比亞人幹的。里根下令美軍空襲利比亞,美軍戰機轟炸了利比亞首都的黎波里處奧馬爾·穆阿邁爾·卡扎菲的住宅和另外一座城市,造成40多人死亡。
經濟方面
- 稅制改革
1981年,里根政府實行稅制改革,把最高進稅率從70%下降到28%(對一部分高收入者最高稅率為33%),大大削弱了稅收的累進性,形成了對美國經濟的較大刺激。
此外,里根在他的第一任期中還實行了加速折舊法和對投資的課稅扣除,這對1983-1984年資本投資的急劇增長起了很大作用。1985年的稅制改革把累進所得稅率降到低於大多數已開發國家的水平,為美國創造了吸收外國資本的良好環境 。
- 減少政府開支
里根上任時的初衷是想同用削減政府開支的手段,實現小政府的目的。里根曾試圖削減社會保障的支出,但未成功。1981年5月,里根要求從7月1日起取消社會保障受益者每月領取不少於122美元的最低限,他還要求降低65歲以前退休職工領取的津貼,並從1982年起把發給社會保障受益者的物價指數補貼推遲3個月。該政策推出,就收到國會內外的猛烈抨擊,里根迅速收回成命,並建議成立兩黨委員會研究解決基金不足的長期辦法。
里根對於一般社會福利如食物券、住房補助教育津貼、醫療救濟等等也採取削減。但是這些項目金額有限,不足以抵消其它方面開支的增長。結果是整個政府開支由卡特時期占國民生產總值的22.5%上升到24%。
- 衛生方面
里根在任內支出了57億美元以對抗HIV和愛滋病,大多數資金都投注至美國國家衛生院。到1986年裡根已經投注大筆經費在愛滋病的預防和研究上,並宣稱愛滋病“是我們在健康與人類服務部的公共衛生上排在第一優先的疾病。”
- 金融
卡特在擔任總統時啟用了沃爾克擔任聯儲主席,並於1979年10月開始實行改變金融的政策。在里根上任後,他支持了這一政策,即使是在發生嚴重經濟衰退時也沒有動搖。
1987年10月,美國股市遭遇黑色星期一,里根於1988年創建金融市場工作組,以尋找使得金融市場平穩運行的方法,金融市場工作組由財政部部長擔任主席,此外還包括美聯儲負責人、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和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的負責人 。
教育方面
20世紀70年代—80年初的美國國內,民眾對於國家的形勢和前途感到感到迷茫和不安。里根針對這些現實問題提出了重振“美國精神”的口號,要求振興美國教育,重點培養科技人才。里根提出了《國家在危機中—教育改革勢在必行》,《教育合併與促進法》等一些列綱領性檔案和法令。這些教育檔案和法令主要措施是:嚴格掌控教育經費開支,精簡教育行政人員和機構規模,減少用於教育的聯邦財政預算;改革教育撥款方式;重新平衡聯邦政府和地方政府,聯邦級教育部和地方級教育當局對教育影響和教育權力分配的關係;提高教育質量,採用新的科學的教育評估措施,提升教師地位、收入和拔高教師職業準入標準等方面。
這些教育政策和法令對美國的教育產生了積極的影響。1981—1988年期間,美國教學課業評價綜合指標有所上升。NAEP的測驗成績調查也表明,學生的NAEP數學和自然科學課程方面的測驗成績得到很大改善。其他學科,如人文歷史學科的NAEP成績也逐步提升,而學生的閱讀、書面表達、計算等基本技能進步也很大。教師隊伍的質和量也得到一個較大提升。
外交方面
- 對蘇政策
里根上台之初,美國國內經濟問題突出,軍備武器與蘇聯相比己經處於弱勢。經過里根擔任總統的第一任期的發展,經濟恢復,縮小了與蘇聯的軍事差距,但是美國的經濟、社會也出現各種問題。里根上台伊始並不熟悉國際事務,只是沿襲了以往反共的意識形態。他宣稱“要把共產主義扔進歷史的垃圾堆”,帶領以美國為首的“正義之師”消滅以蘇聯為代表的共產主義。在里根的第一任期內,美國向其歐洲盟國提出幾點要求,第一,嚴禁向蘇聯出售關鍵性技術,包括計算機技術、光導纖維和各種冶金方法。在蘇聯境內建設工廠,培養先進的人才也要被限制;第二,與蘇聯簽訂的價值一億元及其以上的契約要提交委員會報批;第三,最新技術與產品要被列入高度機密的禁運清單。但是由於歐洲自身經濟的發展離不開蘇聯的工業原料,因此在配合美國對蘇經濟制裁上搖擺不定。鑒於此,美國主要依賴自身對蘇展開經濟打擊,遏制蘇聯經濟成長。因為當時蘇聯經濟體制己經僵化,並不能作出及時的調整和自救措施,在美國的經濟戰下,蘇聯每年損失幾十億美元。1982年11月,里根總統簽署了國家安全決策指示第66號檔案,要求制定一份“三位一體的貿易戰略”,限制西方向蘇聯提供“生命保障”。
