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昇

鄭昇

潮陽三大鄭氏之一,金浦系始祖鄭昇公。

基本介紹

  • 字號:元舉
    鐵石
  • 所處時代:南宋
  • 出生地:福建興化府莆田縣涵頭村
  • 出生時間:1128年
  • 去世時間:1181年
  • 墓名:鐵砧石
  • 系別:鄭氏金浦系
  • 鄭世系:67
人物介紹,鄭昇公傳略,特別鳴謝,

人物介紹

昇公— 字元舉,號鐵石,朝奉大夫。公出福建興化府莆田縣涵頭村,鄭氏67世,系莆田唐太府卿露公第12代孫,神山系始祖徽公胞弟衍公長子虁公之子。南宋孝宗乾道五年(1169)登己丑科進士,授秘書省修書郎官職,後封朝奉大夫;以仕返潮,卜居金浦,為鄭氏金浦系始祖。公生於宋建炎二年戊申(1128)正月初五日亥時,卒於宋淳熙八年辛丑(1181)七月廿二日,享壽五十四歲;娶莆田呂氏,誥封太夫人,號宜封,生於宋紹興二年壬子(1132),卒於宋慶元二年丙辰(1196)二月十二日,享壽六十五歲。公媽合葬雙髻山,地名鐵砧石,癸丁兼子午、丙子丙午分金,水出丙方,墓前青龍畔有土地神和二世祖叔國政鄭公之墓和十七對旗桿夾古蹟;碑文為“宋始祖,考鐵石鄭公,妣宜封呂氏墓”。墓祭九月初九日。
四子:國誠、國泰、國顯(無嗣)、國政(無嗣)。

