鄰居們

1935年人間書屋出版了老舍先生的短篇小說集《櫻海集》,收有十篇小說,大多寫於青島,《鄰居們》就是其中一篇。塑造了明先生、明太太,以及楊先生、楊太太兩對夫婦。明家夫婦是市儈,明太太是市儈兼潑婦,明先生是市儈兼“西崽”;楊家夫婦則是愛惜自己“禮貌”和“身份”的小知識分子市民。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鄰居們
  • 作品出處:《櫻海集》
  • 文學體裁:短篇小說
  • 作者:老舍
簡介,文章主題,人物塑造,藝術特色,作品評價,作者介紹,

簡介

《鄰居們》小說中的事件有二,稱之為“葡萄事件”和“信件事件”。小人物,小事件,作品的篇幅也不長,很合乎老舍對短篇小說“集中”“緊湊”的要求。最為精巧的,是人與事的配合,時合時分地推動著小說的發展。老舍以從容的筆墨刻畫了生動的人物,同時揭示出“故事”背後的“人類的普遍性”“人生的哲理”,從而完成老舍式的文化批判。
小說圍繞兩件事情展開,一件是圍繞明家的孩子偷了楊家的葡萄,兩家大人的反應;另一件是對兩封信(包括楊先生寫給明先生的信和明先生同夥寫的並且郵遞錯的信)兩家人的表現。這兩件事因果上並不關聯,但是它們共同帶動了兩家人情緒的發展,使得大家盡情表演,個性充分呈現,構成了小說頗有喜劇色彩的情節。

文章主題

中國現代史上偉大的作家大概有兩種類型,一種是思想型的作家,對現實有一套自己的看法,有哲學和歷史的背景,思想尖銳、往往超前,如魯迅。另一種是文化型的作家,如老舍,他能夠用自己一生來表現一個社會,一個人間世態。老舍用自己獨特的方式表現北京市民社會,表現出一副獨特的圖畫,世態能聽到,人物能看到,人的生活樣式可以觸摸到。文化型的偉大的小說家,一要表現世態,二要豐厚,不能薄薄的,一看就明白了。表現世態與豐厚要使讀者創造性的閱讀,創造性的闡釋有種無限的可能。
《鄰居們》中的明太太很特殊,她不是那種一味受損害,而是敢說敢做的市井女性。在那樣的傳統社會,即使有了兩個孩子,個人利益還是得不到保證,明太太的家庭地位很卑微;但是她對待外人卻很蠻橫。老舍寫她,感情應該是很複雜的,既充滿同情心,也帶有諷刺,而諷刺是主要的。

人物塑造

明太太與明先生
小說中最先出場的是明太太,老舍先用了三段文字對其進行靜態分析與描摹,將她置於一個“坐標”之中,立刻就使她的形象初步“立”了起來。明太太的言談舉止以及“心眼”,同明先生密切相關。明先生屬於老舍作品中最令人厭惡的“西崽”化的市儈形象系列,他們通常惡俗、惡毒、虛偽,而且自我感覺極好。對這類人物,老舍常常施以漫畫式的描繪和辛辣的嘲諷。小說中的明先生,自視為聖人,很“高傲”,連頭都“抬得很高”,因為“高傲”,甚至“不願意高聲的打太太”。在“葡萄事件”中他沒有現身,然而推動明太太衝鋒陷陣的“原動力”,其實卻是他身體裡的“黑點”。正是這個“黑點”,使得明太太格外強調楊家葡萄的“酸”,而把一個“像楊太太那樣的女人”給“窩回去”。這裡確乎有種“人類的普遍性”。
“小孩偷葡萄”事件中,楊先生與楊太太
他們屬於不同於明家夫婦的另一個市民階層,小知識分子階層,受過教育,但是也為此所苦。
“楊先生是最新式的中國人,處處要用禮貌表示出自己所受過的教育”,因為把“受教育”看得極為重要,他顯得幼稚、天真:“小孩偷葡萄”事件中,他的天真表現為“他似乎想到明家夫婦要是受過教育的,自然會自動的過來道歉”;太太受氣後,他的天真表現為“還想像到明先生見了信,受了感動,親自來道歉”。在現實面前,這些一廂情願的想法很快被證明是空想,他受的“教育”被證明是失敗的。面對退回來的信,天真的他頓時束手無策,想打架又覺得不符合他的身份,只能泄憤在語言上,從他身上,我們看到了典型的“精神勝利法”。
楊太太固然也是受過教育的,但是跟楊先生比起來,還多點勇氣,她畢竟決定登門找明太太,雖然“抱著客客氣氣的態度去,並且不想吵嘴打架”。當然結果相同,面對現實,她也同樣無能為力。