在里根的第二任期內,對蘇政策逐漸和緩。之后里根政府也解禁了一些對蘇出口的物資技術。1985年11月,里根與戈巴契夫在日內瓦舉行首次會晤。這次會晤使得兩國關係的進一步發展和緩和成為可能。里根也認為蘇聯不再是他上任之初如此“邪惡”和難以接觸的帝國,蘇聯方面也對這次會晤作出了良好的評價,“會晤成為實現蘇美關係以及整個世界關係好轉的轉機”。1986年10月,美蘇雙方領導人在冰島首都雷克雅未克再次舉行會晤。
1987年12月蘇共總書記戈巴契夫和美國總統里根在美國首都華盛頓舉行第三次會晤;12月8日雙方簽訂了中導條約。中導條約規定了美蘇雙方要各自銷毀500公里至5000公里的路基中程飛彈和中短程飛彈,探討了雙方應該何時、如何清除這些飛彈,解決了美蘇長期軍備武器談判的難關。在戰略防禦計畫問題上,蘇聯和美國在不退出反彈道飛彈條約的前提下有了妥協和協商的計畫,兩國領導人還決定開始就禁止和銷毀化學武器進行談判。在人權問題上里根要求給予在蘇境內猶太人宗教信仰自由,增加猶太人移民數目,而戈巴契夫攻擊美國禁止墨西哥居民入境問題,雖然在人權問題上美蘇雙方僵持不下,但是雙方還是互相作了妥協,而且將重點轉移到削減戰略武器的問題上。1988年5月到6月,戈巴契夫和里根在莫斯科舉行第四次會晤。在會晤之後發表的聯合聲明里,美蘇雙方承諾不發動核戰爭,不謀求軍事優勢。
- 台灣關係
里根曾在競選總統期間抨擊了卡特總統的對華政策,聲稱他上台後將重建與台灣地區的“官方關係”。里根在總統任期內一以貫之“雙軌政策”模式,其表現包括:一是繼續對台軍售。並在突破公報就軍售的數量和質量的限制上不斷尋找藉口,並謀求發展實質性軍售;二是在對台軍售的同時,美國也在其他方面發展對台關係。如提升台灣的國際地位、在一些方面以單獨的國家身分對待台灣、謀求發展準官方關係等。
1981年3月,里根曾接受前總統福特的建議,並做出訓令,一廂情願地向中國大陸方面提出美國向海峽兩岸同時出售武器的建議,但因遭到中方的強烈反對而在沒有擺到談判桌之前就已作罷。之後出於國家利益等考慮,里根還是很快就與中國達成《中美八·一七公報》,里根採取多項措施對公報進行曲解,以保持其“雙軌政策”的核心,包括:1982年7月17日,對台提出所謂“六項保證”;8月17日當日,里根即在一份聲明中表示,向台灣“出售武器將繼續根據《與台灣關係法》進行”,從而對公報進行了有利於美國的單方面解釋。同時,他口授了一份備忘錄,其中說,只要中國大陸與台灣之間的軍事力量的平衡能得以維持,美國就將限制對台軍售。如果大陸將其軍事力量升級,美國也將幫助台灣使之與這種改善相匹配,這就為以後歷屆總統繼續對台軍售埋下隱患;在此後國會舉行的多輪聽證會上,又進一步闡釋其主張。這一系列動作使得里根的“雙軌政策”的主張發揮到極致,並主導其後的剩餘任期。
個人作品
參演電影
個人著作
出版時間 | 著作名 |
---|---|
1990年 | 里根自傳:一個美國人的生活 |
主要作品來源:
個人榮譽
年份 | 獎項名稱 |
---|---|
1957年 | 第14屆美國電影電視金球獎好萊塢優良品德獎 |
1989年 | 最尊貴的巴斯勳章 |
1993年 | 總統自由勳章 |
來源: |
個人生活
- 家庭背景
里根是愛爾蘭移民的後裔。里根的父親名為約翰·里根(暱稱為“傑克”),他的工作是賣鞋,同時他也是一個酒鬼,他的信仰為天主教。里根的母親名為內莉·威爾遜·里根,她信仰的是基督教。里根有一個哥哥名為尼爾·里根。
- 感情經歷
1940年1月,里根與演員簡·懷曼的婚禮在洛杉磯北部格倫代爾市林茵紀念公園的小禮堂舉行。1948年6月,簡·懷曼正式提出離婚起訴,而她提出的理由是受到精神折磨,里根沒有爭辯,離婚獲得批准。
1951年,好萊塢導演兼製作人梅爾文·勒羅伊促成了里根跟南希·里根的婚事。1952年3月4日,隆納·雷根、南希·里根兩人宣布結婚,他們在斯蒂迪奧城舉辦了一個小型的婚禮,出席婚禮的賓客只有演員威廉·霍爾登跟他的妻子。
- 身體狀況
里根從小就有近視。1994年11月5日,里根向公眾宣布,他患了老年痴呆症(但有部分人認為里根在總統任內就已出現初期症狀)。
- 家庭關係
人物關係 | 姓名 | 備註 |