鄭昇公傳略

鄭昇,字元舉,號鐵石,鄭氏六十七世。南宋孝宗乾道五年(1169)登己丑科進士,授秘書省修書郎官職,後封朝奉大夫。公出福建興化府莆田縣涵頭村,系莆田唐太府卿露公第十二代孫,潮陽鄭氏三系的金浦系始祖。
公生於南宋建炎二年戊申(1128)正月初五日亥時,卒於南宋淳熙八年辛丑(1181)七月廿二日,享壽五十四歲。娶莆田呂氏,號宜封。呂氏媽生於南宋紹興二年壬子(1132),卒於南宋慶元二年丙辰(1196),享壽六十五歲。生四子:長子國誠,次子國泰,三子國顯,四子國政。公媽卒後合葬於雙髻山前鐵砧石墓地,原墓祭清明日,後改為九月初九日。公媽神主位原祀潮陽縣城新街文光塔西北側鄭氏始祖祠“藹肅堂”,現祀於潮陽區文光街道西門頭亭腳路鄭氏宗祠“孔安堂”,每年祭祀六節,即除夕、春節、元宵、春分、秋分、宗祠重光紀念日(八月初三)。公媽生活在南宋國力衰弱,北方金兵入侵,人民飽受戰亂之苦的年代。他們在惡劣的環境中,於潮陽金(深)浦艱苦創業,頑強奮鬥,使金浦鄭氏成為嶺南海內外一大望族,為後世裔孫銘記和緬懷。
鄭氏源出黃帝族系,經夏禹、商湯,到姬周延續為姬姓。周宣王二十二年(公元前806),封庶弟姬友,即鄭氏太始祖鄭桓公為鄭國國君,封地棫林(今陝西華縣東),後遷新鄭,國號延用431年,屬周朝強國之一。公元前375年,鄭國被韓侵併,國民為洗國恥,以國號為姓。傳至唐代,鄭姓族人奮發圖強,已成了海內第一高門豪族,是最榮耀的“五大姓”之一;進入了“上殿半朝鄭,下殿滿床笏”的興旺時期。唐德宗貞元元年(785),鄭氏五十六世、太府卿鄭露與堂兄弟鄭莊、鄭淑,為避戰亂,解官南遷,移居福建莆田,卜居南湖,修建南湖書院講學(人稱“南湖三先生”),成為福建莆田鄭氏開基祖。鄭露傳至十世孫鄭徽,於北宋徽宗宣和四年(1122)鄉試中解元,任廣南三泊漕運貨泉都運使,管理廣東的轉輸糧賦(漕運)、錢幣(泉)以及貨物進出口貿易等,宦遊入潮,深愛潮陽山川秀麗,原野饒沃,有利創業,遂在南宋高宗紹興元年(1131),率子朝奉郞鄭誠和孫鄭宥,舉家從莆田搬遷來潮。當時鄭徽公胞弟鄭衍父子因仍在北方任職,故將長期寄居其家的四歲侄孫鄭昇一併攜帶至潮陽撫養。
幼年的鄭昇溫文儒雅,稟賦聰穎,深得祖伯鄭徽寵愛,隨祖伯居新興鄉(今潮陽區文光街道)西門,偕再從兄弟在自家私塾讀書。南宋紹興十二年(1142)初,昇公嚴親亡於北地,在鄭徽祖伯資助下,昇公與再從兄弟回莆田奔喪。昇公守孝三年,日間勞作謀生,晨晚攻讀書史,學《春秋》、修《易學》,文化功底日見紮實。至紹興十五年(1145),昇公年已18歲,接祖伯書函,遂起程返回潮陽。當時徽公已卜居潮陽金浦墳庵埔東側,帶領子孫搭屋建房,開荒墾地,家業初興。見侄孫鄭昇體格魁梧,談吐不俗,風華正茂,思胞弟一門後繼有人,心中大喜。因早年鄭徽公在西門後坎漕運使官衙見練江對岸隆井神山地勢似女子仰臥現雙乳狀,認定為風水寶地。該地位於練江出海口,境域富饒秀麗,水陸交通方便,又有漁鹽之利,尚存大片平川未經開墾,早擬往彼創業,便將金浦基業留與侄孫鄭昇。昇公深知祖伯異地創業不易,再三推辭,爭往神山拓展,但祖伯決心已定,不容推阻。臨別之時,徽公帶侄孫指認鄭家田園、厝宅,並介紹好友金浦富戶盧員外(據傳家產約有9900石租谷)與侄孫相識,囑其關照提攜。徽公諄諄告誡侄孫:“吾往異地創業,汝倍加艱辛,然艱難困苦,可玉汝於成。”徽公移居神山後,果見該鄉有山名“奶頭山”,鄉旁有 “盧池村”,徽公改之為“瑤池村”,從此“神仙(山)瑤池”為徽公之落籍發源地,成為鄭氏神山系始祖。昇公留於金浦,成為鄭氏金浦系始祖。
光陰荏苒,一晃十餘載過去。昇公牢記祖伯教誨,日間勤理家業,早晚攻讀詩書,生活逐步充裕。昇公32歲時,逢宜封呂氏在南下途中與家人失散,公知她出身莆田名門,且聰明賢淑,遂娶為妻。翌年呂氏媽產下長子國誠,後來又連生三子,即國泰、國顯和國政。
天有不測風雲,就在國政出世之年,早稻將熟之際,突發百年不遇的颱風、冰雹,暴雨如注,海潮漫堤。公所住房屋倒塌,家什、農具大部分被洪水沖走,家人幸及早逃脫,方免遇難。當時墳庵埔到處白茫茫,低洼處水深數尺,鄉民紛紛徙往高處。盧員外及時伸手搭援,騰出犁園崎的豆腐房,昇公全家始得安身。
洪水退後,原有的田園已成一片亂泥灘,地界很難分清,外地擁來避難的災民也趁機亂占昇公原來耕種的田地,惹出很多麻煩。呂氏媽在清理倒塌房舍時,發現家中紅糖雖遭水浸,但大部分還在,又見屋前屋後群群螞蟻,正在造窩覓食,遂心生一計,將剩糖拌成糖水,用杓在自家原有的田地上澆下一個個大大的“鄭”字。挨餓多日的螞蟻嗅到甜味,紛紛前來覓食,緊緊地停在“鄭”字上,多日不肯散去。外來災民見此情景,都認為小小生靈也為“鄭”家守地,是天意難違,誰都不敢侵占。此舉,昇公避免了許多是非,從容地保住了田地。
