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鄭一成
- 別名:原名鄭新坎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福建省福鼎縣店下鄉嶼前村
- 出生日期:1911
- 逝世日期:1939
- 職業:革命
- 畢業院校:霞浦第三中學
- 信仰:中國共產黨
- 性別:男
烈士簡介,生平經歷,人物事跡,
烈士簡介
鄭一成(1911-1939),原名鄭新坎,福建省福鼎縣店下鄉嶼前村人。1927年考入福建省立農林學校,積極投身學生運動。1928年夏由地下黨組織介紹到中共福建省委機關工作。不久因省委機關遭敵破壞,遂回鄉執教於蚶江國小。其間,利用授課家訪之機傳播革命道理,啟發民眾革命意識。1930年加入中國共產黨,秘密從事革命活動。1932年在後坪、嶼前等村組訓赤衛隊,保衛蘇維埃政權。1933年5月參加紅軍,任長槍隊文書,在沿海一帶發動民眾開展打土豪分糧食鬥爭。1934年6月調任中共閩東特委機關報《紅旗報》編委。是年冬跟隨閩東紅軍獨立師輾轉閩東山區打游擊,負責部隊的宣傳教育工作。1935年調周寧西北區工作,任中共西北區委書記,領導農民開展“二五減租”鬥爭,恢復當地黨組織,並組織“紅帶會”(紅軍赤衛隊)抗擊國民黨民團和保全隊。1937年7月任中共周墩中心縣委書記,在周墩南部地區及寧德霍童等地整頓和發展黨組織。抗日戰爭爆發後,閩東主力紅軍改編為新四軍北上抗日,鄭一成調任閩東特委委員,堅持在周墩、寧德交界地帶宣傳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領導民眾抗日救亡,並對當地國民黨保甲長進行反控制,開展反頑鬥爭。1938年4月兼任特委乾訓班教員,既教文又授武,培養了一批閩東革命骨幹。1939年冬在下洋坑村遭國民黨軍圍攻,在激戰中不幸犧牲,年僅28歲。
生平經歷
鄭一成早年入村塾就讀,後入桐山國小。國小畢業後考入福建省立第三中學(在霞浦)。民國16年(1927年),考入福建省立農林學校。在校時積極投身學生運動,探尋救國救民之路。翌年夏天,由地下黨組織介紹到中共福建省委機關工作。不久,省委機關遭敵破壞,一成回鄉,遂於蚶江國小執教。其間,利用授課、家訪之機,傳播革命道理,啟發民眾革命意識。民國19年(1930),一成加入中國共產黨,並與黃淑琮、葉秀蕃等秘密從事革命活動。翌年“九一八”事變爆發,他在嶼前、南榜等地散發傳單,張貼標語,抗議日本侵略中國東北,揭露國民黨政府的不抵抗政策,呼籲民眾抵制日貨,並發動農民開展抗租、抗債鬥爭。民國21年(1932),福鼎沿海各鄉村建立赤衛隊,保衛蘇維埃政權。一成與蔡加城等在後坪、嶼前等村組訓赤衛隊。翌年5月,他參加紅軍長槍隊任文書,在沿海一帶發動民眾開展打土豪、分糧食鬥爭。