---|---|---|
父親 | 約翰·里根 | --- |
母親 | 內莉·威爾遜 | --- |
哥哥 | 尼爾·里根 | --- |
前妻 | 簡·懷曼 | --- |
妻子 | --- | |
長女 | 懷曼與里根的第一個女兒 | |
長子 | 懷曼與里根領養的兒子 | |
次女 | 克里斯汀·里根 | 懷曼與里根的第二個女兒,因早產而死亡 |
三女 | 南希與里根的第一個孩子 | |
次子 | 南希與里根的第二個孩子,暱稱為羅恩 | |
來源: |
人物軼事
- 訪華軼事
里根和他的妻子南希在西安參觀秦兵馬俑時,在一號俑坑的一匹陶馬面前,里根想摸一下陶馬。他伸出手去,又停在半空,輕輕地問:“我可以摸一下嗎?”在得到允許後,里根輕輕將手放在馬背上,從前往後摸,一直摸到馬的屁股停下來,他拍了一下馬的屁股,扭頭問:“它會踢我嗎?”並且下意識地把手縮了回來,周圍的人被總統的幽默逗笑了。事後,香港的一家報紙將里根在俑坑內拍馬的巨幅照片刊登在醒目位置,並附上一個別出心裁的題目:“里根總統拍中國的馬屁”。
里根很活躍,當他發現一個武士俑沒有頭時,說:“把我的頭給他安上吧!”並且站在那裡和陶俑比高低,比了之後,遺憾地搖搖頭:“看來我沒他高。”里根走出俑群,轉身走時,他又回身對著俑群喊道:“解散。”里根總統很風趣,他就像檢閱部隊一樣對待秦俑。
- 個人記錄
人物評價
里根在某些方面的成就大於富蘭克林·羅斯福的成就。里根成功關鍵在於他有能力恢復美國人民對他們自己國家的信心。里根也被稱作是“偉大的溝通者”,他是繼富蘭克林·羅斯福之後最具說服力的政治演說家,其演講融合了信念、專注、幽默,同代人中無一能與之比肩。里根傾向右翼,他在美國政壇重振了保守主義,里根在政治理念上是強硬的保守主義。(《里根傳》作者 H·W·布蘭茲 評)
從平民到總統,里根完美地體現了“美國夢”。里根不僅富有魅力,還能言善辯,演說水平高,話語很有煽動性和感染力。(文史天地》評)
相對福特等相對處於弱勢地位的總統,里根是一位有個人魄力和鷹派作風的相對強勢的總統。里根處理與美國政治中的其它因素的關係上,也基本上處於強勢地位。如與媒體和公共輿論的關係,里根處理得較好,他很善於同公眾打交道,也很善於跟媒體打交道。儘管總體上說,里根是一位強勢總統,但絕沒有“帝王般總統”的權勢,相反很多時候,他只是一位說服者,是一位政治掮客,是一位各方利益的平衡器。(《台灣研究集刊》評)
里根是個直言不諱的極端保守派,長期以來就是共和黨的右翼寵兒。(美國的歷史學家阿瑟·林克評)
人物紀念
1988年2月6日,華盛頓國際機場被重新命名為隆納·雷根-華盛頓國際機場。1996年,美國國會以里根的名字來命名賓夕法尼亞大道上的一座新建的聯邦辦公大樓。2003年,以其為名的里根號航空母艦正式服役,這是美國首次以在世總統的名字來命名航母,可是當時瀕臨阿茲海默症末期的里根本人已無法知道這一切。2004年6月5日,美國政府宣布,將新罕布夏州總統山區的一座山峰命名為里根山。里根逝世後,美國郵政局發行了一套里根郵票。
人物爭議
- “伊朗門”事件
參見:伊朗門
1986年黎巴嫩的一份雜誌透露,美國為了營救在貝魯特被押人質,同意向伊朗出售軍火。這宗以武器換人質的交易後來被稱為“伊朗門”事件。當時,正是兩伊戰爭打得你死我活的關頭,伊朗急需飛彈。里根背著國會,繞過了五角大樓、國務院和中央情報局進行了這項秘密外交活動,這至少違背了兩項規定:一是對伊朗的武器禁運;二是同劫持人質的恐怖主義者談判。美國口口聲聲在兩伊戰爭中保持中立,要求別國,尤其是盟國對交戰國實行武器禁運;美國還多次公開表示,決不同恐怖主義者談判。“伊朗門”嚴重損害了美國的聲譽。醜聞持續了10來個月,里根始終否認知道此事,他最終躲避了彈劾的厄運。
- 種族主義言論
1971年10月25日,聯合國剛剛通過表決,恢復了中國在聯合國的一切合法權利;10月26日,時任加利福尼亞州州長里根與時任總統尼克森通話,在對話中,里根說了一些種族主義的言論,比如稱那些力挺中國的非洲代表為“非洲來的猴子”。但這段電話錄音當時被尼克森錄了下來,一直在尼克森總統圖書館保存。2000年,美國國家檔案館公布這段對話時,刪掉了種族歧視的部分。2019年,美國國家檔案館在網上公布了這段對話的完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