田園顆粒無收,公身無分文,家中四子嗷嗷待哺,境況極為艱難,盧員外便推薦昇公到鄉里富戶合辦的私塾教書以維持家庭生活。擺脫困境後,公在深浦東畔火旺樹腳塔寮(今為金浦中學舊址後面),自搭房子居住。昇公一家依靠墳庵埔田園的微薄租谷以及教書束修(酬金),勉強度日。
南宋孝宗乾道五年(1169),在盧員外的子孫極力邀請下,同赴當年的己丑科科舉。盧家本是望族,京中多有熟人,已替大家辦妥報考關節。可是昇公已過不惑之年,且有四個孩子拖累,恐呂氏 媽獨力難以應付,故躊躇未決。此時呂氏媽得知娘家親屬已在饒平黃岡定居,急於前往省親,而公上京赴考又是順道,便決定留下長子、幼兒託付盧員外教養,只帶國泰、國顯同行。在黃岡尋到呂氏親屬之後,公與妻兒暫別,同盧氏子孫繼續結伴上京。天遂人願,公是年得中進士,授秘書省修書郎官職,後封朝奉大夫。後來公思念故鄉妻小,辭去高任,“宦遊廣東,選潮都勸匠”。
公幼年曆經艱苦生活磨鍊,深知民生艱難,為官後極關心人民疾苦,返深浦也樂善好施,多行善舉。
在三角河上建三孔石橋。建橋是昇公青年時代的夙願。早年公每日從東畔步行到盧厝池旁的私塾教書,途徑三角河,常要淌水過河,遇雨後水深,衣褲盡濕,又見鄉民因涉水多生腳疾,便萌發心愿:他日若能得志,定在此建橋以慰鄉眾。公晚年近家為官,親自踏勘地形,參悟易理,再三斟酌,最後定在潮東水路,發起造石橋三孔,既便利往來交通,又有效地減少了鄉民因經常涉水所患的腳疾,使全鄉民眾受到福澤。為彰顯昇公建橋功德,明朝舉人、建寧府通判、鄭昇公裔孫、金浦系十三世鄭元復,在潮東橋頭樹碑紀念,碑文鐫刻:“潮東橋,宋進士始祖鐵石鄭昇公所造”。
擴建“舍人老爺”宮。呂氏媽虔誠信仰“舍人老爺”,當年離開莆田時,在莆田“舍人老爺”廟取來香火隨身攜帶,到深浦安家後,呂氏媽便把香火安奉在蔡厝廳地界的伯公廟香爐之中。伯公廟地勢較高,前面臨海,四周蘆葦叢生,夜晚涼風習習,極少蚊蟲。昔年公在私塾教書時,夏日傍晚經常步行到“伯公廟”納涼,並伴燈苦讀。公赴考前,呂氏媽將“舍人老爺”香火袋縫在昇公衣服上,祈求一路平安,赴考高中。公念念不忘此事,返潮後,徵得蔡姓人家同意,將伯公廟改建成“舍人老爺”宮,安奉“舍人老爺”和原來的伯公諸神,自此“舍人老爺”被奉為金浦鎮鄉神明。
重建鄭氏房宅。初時祖伯鄭徽卜居深浦墳庵埔東側,此處地質枯硬,水質差,颱風中被山洪沖毀,房屋倒塌,所剩無幾。後來昇公住在深浦東畔火旺樹腳塔寮,環境雖好,但此地缺水,生活很不方便。因此,昇公計畫創建鄭氏房宅,但多次踏勘地理,主意未定。此時,呂氏媽發現家中大黃狗,每日天亮便不見蹤影,直到傍晚才歸家,遂跟蹤至埔姜腳芒草叢中,見黃狗吃飽後來此睡覺。呂氏媽覺得動物通人意,此處必為好境地,便告知昇公。昇公再三考察,此處地形如大鼎,埔姜腳位於鼎臍位置,冬暖夏涼,正是創建房宅的好去處。於是,向周邊人家換地買地,建起了寬敞的鄭氏住宅,為後代子孫立下了克昌厥後之功。
教育家人與鄉親和睦相處。八百多年以前,深浦地多海灘,居民擇高而居,唐朝時就已有盧、黃、劉、林、曾、趙、陳、肖、魏、馬、許、郭、杜、楊等姓的人家居住。昇公當官後被鄉人尊稱為“進士公”,又在埔姜腳建起了寬敞的鄭氏宅屋,已是鄉中顯赫人物。埔姜腳原是曾姓住地,曾姓人多靠捕魚討海為生,都是窮苦百姓。公向他們買地建屋時,曾姓人說:“來做厝邊(鄰居),將來您的子孫如有發展,希望不要欺負我們。”公舉家徙入新居後,嚴格管教家人,要尊老睦鄰,與鄉眾和諧相處。當時鄭姓在深浦是獨戶,公晚婚,長子剛剛成人,幼子多病。公在鄉眾間常仗義疏財,樂做好事,深得他姓鄉人尊敬。後來鄭氏子孫繼承昇公美德,拓展有為,舉業興鄉,在金浦祖地終於成為人口最多的泱泱大族。
鄭昇公勤奮學習的精神,為官愛民的風格,艱苦創業的意志,多行善舉的德行,是鄭氏金浦系裔孫的驕傲,鄭昇公的高尚品德永世流芳!
註:
  ①進士——見一至十一世和一至十三世舊族譜(為“篤敬堂”民國十年(1921)己未歲廿五世裔孫潤庠手抄本,該族譜原收藏於上海圖書館。《續修族譜凡例》、《續族譜序圖記》附於淵源篇舊族譜序之後。)、清光緒甲申年(1884)《潮陽縣誌》第42頁和56頁及386頁、《淵源篇·舊族譜序六》中記載。
②朝奉大夫——宋代官名,正五品。朝廷五品俸祿為粟40石、月銀45千文、綿50兩等。見《辭海·語詞分冊(下)》第2182頁。
③五大姓——即崔、盧、李、王、鄭姓(見《中國文學史》二冊510頁),博陵崔氏、趙郡李氏、太原王氏、清河崔氏、范陽盧氏、滎陽鄭氏、隴西李氏,此七家在唐代被稱之為五姓七望。
④都勸匠——見《淵源篇·舊族譜序六》中記載。本篇《藹肅堂記》中記載為“以仕入潮”。

特別鳴謝

汕頭市潮陽金浦歷史文化促進會
主辦網站:鄭氏金浦系之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