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陽神》是清代小說家蒲松齡創作的文言短篇小說,收錄於《聊齋志異》(卷五)第二十六篇中,鄱陽神是掌管鄱陽的神靈。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鄱陽神
- 創作年代:清代
- 作品體裁:短篇小說
- 作者:蒲松齡
- 作品出處:《聊齋志異》(卷五)第二十六篇
原文,注釋,譯文,作者簡介,
原文
翟湛持[1],司理饒州[2],道經鄱陽湖。湖上有神祠,停蓋游瞻[3]。內 雕丁普郎死節臣像[4],翟姓一神,最居末坐。翟曰:“吾家宗人[5],何得 在下!”遂於上易一座。既而登舟,大風斷帆,桅檣傾側,一家哀號。俄一 小舟,破浪而來;既近官舟,急挽翟登小舟,於是家人盡登。審視其人,與翟姓神無少異。無何,浪息,尋之已杳。
注釋
[1]翟湛持:名世琪,山東益都人。順冶戊戌(十五年)舉人,己亥(十 六年)進士,曾任陝西省韓城縣知縣。見康熙《益都縣誌》卷六、光緒《山 東通志·選舉志》。
[2]司理饒州:在饒州做司理。司理,官名,宋以後於諸州設司理,掌管 獄訟。也稱“司李”。饒州:府名,治所在鄱陽(今江西省鄱陽縣)。
[3]蓋:車蓋,代指車。
[4]丁普郎:黃陂(今湖北省黃陂縣)人。元至正年間,從朱元漳攻打陳 友諒,大戰於鄱陽湖畔。《明史》卷一三三:“普郎身被十餘創,首脫猶直 立,執乒作斗狀,敵驚為神。”陣亡後,贈濟陽郡公,於湖上建廟祭祀。
[5]宗人:同族姓之人。
譯文
益都縣人翟湛持,去江西饒州任司理官職,路經鄱陽湖。見湖邊有座神祠,便停車遊覽瞻仰。見裡面雕塑著丁普郎等明太祖死難功臣諸像,翟姓的神像排在最末位上。翟司理說:“我們家族的人,怎么能在下首!”於是把翟姓神像和上首的神像換了個位置。
不久登船,突然大風颳斷了船帆,桅桿歪到一邊,全船人嚇得大聲哀號。頃刻間有隻小船破浪駛來,靠近官船,急忙先把翟司理扶了過去,於是家人全都上了小船。仔細一看小船的主人,竟和祠中的翟姓神像一模一樣。過了一會兒,風浪平息,再尋找小船主人已經不見了。
作者簡介
蒲松齡(1640-1715),清代傑出的文學家,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山東淄川(今山東淄博市) 人。他出身於一個沒落的地主家庭,父親蒲槃原是一個讀書人,因在科舉上不得志,便棄儒經商,曾積累了一筆可觀的財產。等到蒲松齡成年時,家境早已衰落,生活十分貧困。蒲松齡一生熱衷功名,醉心科舉,但他除了十九歲時應童子試曾連續考中縣、府、道三個第一,補博士弟子員外,以後屢受挫折,一直鬱郁不得志。他一面教書,一面應考了四十年,到七十一歲時才援例出貢,補了個歲貢生,四年後便死去了。一生中的坎坷遭遇使蒲松齡對當時政治的黑暗和科舉的弊端有了一定的認識,生活的貧困使他對廣大勞動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有了一定的了解和體會。因此,他以自己的切身感受寫了不少著作,今存除《聊齋志異》外,還有《聊齋文集》和《詩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