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巫閭山遼陵

醫巫閭山遼陵

醫巫閭山遼陵,位於遼寧省北鎮市富屯街道新立村櫻桃溝村民組西北約100米的黃土台地上,在北鎮市區西北約8千米。醫巫閭山遼陵葬有遼義宗、遼景宗、遼世宗、遼天祚帝及世宗懷節皇后蕭氏、世宗甄皇后、景宗睿智皇后蕭氏;平王耶律隆先、秦晉國王耶律隆慶、晉王耶律隆運、周王耶律宗業、魏王耶律宗政、鄭王耶律宗允、廣陵郡王耶律宗教;秦晉國妃蕭氏。

醫巫閭山遼陵遺址所在黃土台地背倚駱駝山,東、西兩側各有一條季節性小河,周圍群山環抱,整個台地經過了全面考古勘探,北部為一組大型建築址,南部為規模較小的附屬建築。北部建築址的西南側發現一座巨型墓葬(編號新立M1),全長84米;建築址北側發現一座大型墓葬(編號新立M2),全長約44米。兩座墓葬與北部建築址緊密相鄰,最近處均不足10米。

2019年10月7日,醫巫閭山遼陵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核定並公布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醫巫閭山遼陵
  • 地理位置:遼寧省北鎮市
  • 所處時代:遼
  • 保護級別: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 批准單位: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 編號:8-0173-2-006
發掘歷史,遺址特點,主要遺址,正殿,廊廡,殿門,庭院,排水道,文物遺存,價值意義,保護措施,參觀信息,地址,交通,

發掘歷史

據《遼史》等文獻記載,遼代有兩座帝陵(顯陵和乾陵)修建於醫巫閭山,但具體位置不詳。遼末金初,醫巫閭山遼陵遭到金兵大規模毀掘,此後湮沒於深山野林之間,逐漸成為歷史之迷。
20世紀30年代初,歷史學家金毓黼兩次深入醫巫閭山考察,寫出《東丹王陵考察記》。
1961年5月,北鎮縣上報在桃園村發現有墓,認為是遼陵。
1970年,北鎮龍崗子村挖防空洞時,偶然發現兩座墓葬。從墓誌上看,主人分別是耶律宗政和耶律宗允,在耶律宗政的墓誌中寫有“歸葬於乾陵”字樣。這為尋找乾陵提供了重要的參考坐標。
2013年,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向國家文物局提交了《醫巫閭山遼代遺址考古工作計畫(2014—2018年)》,並得到國家文物局批准,至此,醫巫閭山遼代遺址考古成為國家級重大考古項目。
2015年,遼寧先後啟動了洪家街遼代墓地、新立遼代建築遺址考古發掘等工作,並取得了初步的成果。
2015年—2018年,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醫巫閭山遼代帝陵的重要組成部分——北鎮新立遼代建築遺址進行了主動考古發掘。

遺址特點

醫巫閭山遼陵地處醫巫閭山中段東麓的“三道溝”溝內,遺址所在黃土台地背倚駱駝山,東、西兩側各有一條季節性小河,周圍群山環抱,整個台地經過了全面考古勘探,北部為一組大型建築址,南部為規模較小的附屬建築。北部建築址的西南側發現一座巨型墓葬(編號新立M1),全長84米;建築址北側發現一座大型墓葬(編號新立M2),全長約44米。兩座墓葬與北部建築址緊密相鄰,最近處均不足10米。
台地北部發掘面積約6000平方米,揭露出一組較完整的遼代四合院式建築基址。它由正殿、殿門和四周廊廡圍合而成,建築外部環繞一周露明的排水通道,整個建築朝向東南。
櫻桃溝內黃土台地東側的坡地上發現一段石砌暗渠。暗渠順坡而建,底部為人工夯打的基礎,其上平鋪石板,底板之上兩側立石,立板之上蓋頂板,形成封閉管道。暗渠出口為一雕刻精美的大型石螭首,流水從螭首口中吐出,石螭首前地面鋪有青磚。暗渠順坡而上,通向台地,但中、上部已被沖溝破壞。
醫巫閭山遼陵
發掘區全景

主要遺址

正殿

正殿台基位於廊院建築的北部正中,方向150度。台明四壁包磚,內填黃色夯土,可以分為大殿和月台兩個部分,月台南側應有踏道,但已被破壞無存。台基用青磚包砌,露明部分磨磚對縫,外表整齊。大殿平面呈長方形,東西寬29.6米、南北深24.2米,原地面和柱礎均不存,但保留成排分布的大型磉墩,大殿面闊5間,進深4間。磉墩中心距所反映的當心間、次間、稍間尺寸相近,均約5米。月台位於大殿台基中南部,保存較差,夯土內部包含較多石塊。月台平面呈長方形,東西寬約19.4米。
醫巫閭山遼陵
正殿

