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孝民,男,1935年生,出生在江銅山縣。畢業於山東濟南農校,後分配在泰安地區長清縣政府建設科工作,1956年調入泰安專署農業科工作,1960年被下放到泰安大汶口公社當農業技術員, 1970年調到縣委宣傳部,專職從事攝影,1985年任《泰安日報》攝影部任主任。中國攝影家協會的會員、中國新聞攝影家協會理事、山東省老攝影家協會常務理事、淮海經濟區攝影家協會副主席。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鄭孝民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出生地:江銅山縣
- 出生日期:1935年生
- 畢業院校:山東濟南農校
主要事跡,個人榮譽,
主要事跡
1935年,鄭孝民出生在江銅山縣一個地主家庭,父親曾是黃埔軍校16期的學員。在那個充滿殘酷政治鬥爭的年代,他不可選擇的出身,注定了要比別人經歷更多的風霜雪雨。
但65年過去了,不知是仁慈的“上帝”特別佑護這個聰慧的孩子,還是他的勤勞和智慧使他躲過了一場場災難,在反覆無常的政治風雲變幻中,他閃躲騰挪,卻成就了一番事業:
他從一個普通的農業技術員成為中國攝影家協會的會員、中國新聞攝影家協會理事、山東省老攝影家協會常務理事、淮海經濟區攝影家協會副主席,發現並命名了泰山著名景點“姊妹松”;他連續3屆當選泰安市政協委員、常委;他不是黨員,卻幹了幾十年黨的宣傳工作;他一個基層小幹部,卻與胡耀邦、江澤民兩屆總書記和政治局委員等黨和國家領導人交往頗多,為他題詞,與他合影……
鄭孝民自幼聰慧,國小四年級時,他經常到同學家的照相館去玩。他鑽進人家的暗房,一切都感到好奇:為什麼用紅燈而不用白燈照明呢?為什麼掀一下門帘再把相紙放到水裡晃悠晃悠就成了相片呢?他最想弄明白的還是那個三條腿、一個大眼睛的傢伙是乾什麼的,他幫人家往門板上貼相片、晃悠相紙,但人家就是不讓摸相機。
他對照相充滿了神往!
後來,他上了徐州二中,看了蘇聯電影《克利木和瑪尼亞》後又迷上了農業機械。他背著父母和老師將名字改成了鄭鑫,果然被山東濟南農校錄取了。
兩年農校學習生活後,他分配在泰安地區長清縣政府建設科工作。“牛保險、雞打針、統購統銷是中心”,農村所有的苦活累活他都乾過,受到了省、地的表揚。那時,他年輕氣盛,朝氣蓬勃,新婚後的第二個夜晚竟拋下愛妻,躲起來寫了一夜的稿子。1956年他調到了泰安專署農業科。也巧,農業科有一台蘇聯的照相機,他如獲至寶,騎著腳踏車,抱著那台破舊的照相機搞農作物豐產調查,只用3個星期就跑遍了所屬的13個縣。
1957年,他用照相技術將萊蕪一個農民發明的大麻播種機照下來,製作出了清晰準確的圖樣在《農業知識》、《中國農業科學》發表,這是他第一次運用照相技術發表的作品,他感到無比高興。
後來,他運用照相技術,搞了數十次農業或階級教育展。1960年,他被下放到大汶口公社當農業技術員,一乾就是10年。“文革”中,他背著出身不好的沉重包袱和自己鐘愛的照相機,拚命地工作,出席過華東農業先進技術推廣代表大會,當過農業學大寨的工作組長,當選過省級模範通訊員。
1970年,他調到了縣委宣傳部,專職從事攝影。他搞展覽,搞宣傳報導,搞泰安第一個對外宣傳畫冊《岱宗》,在北京農展館舉辦鄉鎮企業展覽等。後來他到了泰安日報社工作,為了拍照片,他坐過拖拉機、汽車、飛機、吊車,有時冒著生命危險爬幾十米高的煙囪和懸崖峭壁。由他發現並命名的著名的泰山新景點“姊妹松”,就是在後石塢的一座千百年來無人去過的懸崖上發現的,後來,時任總書記的胡耀邦親自為他題了“泰山姊妹松”五個大字,並稱讚他為宣傳泰山做出了重大貢獻。
1985年《泰安日報》升格為地級報,他在攝影部任主任,專門為來訪的國內外高層領導攝影10餘年。搞接待攝影,服務對象都是國內外的高級領導幹部,甚至是國家元首,但他憑著自己的真誠和智慧,圓滿完成了給十幾位國家元首和胡耀邦、江澤民等幾十位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攝影工作。
個人榮譽
著名學者、畫家范曾曾為他的“姊妹松”題詩:“宛約風姿少女身,紛紛雨雪入年輪。青松不老人尋遍,已逝花容有淚痕。”這是“泰山姊妹松”的風姿,也是鄭孝民的人生寫照。所不同的是,姊妹松“已逝花容有淚痕”,但鄭孝民沒有淚痕,他是被人們稱道的“影壇常青樹”。
他一生行程數萬里,拍攝照片4萬多張。“紛紛雨雪入年輪”,這4萬多個瞬間,匯成了一部歷史的畫卷,也融入了他人生的年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