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陽民居文化

鄱陽是一個有著2000多年歷史的文化古縣,在悠久的歷史文化中,鄱陽的民居文化是其歷史長河中湧現的一朵浪花。鄱陽民居一向以朝陽、通風、散熱著稱,歷代形成多為“三柱、四柱、五柱”為主的磚瓦木製結構房屋,且前檐高后檐低。村落無論大小均設進村門樓,門樓多為“八”字形磚瓦木製古式結構,進門上首和兩側均以石刻或木雕而成的永固式匾額和對聯。隨著時代的變遷,古式門樓所存無幾,只有新建的村落才有現代簡易大方的新式進村門樓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鄱陽民居文化
  • 類別:文化
民居文化簡介
鄱陽是一個有著2000多年歷史的文化古縣,在悠久的歷史文化中,鄱陽的民居文化是其歷史長河中湧現的一朵浪花。鄱陽民居一向以朝陽、通風、散熱著稱,歷代形成多為“三柱、四柱、五柱”為主的磚瓦木製結構房屋,且前檐高后檐低。村落無論大小均設進村門樓,門樓多為“八”字形磚瓦木製古式結構,進門上首和兩側均以石刻或木雕而成的永固式匾額和對聯。隨著時代的變遷,古式門樓所存無幾,只有新建的村落才有現代簡易大方的新式進村門樓。
房屋建築結構大體有六種類型:一是草堂茅棚屋,四周牆體用紅粘土或黃粘土和卵石築成,橫條放在土牆上,用稻草、茅草或蘆葦蓋頂,以前全縣不分湖區、山區或丘陵均有,現基本絕跡。
二是漁船上的臥蓬,舊時漁民靠捕魚為生,漂泊在鄱陽湖上,陸地上無寸土安身,只能靠在漁船中央安裝木板、竹片做成3至4尺高的半圓型蓬頂支架,用竹篾或蘆葦編制的蓆子覆蓋,作為全家人的棲身之處。土改時漁民在黨和人民政府的關懷下均上岸分得土地和房屋,現今臥蓬已不是永久居住之所。
三是青磚青(灰)瓦房屋,屋脊高度為1丈3尺6寸至1丈9尺6寸左右,長約2丈7尺至3丈5尺之間,寬約2丈5尺至3丈1尺1寸不等。由廳堂和房間組成,中間是廳堂,分為前堂和後堂,前堂俗稱為堂前或客堂,後堂被稱為中房。左右兩邊是房間,每棟屋有房三至六間不等,房屋內離地面6尺高左右均設有放雜物或柴火的閣樓,屋上用青(灰)瓦蓋頂。房屋四周牆體均以紅石片或亂石為基礎,青磚石灰漿砌成共字斗,也有少數用亂石或土坯作為牆體,但大門兩邊的門礅、門衣、門照和立柱子用的磉墩,均用紅石鑿成作為裝飾。內部結構均為原木做成,所用木材以杉木或株木為主,一般都在20—30立方米之間,以廳堂一邊的屋柱計算,三根主柱三根梁俗稱“三柱”屋,四根主柱四根梁俗稱“四柱”屋,以此類推。廳堂屋柱6尺左右以下部分均用杉樹或松樹板精心組合刨制而成叫股壁,有較好隔熱和隔音效果,此類房屋在農村較多。
四是棋盤屋,多為商賈和財主所建,所用原木在50—80立方米之間。屋脊高度在1丈8尺8寸到2丈5尺之間,分上中下三個廳堂,下堂與中堂之間有一口天井,左右兩邊是房間,分為正房、偏房、廂房、暗房,帶棟房屋的房間在6—10間不等。外部牆體和屋頂為青磚青(灰)瓦,牆體基礎均用紅石鑿成1尺8寸或2尺1寸長,7寸寬,2寸1分厚合斗而成。采8寸長、4寸寬、5分厚青磚和石灰漿砌成共字或萬字斗,在斗內灌滿泥土或泥漿,用紅石鑿成。廳堂立柱下面的磉墩均刻有各式各樣的花草或鳥獸圖案。廳堂內部均有圓木立柱,並用杉樹板做成門壁股皮。房間內6尺以上為閣樓,後堂有游樓,房間地面為杉樹厚板做成地樓板,廳堂屋頂瓦下部為順水板或棧板。廳堂的下堂一邊三根主柱加過弄,中堂為五根主柱加過弄,後堂三根主柱加過弄(有的只有過弄),天井兩邊掛廂房。離磉墩6至7尺高的桐墩(立在穿方上的短柱)和穿方均用樟樹板雕刻各種圖案,好個氣派,此類房屋現存不多。
五是祠堂屋,均為家族公屋,占地面積較大,用木材數量也特多,均在100—200立方米之間,祠堂長約30丈左右,寬5丈左右,正屋高2至3丈立方米之間,屋內有戲台(祭台),屋脊高有3丈多。有三道正門,為大門、前中門和後中門,有兩口大天井,分別設在上堂和中堂、中堂與下堂之間,後台為看戲或祭祀用的露天大堂,戲台至看戲大堂兩旁有游樓。祠堂戲台無梁,頂棚下面用藻井拼成,整個屋內到處都雕樑畫棟,造型別致精美,是集建房、雕刻為一體的建築。此類建築在我縣只有少數幾處。謝家灘鎮橋頭村委會雞峰吳氏祠堂的建築設計者吳品桂,曾被當時的清王朝欽封為四品頂帶。
六是五架梁屋,明洪武時期,朝廷在我縣民間徵收農業稅,不是以田畝和人丁計稅,而是以屋柱的落地根數為計稅單位,鄱陽縣尤其是北部的一些有錢人,強逼木匠師傅用以梁代柱的方法建屋,以便偷稅。在鄱北一帶建屋從此改用“五架梁”代替五根主柱,房屋除了以梁代柱外,其建築風格與“三柱、四柱、五柱”沒有兩樣。此類房屋在我縣境內只有少數古村落如蓮山鄉馬家邊村、油墩街鎮山上計家村等地才能看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