廊廡

廊廡左右對稱分布於正殿、殿門兩側,並與它們一起圍合成一個封閉院落。廊廡台面呈階梯式由南至北,逐級抬升。南廊廡最低,其次為東、西廊廡,北廊廡最高。東、西廊廡由南至北,又分為三級,也是逐級抬升。西半部廊廡保存較好,東半部廊廡大部分被沖毀不存。
北廊廡位於正殿西側,台基平面呈長方形,東西寬24米、南北深11米。台基南北邊緣各有6個圓形磉墩,呈南北2排,東西6列分布。台基上為面闊5間、進深1間的建築。依據磉墩中心距,建築面闊相同,均約4.3米,進深7.5米。
醫巫閭山遼陵
北廊廡
西廊廡平面為長方形,總長73.3米、寬12.4米,由逐級抬升的三座台基連線組成。由低到高,由南至北,依次編號為西廊廡1、西廊廡2和西廊廡3。西廊廡1長36.3米,西廊廡2、西廊廡3長度均為18.5米。三座台基的柱網結構大體相同。
南廊廡位於殿門西側,台基平面呈長方形,東西寬14.7米、南北深10.2米,台面高度低於西廊1約0.2米。台基面保存較差,磉墩跡象較少,推測台基上為一面闊2間、進深1間的建築。
醫巫閭山遼陵
西廊廡

殿門

殿門位於整組建築的南部居中,保存情況較差,不僅台面和柱礎不存,且台明包壁和夯土已缺失較多。台基東西寬23.5米、南北深13米。台基上磉墩保存很少,僅西北部殘存3個相鄰磉墩,依據柱間距推測台基上可能是一個面闊5間、進深2間的建築。台基南部中間設有一斜坡漫道,內填夯士,外包青磚;台基北部居中設有一踏道,僅存外邊一層包磚,長4.8米、寬1.5米。

庭院

庭院由正殿、殿門及四周廊廡合圍而成,南北長61.2米、東西寬53.3米。庭院由南向北分為三級,逐級抬升,依次編號為庭院1、庭院2、庭院3。三級庭院地面每級高差約0.3米。庭院地表平鋪一層黃土,其上用方磚海墁。庭院1與庭院2規模相同,南北均長約22米,庭院3南北長17.2米。庭院2西南部有一個等邊六邊形建築基座,邊長2.9米。

排水道

排水通道環繞一周建築台基外圍與基槽護坡牆,結構大體相同。護坡牆斜倚基槽四周的生土壁,由內向外疊澀砌成,底部建有磚砌的二層台,二層台與建築台基外側包磚之間即為排水通道,其底部夯實,地面滿鋪方磚。
各部分排水道的高程和寬度都經過嚴格的設計,以利於排水。北部排水道最窄,寬約1.1米,中間高、兩側低,呈漫坡狀;西部排水道寬約1.4米,北高南低,呈階梯狀分為四級;南部排水道寬約2.3米,西高東低,呈坡狀。雨水最終都匯集到排水道的東南部,流向台地東側的櫻桃溝內。
醫巫閭山遼陵
西側排水道

文物遺存

醫巫閭山遼陵出土遺物主要有筒瓦、板瓦、瓦當、檐頭板瓦、獸頭、鴟尾、通脊磚、鋪地花斑石等。屋頂瓦件絕大多數為綠色琉璃件,僅出土個別灰陶瓦件,表明該四合院建築為一座滿鋪綠琉璃瓦的高等級建築。琉璃瓦件樣式單一,胎釉、紋飾、形制等高度統一。正殿周圍出土了大量鋪地花斑石殘塊,這種高級石材一般僅見於皇家宮殿和陵寢建築。玉冊殘塊集中出土於正殿之上,有契丹小字和漢字兩套。其他遺物有定窯白瓷、越窯青瓷、影青瓷、玻璃器等。

價值意義

醫巫閭山遼陵是遼代規模最為龐大、體系最為完整、影響最為深遠的帝後陵墓群,也是東北地區時間最早、規模最大、入葬人數最多的帝王陵寢,“三多一長”的特點,恰是閭山遼陵的價值之所在。

保護措施

2019年10月7日,醫巫閭山遼陵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核定並公布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參觀信息

地址

醫巫閭山遼陵位於遼寧省北鎮市富屯街道新立村櫻桃溝村民組西北約100米的黃土台地上,在北鎮市區西北約8千米。
醫巫閭山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

交通

從北鎮市往西方向行駛10千米可達醫巫閭山遼陵。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