民國23年(1934)6月,一成任中共閩東特委機關報《紅旗報》編委。是年冬,跟隨閩東紅軍獨立師輾轉閩東山區打游擊,負責部隊的宣傳教育工作。翌年,他到周寧西北區工作,後任中共西北區委書記,領導農民開展“二五減租”鬥爭,恢復當地黨組織。並組織“紅帶會”,抗擊國民黨民團和保全隊的騷擾,深得當地民眾擁護。民國26年(1937)7月,一成任中共周墩中心縣委書記,在周墩南部地區及寧德霍童等地整頓、發展黨組織。翌年2月,閩東主力紅軍北上抗日,一成調任閩東特委委員,與羅富弟、張華山等人堅持在周墩、寧德交界地帶宣傳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領導民眾抗日救亡,並對當地國民黨保甲長進行反控制,開展反頑鬥爭。4月,他兼任特委乾訓班教員,培養了一批閩東革命骨幹。民國28年冬,他在下洋坑村遭國民黨士兵圍攻,在激戰中犧牲,年僅28歲。
人物事跡
1932年冬,中共福安中心縣委派共產黨員葉秀蕃到福鼎開展革命活動。在葉秀蕃的引導下,鄭一成成為福鼎縣革命鬥爭的積極分子,並於1933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此後,葉秀蕃、黃淑琮、鄭一成等在福鼎縣店下鄉的員當、硤門等地發展黨員、建立黨的組織,並創建了福鼎縣第一支工農游擊隊。
1934年3月,鄭一成被調到福安縣柏柱洋,在閩東蘇維埃政府工作。由於他性情開朗,能歌善文,並寫得一手好字,蘇區領導讓他從事宣傳工作。同年6月,中共閩東特委成立。原中共福安縣委機關報《紅旗報》升格為特委機關報,鄭一成成為編委之一。閩東《紅旗報》積極宣傳黨的方針、政策,及時報導各地對敵鬥爭的情況,對於引導閩東各縣的革命鬥爭,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1934年冬,中央蘇區主力紅軍長征後,蔣介石開始重兵“清剿”閩東蘇區。鄭一成跟隨葉飛等閩東特委領導人和閩東紅軍獨立師轉入艱苦卓絕的三年游擊戰爭。此時,國民黨軍隊前堵後追,欲尋獨立師主力決戰;地方土豪劣紳也十分猖獗,組織民團、刀會,對蘇區反攻倒算。許多優秀的革命者和革命民眾慘遭殺害,革命處於低潮。身為宣傳幹部的鄭一成,意識到越是在這種情況下,黨的宣傳工作越是不能放鬆。雖然部隊幾乎天天行軍,但每到一地,別人多少能躺會兒,他除了參與師部的決策外,還抓緊時間深入民眾做安定人心的工作。為穩定軍心,穩定民眾發揮了很大作用。
1935年5月底,中共閩東特委調鄭一成往周墩(今福建省周寧縣)西北區,住中共西北區委書記。周墩西北區是閩東工農游擊第十一支隊的主要活動據點,也是閩東獨立師經常往來的地方,民眾基礎好。遭受敵人洗劫後的民眾盼望上級黨組織重新派人帶領他們鬧革命。鄭一成接任後,很快把地下黨員召集起來,恢復了黨的活動,然後通過黨員的串聯活動,把各種民眾組織又發展起來了。接著,又在主要據點村開展“二五減租”鬥爭,並採取“拖欠、頂、打”各種辦法,使反動地主無法收到地租,幫助游擊區民眾度過了難關。西北區各村還以“保衛村莊”名義組織了“紅帶會”,專門對付反動民團和周墩保全隊的騷擾,保衛了基點村。鄭一成特別注意對少年兒童的培養教育。他善於講故事,教唱革命歌曲,把孩子們團結在自己周圍,組織了少先隊,布置他們站崗、放哨、傳送情報。
1935年下半年,閩東紅軍獨立師在周墩的活動更加頻繁。鄭一成經常隨獨立師外出宣傳。部隊每到一地,他就叫人放倒門板當桌子,自擬標語,揮毫大書,四處張貼,擴大革命影響。當時中央紅軍已長徵到了陝北,閩東遊擊區與黨中央的聯絡完全中斷,特委只能從敵人的報紙上,間接了解到黨中央的信息和國內政局的發展。鄭一成根據敵人“提供”的情況編寫宣傳材料,用從敵人那裡繳來的油印機,謄寫油印,分發各游擊區。
