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大學岩土與地下工程研究所

鄭州大學岩土與地下工程研究所主要學術骨幹均具有獨立承擔國家級、省部級大型科研項目經歷和能力,已形成一支結構合理、學術水平較高、科研能力較強、方向穩定、在國內具有一定影響力的創新型科研學術隊伍。經過長期的合作研究和團隊攻關,在岩土工程施工力學、岩土工程變形理論與控制技術以及岩土工程監測新技術方面取得了創新性研究成果。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鄭州大學岩土與地下工程研究所
  • 所屬機構:鄭州大學
研究方向,發展歷史,科研成就,人才培養,

研究方向

1.岩土工程施工力學 岩土工程施工力學是岩土工程與結構工程、力學學科等工程學科相結合的產物。理論上屬學科前沿,反映學科交叉,套用上與國民經濟密切相關,是我國城市化進程中,城市地下空間工程開發過程中急待解決的難題。特別對涉及到土體材料的地下工程、隧道工程、樁基工程、基坑工程等,施工過程中,存在地應力擾動與地面沉降問題、岩土介質的流變性質,導致材料時效與幾何時變耦聯的複雜力學問題以及施工過程中承載力遠未達到設計要求,材料剛性、強度隨時間變異,安全度較低等難題。 複合地基新技術的研發以靜壓施工、壓力注漿、成孔灌漿一體化以及動靜力固結、不同材料共存等形態為主,帶來原狀土體力學性狀的顯著變化,主要的研究手段以經驗類比和地方性統計為主,缺乏核心理論依據和室內試驗研究基礎。本方向近年來針對複合地基新技術的發展和套用,開展了一系列的現場原位試驗和過程監測分析。獲國家發明專利1項,獲河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1 項,部分研究成果已列入國家行業標準《建築地基處理技術規範》中。 基坑支護工程的研究進展以多種不同形式支護體系的複合套用為主,採用室內試驗研究、現場監測與理論模型研究相結合的研究方法,研究基坑開挖過程中,坑內土體反彈、坑外土體降水、固結和變形以及土拱效應影響下,支護體系的受力變形發展規律,建立支護體系受力變形的演化機制及過程。關於基坑工程的研究成果已寫入國家標準《建築地基基礎設計規範》、《建築深基坑工程安全技術規範》及河南省地方標準《建築基坑工程技術規程》中。 考慮岩土工程施工工藝和施工進程影響、考慮岩土材料力學性能和地下結構幾何時變及其相互影響的施工力學研究成為岩土工程各界關注的重點。
2.岩土變形理論與控制技術研究 岩土工程對環境的影響主要通過地表沉降變形和建築物的開裂以及地埋管線的破壞等巨觀變形來體現,這主要由於地下工程的施工常導致地下水位的變化及土體結構的改變。通過現場監測、室內試驗、物理模擬及數值計算相結合的方法,研究岩土滲流特性,將其引入飽和粘土滲透固結理論計算中,為建立預測地基沉降變形方法提供理論依據;研究在同時具有潛水和承壓水場地進行工程降水時的非穩定滲流特點及多層地下水滲流之間的相互影響規律,以及在周圍環境中產生的附加應力與變形規律,為降水方案的最佳化提供指導;進一步結合地下工程施工控制標準的研究,開展符合岩土力學特性的岩土變形的控制技術、岩土加固作用機理和合理參數確定方法等相關領域的研究 。
3.岩土工程監測理論與技術 引入岩土工程監測新技術,先後在深層土體水平位移(測斜)、深層土體豎向位移(分層沉降)、分散式光纖全結構監測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創新性研究成果。 在監測手段創新的同時,以地下工程全結構、岩土施工全過程為特色的監測理論為岩土材料參數反演、支護體系動態分析奠定了基礎。以捷運車站施工過程中支護樁體水平位移和鋼管內支撐實測軸力為基礎的岩體水平反力係數的比例係數(m值)反演研究;以高層和超高層建築前期沉降觀測成果預測結構最終沉降量;以地下水位、疏乾層壓縮、地面沉降梯度為依據的岩土工程定量化風險分析等一系列研究成果先後套用於鄭州國際會展中心、連霍高速公路、鄭州軌道交通一號線、鄭州三環快速化等多項河南省地標性工程,取得重大經濟效益。

發展歷史

鄭州大學岩土與地下工程研究所成立於2006年,是鄭州大學校級科研機構。

科研成就

鄭州大學岩土與地下工程研究所立足河南地方經濟建設,瞄準國際前沿,緊密跟蹤本領域內主導性國際組織的科研活動開展學術交流。
近年來已在《岩土工程學報》、《岩土力學》等國內外學術期刊上發表學術論文100餘篇。

人才培養

鄭州大學岩土與地下工程研究所成員由岩土工程、結構工程、固體力學等相關專業的中青年教授、副教授組成,現有科研人員15人,有教授、副教授11人,講師4人。研究所在讀博士研究生、碩士研究生共39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