藝術特色

(一)語言幽默
《鄰居們》最明顯的藝術特色是語言幽默,字裡行間帶有詼諧的諷刺。
老舍有一篇文章就叫作<談幽默>,寫道:“幽默是一種心態,我們知道有許多人是神經過敏的,每每以過度的感情看事,而不肯容人。這樣人假若是文藝作家,他的作品中必含著強烈的刺激性,或牢騷,或傷感;他老看別人不順眼,而願使大家都隨著他自己走,或是對自己的遭遇不滿,而傷感的自憐。反之,幽默的人便不這樣,他既不呼號叫罵,看別人都不是東西,也不顧影自憐,看自己如一活寶貝。他是由世事中看出可笑之點,而技巧的寫出來。他自己看出人間的缺欠,也願使別人看到。不僅是看到,他還承認人類的缺欠;於是人人有可笑之處,他自己也非例外,再往大處一想,人壽百年,而企圖無限,根本矛盾可笑。於是笑裡帶著同情,而幽默乃通於深奧。”最後他說:“所謂幽默的心態就是一視同仁的好笑的心態。有這種心態的人雖不必是個藝術家,他還是能在行為上言語上思想上表現出這個幽默態度。這種態度是人生里很可寶貴的,因為它表現著心懷寬大。一個會笑,而且能笑自己的人,決不會為件小事而急躁懷恨。往小了說,他決不會因為自己的孩子挨了鄰兒一拳,而去打鄰兒的爸爸。往大了說,他決不會因為戰勝政敵而去請清兵。褊狹自是,是‘四海兄弟’這個理想的大障礙;幽默專治此病。嬉皮笑臉並非幽默;和顏悅色,心寬氣朗,才是幽默。”
從老舍的談話中,可以概括出最重要的一點:同情心。真正的幽默是要有同情的。對世人的不幸,對人間的缺陷要有同情,不是幸災樂禍,而是悲憫;不是居高臨下,而是一視同仁地同情;不是說我是億萬富翁,你是一個小乞丐,給你一塊錢,而是構想,假如我也有要飯這一天怎么辦?老舍用了“四海兄弟”這個詞,幽默是四海兄弟。他寫一個可笑的人物的時候,包含著這樣的可能性:我你都有可能成為他,他可能是你和我。這種心態下,老舍的幽默給人的閱讀感覺是平等、善意、寬容,可算是“窮人的幽默”(舒乙)。
我們譏諷明家夫婦,嘲笑楊家夫婦,但是他們身上的一些弱點,例如自負、傲慢、病態的自卑,一廂情願,做作等等,也就在我們不同人身上存在。老舍的幽默背後有些很嚴肅的東西,讀後讓人笑不出來。
(二)心理刻畫
小說對鄰居們在交往衝突中的心理也進行了繪聲繪色的描寫,人物的心理是流動的,折射出性格的變化。能夠寫出人物心理、性格發展的動態過程,是作家的高明之處。
1明先生對楊先生的“恨”不同於他對楊太太的“恨”。
“他總以為教書的人是窮酸,沒出息的。尤其叫他恨惡楊先生的是楊太太很好看。他看不起教書的,可是女教書的——設若長得夠樣兒——多少得另眼看待一點。楊窮酸居然有這夠樣的太太,比起他自己的要好上十幾倍,他不能不恨。”
他“恨”楊先生,是嫉妒;他“恨”楊太太,是一種“吃不到葡萄就說葡萄酸”的可笑心理。
2明先生對楊先生的“恨”先後有變化。
“想到她,他不能不恨楊先生;可是恨與討厭,他現在覺出來,是不十分相同的。‘恨’有那么一點佩服的氣味在裡頭。”
明先生的“佩服”,算不算反語?不算。也許他是有些“欺弱怕強”的心理,但也有欣賞。他以前一直不喜歡楊先生的“受教育”,惺惺作態,現在總算看到對方的血性,率性而為的一面,也有些滿足感:雖然是“野蠻”方式,卻為兩個不相容的人搭建了“理解”。人與人之間溝通的方式真的很奇妙。

作品評價

由老舍的自述,我們大體上可以給《鄰居們》定位,小說中的情節是作者親眼看到甚至親身經歷過的;它經歷過作者多次修改,抱著嚴肅認真的態度寫成。雖然老舍先生最初曾是抱著一種寫著玩玩兒的心態寫小說,但他很快就成熟了。因為他清楚地意識到一點,所謂的文學創作一定是思想與文字兩者兼得的。所謂特異的風格不僅是在文字上,更主要在於思想的力量。也恰恰是因為這種思想的力量,使得《鄰居們》成為老舍短篇小說中不能被忽視的一篇。從中,我們能夠分析老舍對市民文化獨特觀照與呈現的視角,咀嚼出不少滋味來。

作者介紹

鄰居們
老舍(1899年-1966年),京派代表,享年67歲,原名舒慶春,字舍予,滿族,北京人,中國現代小說家、戲劇家、著名作家,因作品很多,獲得“人民藝術家”稱號。曾任國小校長、中學教員、大學教授。
筆名有“舍予”、“老舍”。曾經擔任山東大學等名校教授。作品收在<老舍文集>里。一生主要作品有:<駱駝祥子><四世同堂>話劇:<龍鬚溝><茶館>等。1899年2月3日出生在北京西城小羊圈胡同(現名小楊家胡同),一個滿族城市貧民家庭。現代著名作家、傑出的語言大師,被譽為“人民藝術家”。滿族正紅旗人,父親是一名滿族的護軍,陣亡在八國聯軍攻打北京城的巷戰中,老舍這一筆名最初在小說《老張的哲學》中使用,其它筆名還有舍予、絜青、絜予、非我、鴻來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