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宗金鑒雜病心法要訣》是清代吳謙等編的一本內科類中醫著作,約成書於清乾隆七年(1742)。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醫宗金鑒雜病心法要訣
- 作者:吳謙
- 創作年代:清代
- 類別:內科類中醫著作
- 卷數:五卷
《醫宗金鑒雜病心法要訣》是清代吳謙等編的一本內科類中醫著作,約成書於清乾隆七年(1742)。
《醫宗金鑒雜病心法要訣》是清代吳謙等編的一本內科類中醫著作,約成書於清乾隆七年(1742)。內容簡介該書為內科諸病證治之專著。全書強調辨證以八綱為本,求因以七情為重,論治以脾胃為主,攻補以胃氣為先,投方用藥不囿於湯散內服...
《雜病心法要訣》是清代吳謙所著的圖書。《雜病心法要訣》書名,5卷(即《醫宗金鑒》卷三十九至卷四十三),為清代吳謙等撰。重點論述內科雜病(包括中風、類中風、虛勞、痹證、痿證、痙病等四十餘種病證)的證治。正文均編為七言歌訣...
醫宗金鑒雜病心法要訣(原書卷次四十)內傷總括 內傷外感辨似 虛勞總括 虛勞死證 虛勞治法 癆瘵總括 癆瘵治法 自汗盜汗總括 失血總括 失血死證 失血治法 消渴總括 消渴生死 消渴治法 醫宗金鑒雜病心法要訣(原書卷次四十一)神之名義...
《醫宗金鑒。雜病心法要決》白話解 《《醫宗金鑒。雜病心法要決》白話解》是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浙江中醫學院
《醫宗金鑒·雜病心法要訣·清胃理脾湯》:“清胃理脾治濕熱,傷食平胃酌三黃,大便粘穢小便赤,飲食愛冷口舌瘡。”註:“傷食,謂傷食病症,如痞脹、噦嘔、不食、吞酸、噁心、噫氣之類。”《老殘遊記》第十一回:“可知太痛快...
《醫宗金鑒·雜病心法要訣·三化湯》:“三化氣實風中府,昏冒閉滿小承羌。”註:“昏冒,謂神昏不知人也。”《醫宗金鑒·運氣要訣·運氣為病歌》“諸痛癢瘡屬心火”註:“心藏神,熱乘於心,則神不明,故昏冒不省人事也...
洞瀉,漢語詞語,拼音是dòng xiè,意思是腹瀉;直瀉無度。解釋 1、腹瀉。2、直瀉無度。出處 《醫宗金鑒·雜病心法要訣·諸泄總括》:“寒濕洞瀉即寒瀉,鴨溏清徹痛雷鳴。”《鏡花緣》第六一回:“餘如成洞瀉,成嘔逆,以及...
《醫宗金鑒雜病心法要訣白話解》:“如服寒涼藥而對口瘡仍無效的,這是虛火上泛,宜用苓桂理中湯,以理中湯溫理脾胃中洲,加肉桂引火歸原,茯苓分量加倍以增強降陽利水之功,陽降(濕熱下行)則口糜自然會消失,水利則濕熱從小便出...
證名。厥心痛之一。因腎病而邪上乘心所致。主證為心痛與背相控,腰背傴僂。《靈樞·厥病》:“厥心痛,與背相控,善瘛,如以後觸其心,傴僂者,腎心痛也。”《醫宗金鑒·雜病心法要訣》:“歧骨陷處痛,若心痛。……連腰,名...
也有因氣虛不攝所致 2.指軍隊受重創。出處 《醫宗金鑒·雜病心法要訣·失血總括》:“九竅出血名大衄。”明·沉德符《野獲編補遺·土司·寮國反覆》:“宣德二年,南征大帥安遠侯柳升卒於軍,保定侯梁銘戰死,王師大衄。”
1.《醫宗金鑒雜病心法要訣白話解》:“潤燥止吐五汁飲,蘆薺甘蔗竹瀝姜;嘔吐不下硫汞墜,積瘸作吐化滯良。嘔吐因火而起的,日久胃中津液枯耗,宜用五汁散(方見139頁)之甘寒滋潤其燥,而胃安和,則吐自止。如諸藥無效的...
出處 《水滸傳》第一一九回:“比及起程,不想林沖染患風病癱了……時遷又感攪腸痧而死。”《醫宗金鑒·雜病心法要訣·霍亂》“揮霍變亂生倉卒”註:“欲吐不吐,欲瀉不瀉,心腹大痛,名曰乾霍亂,又名攪腸痧。”
癇疾,漢語詞語,意思是癲癇,俗稱羊癇風或羊角風。《醫宗金鑒·雜病心法要訣·癲癇總括》“癇發吐涎昏噤倒,抽搐省後若平人”注引 明 李時珍 曰:“然俱不似癇疾,發則吐涎神昏卒倒無知,口噤牙緊,抽搐時之多少不等,而省後...
少氣與短氣不完全相同,《醫宗金鑒·雜病心法要訣》指出:“短氣者,氣短不能續息也;少氣者,氣少而不能稱形也”;《雜病廣要》論二者病機曰:“短氣不足以息者體實,實則氣盛,盛則氣逆不通,故短氣;又肺虛則氣少不足,...
《醫宗金鑒雜病心法要訣白話解》:“瘧疾每在夜間發作的,名為三陰瘧疾。症狀初是發寒的時間少而發熱的時間多,宜用桂枝湯、麻黃湯、小柴胡湯、四物湯四湯合劑來治療,並除去麻黃湯中之杏仁,改用桃仁加入,名為桂枝麻黃柴胡四物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