1937年7月,鄭一成接任中共周墩中心縣委書記。中心縣委下轄周墩、寧德、寧(德)屏(南)古(田)三個縣委。這一時期,鄭一成致力於在周墩南部、寧德霍竟一帶和屏南縣的部分地區,整頓和發展黨的基層組織,為抗戰時期中共閩東特委機關遷駐周墩地區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1938年2月,根據中共中央與國民黨政府達成的協定,閩東紅軍游擊隊主力改編為新四軍三支隊六團之一部,北上抗日。同時成立了新的中共閩東特委,由範式人任特委書記,鄭一成任特委委員。由於主力紅軍北上抗日,一時造成許多地方的政治、軍事的“空白”。國民黨頑固派趁機勾結地方反動勢力,一方面向民眾反攻倒算;一方面造謠紅軍被“招安”去了,企圖擾亂人心,並進一步推行保甲制度,加緊對蘇區民眾的控制。針對頑固派的猖狂進攻,鄭一成和羅富弟、張華山等特委委員多次召集各地黨組織負責人開會,研究對策。並在政治上廣泛宣傳抗日救亡和黨的抗日救國主張,積極揭露頑固派的醜惡面目;軍事上重新組織游擊隊武裝,以應付可能發生的突然事變;並針對頑固派的保甲制度,普遍建立兩面政權,委任“白皮紅心”的保甲長,進行反控制,從而很快穩定了局面。
同年4月,中共閩東特委機關遷到周墩的碧岩、榮廣一帶,領導全閩東的革命鬥爭。為適應新的鬥爭環境,特委在橫坑密寮開設幹部訓練班,分批培訓幹部,許多同志從各地秘密來到橫坑。鄭一成“重操舊業”,擔任訓練班教員,既教文又教武,還教唱歌曲。他嚴以律己,平易近人,大家都喜歡他,親切地叫他為“鄭委”。橫坑有五個密寮,常住幹部、戰士30多人,最大的徐堂際密寮就可鋪24個床位。學員們每天“三操兩課”,學政治、學文化、學軍事。國民黨頑固派做夢也沒想到,在這高山環繞、林木蔽天的山溝里,竟有這么一個“抗大”式的革命訓練班,並將一批一批革命骨幹送往各地。
隨著抗日戰爭的不斷深入,國民黨頑固派消極抗戰、積極反共的面目逐漸暴露,從輿論到軍事加緊圍攻抗日民主力量,並在各地加緊抓丁派款,打擊革命民眾的抗日救亡積極性。1939年5月7日,鄭一成懷揣一支曲九槍,從樟崗寶嶺里村出發,去找特委其他領導,研究下一段鬥爭策略。當鄭一成走到下洋坑的南山里村一座小山包轉彎處時,猝然遇見兩個背長槍的國民黨聯保處的兵丁。他們一見鄭一成身穿長衫,以為是賣鴉片的商人,立即飛奔過來想搜他的錢。鄭一成轉身往後撤,猛然發現山包上又跳出一個背槍的傢伙,切斷了他的退路。“站住,不然要開槍了!”前面一個兵丁嚎叫著向他撲來。鄭一成雙腳略一點地,一躍跳到路下水田的田埂上。越過幾丘水田,對面有一座山崗,山上樹林茂密。鄭一成決計爬上對面的山崗脫身。這時前面兩個兵丁也跟著跳下田埂,擋往鄭一成。鄭一成揮起一拳,其中一個雙手掩鼻撲倒在水田裡,另一個忙舉槍向鄭一成刺來。鄭一成略一側身,左手接住槍就勢一拖,右腳一絆,那傢伙立刻來了個嘴啃泥,他隨即抽出曲九槍,一槍打中那傢伙的大腿。這時,山上下來的兵丁也跳下田埂,鄭一成未敢怠慢,三步兩步跑過田埂,迎面是一塊很大的岩石,只要越過岩石就可以進入樹林,鄭一成極力往上攀。但是突然腳一滑,他雙手著地倒滑了下來,這時一顆罪惡的子彈從後面射來,穿過他的心臟。鄭一成壯烈犧牲,時年28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