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惠民

鄭惠民

鄭惠民,原名鄭廣安,1930年生,山東泰安市郊區(今 岱嶽區)夏張鎮故縣店村人。1945年3月參加革命工作,1946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鄭惠民
  • 別名:鄭廣安
  • 國籍:中國
  • 性別:男
簡介,主要事跡,

簡介

鄭惠民,原名鄭廣安,1930年生,山東泰安市郊區(今 岱嶽區)夏張鎮故縣店村人。1945年3月參加革命工作,1946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中共菏澤縣委組織幹事,區委宣傳委員,新鄉日報社編委會委員、編輯組長,新華社河南分社、人民日報河南記者站工業記者,新鄉市第7中學黨支部書記,中共新鄉市委黨史辦公室副主任,河南省中共黨史學會理事,新鄉市中共黨史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政協新鄉市第六屆委員會文史委員。1988年3月被河南省社會科學高級職稱評審委員會評為副研究員。1991年10月離休
鄭惠民

主要事跡

鄭惠民出生於貧苦農民家庭,少年就讀於本村私塾學堂,後轉入本村高級國小。他在共產黨革命思想薰陶下,受到了啟蒙教育,萌發了革命的行動。1945年3月,鄭惠民和他的同學李戰林、於盛三、金堯臣、李匯川五人,不顧家人勸阻,改了名字,投奔革命;從泰山腳下的敵占區,奔赴冀魯豫解放區,老師于震田親自送他們5公里之外。他們穿過敵人的碉堡,繞過敵人的封鎖溝,日夜兼程,艱苦跋涉,終於到達了冀魯豫解放區的濮縣榮莊,找到了冀魯豫邊區新華書店經理袁重新。由於他們幾個學生年齡小,又缺乏革命理論,因此,袁重新親自送他們進入邊區抗日第一中學學習。
解放戰爭爆發的1946年,鄭惠民在中共臨澤縣委宣傳部負責編印《臨澤通報》,他在該縣堅持游擊戰爭中,在黨組織領導下,執行了“區不離區,縣不離縣”和“一手拿槍,一手分田”的鬥爭方針。鄭惠民在政治上革命意志堅定,對敵鬥爭勇敢,不怕流血犧牲,他說,“3天聽不到槍響心裡就痒痒。”為了堅持農村革命陣地,他和縣委機關同志一道,日復一日地與敵人周旋,有時一夜之間,竟轉移兩三個村莊,誓死與敵人搏鬥。在拉鋸形勢下,有時遇到國民黨主力軍的大舉進犯,游擊健兒們則披星戴月,迅速轉移,一夜行程百餘里,繞過敵人進攻鋒芒,繼續堅持腹地鬥爭。
由於戰爭形勢嚴峻,《臨澤通報》被迫停刊,但鄭惠民手中的筆並沒有停止,他寫的邊魯吉武工隊打擊敵人的勝利訊息,被《冀魯豫日報》刊於頭版,受到縣委書記的表揚。縣委宣傳部長高桓寫的宣傳材料,交於他刻印了100餘份,組織上利用社會關係,夜間撒到菏澤城裡,敵人看到後,說“八路軍進城了!”致使敵人惶恐不安。
鄭惠民在游擊戰爭中,始終站在鬥爭第一線,1947年被評為臨澤縣堅持腹地鬥爭模範。
解放後,鄭惠民任中共菏澤縣委組織幹事,後任該縣6區區委宣傳委員。1952年轉入城市工業建設,後入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學習。1956年到新鄉日報社任編委會委員、編輯組長。20世紀50年代末在他調到新華社河南分社、人民日報河南記者站任工業記者。在政治、生活待遇方面,組織上明確他為縣級。在新的工作崗位上,他積極肯乾,勤奮向上。他采寫的《焦作王封煤礦發揮職工代表大會的作用》和《把礦石採取“三上山”的焙燒方法》,分別發表在《人民日報》的顯著位置,並配發有短評。他寫的《井下英雄》通訊,發表於《河南日報》。洛陽拖拉機廠的產品質量問題,刊於新華社《內部參考》,河南省的電力建設一文,由新華社對國外進行了廣播。他寫的這些有分量的報導,對推動當時的工作起到了積極作用。
1981年後,任中共新鄉市委黨史辦公室副主任,主持全面工作。鄭惠民在十餘年的地方黨史徵集編撰工作中,經常出差,頂寒風、戰酷暑,風塵僕僕,跋山涉水,到全國許多地方查閱檔案,調訪曾在新鄉工作戰鬥過的老同志,廣泛蒐集資料,對編好新鄉黨史做出了一定貢獻。他對工作積極負責,勇於開拓,銳意進取,求實存真,一絲不苟。在政治上、生活上關心同志,經常幫助同志研究修改文稿。他寫的《平原省始末》一文,被《河南黨史通訊》刊用。他參加了平原省主席晁哲甫傳記的寫作,主編了《新鄉解放歷程》和《光明大道》黨史叢書。由河南出版社出版發行的《光明大道》一書,被評為河南黨史叢書三等獎。
1988年3月,河南省社會科學高級職稱評審委員會根據鄭惠民的科研成果,評其為副研究員。
1989年鄭惠民退居二線後,仍積極參與領導新鄉市中共黨史學會工作。由於他工作積極,1988年、1992年和1993年3次被新鄉市社會科學聯合會評為先進工作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