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道存真叄:中醫傳承筆記》是2017年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基本介紹
- 書名:醫道存真叄:中醫傳承筆記
- 作者:吳南京
- 類別:中醫基礎理論
- 出版社: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7年
- 開本:16 開
- 裝幀:平裝-膠訂
- ISBN:9787504674609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本書是繼《醫道求真》系列之後的又一中醫原創力作。著者從醫二十餘年,博採眾長,獨闢蹊徑。本書分為名師傳承、病案分析兩篇。上篇梳理了著者對《黃帝內經》《金匱要略》《傷寒論》《傷寒雜病》《本草綱目》等經典醫學名著的學習體會,以及對劉完素、朱丹溪、錢乙、朱震亨、張元素、李杲、王好古、薛己、張介賓、黃元御、葉天士、王清任、唐宗海等醫家學術思想的借鑑心悟;下篇載錄了20類病症的病案,皆來源於著者在橫店義診的病例,皆從辨證角度,揣度患者的疾病過程、臟腑虛實,確定治療原則,分析選藥思路。著者對病案介紹並未嚴格遵循教科書的形式,看似隨意,實則順應診療思路,一氣呵成,其目的是為了完整再現當時遣方用藥的思維過程和臨證體會,便於讀者閱讀理解。
圖書目錄
上篇名師傳承
筆記1:《黃帝內經》是中醫之根
筆記2:《黃帝內經》的學習方法
筆記3:《難經》的成就
筆記4:《中藏經》
筆記5:經方
筆記6:如何用好經方
筆記7:大醫孫思邈首創“以法類證”和“以方類證”的先河
筆記8:中醫學的功臣王熙與《脈經》
筆記9:藥學是打開《傷寒論》的門
筆記10:如何學習《傷寒論》
筆記11:《傷寒例》的價值
筆記12:臨床治療要重視誤治
筆記13:外科手術要重視
筆記14:劉完素和“火熱論”
筆記15:關於火熱的治療方法
筆記16:攻邪學說和現代醫療
筆記17:對於治病攻邪和扶正的處理
筆記18:朱丹溪不是養陰學派
筆記19:“氣有餘便是火”對健康的意義重大
筆記20:體虛外感
筆記21:錢乙和他的《小兒藥證直訣》
筆記22:“郁”是氣血不通之意
筆記23:劉完素和朱震亨的學術異同
筆記24:張元素的醫學成就
筆記25:張元素對方劑學的貢獻
筆記26:中藥組方,不能用中藥成分研究堆積
筆記27:李杲的“脾胃論”
筆記28:“補中益氣湯”的臨床意義
筆記29:談王好古的“陰證論”
筆記30:《傷寒論》的爭辯並不利於中醫學的發展
筆記31:大臨床家薛己
筆記32:張介賓的真陽論
筆記33:《本草綱目》的貢獻
筆記34:黃元御的醫學特色
筆記35:溫熱病治療的發展史
筆記36:傷寒和溫熱的區別
筆記37:劉完素對溫熱學說的貢獻
筆記38:朱丹溪對溫熱學說的貢獻
筆記39:談溫熱病治療的汗法
筆記40:溫熱病清法的套用
筆記41:溫熱病的下法
筆記42:“承氣湯”用於傷寒和溫病的比較
筆記43:戰汗
筆記44:一代名醫葉天士創見頗多
筆記45:婦人病,以調經為先
筆記46:醫林怪傑王清任對中醫學的貢獻在於對瘀血的理解和治療
筆記47:唐宗海的“血證論”
筆記48:曹家達從臨床治病的角度理解《傷寒雜病論》實是別開生面
筆記49:任應秋的治病特色以信息豐富、思路開闊為特點
下篇病案分析
筆記50:外感時邪
筆記51:咳嗽
筆記52:哮病
筆記53:汗證
筆記54:高血壓
筆記55:心臟病
筆記56:中風
筆記57:失眠
筆記58:健忘
筆記59:眩暈
筆記60:頭痛
筆記61:郁病
筆記62:胃病
筆記63:腹痛
筆記64:肝硬化
筆記65:腹瀉
筆記66:便秘
筆記67:肛腸病
筆記68:痞症
筆記69:津液病
作者簡介
吳南京,華夏中醫論壇講師。作者從事中醫臨床工作數十年,在多種疾病的診斷和治療方面,具有豐富的臨證經驗。尤其善治疑難雜症,效果顯著,深受好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