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人物履歷,主要成就,獲獎記錄,社會任職,科學研究,研究項目,研究成果,任免信息,
人物履歷
曾任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所長、黨委副書記。
主要成就
主持承擔的國家“九五”科技攻關子專題“大口鮎苗種規模化繁育技術研究”,創造性地提出從生態、激素調控、飼料給予途徑及授精方式等方面入手,來提高精卵質量,成功地解決了雄魚精液稀少,雌魚卵子質量不易掌握,從而導致受精率低的技術難題,使受精率提高並穩定在 84% 以上。通過研究大口鮎仔、幼魚的開口攝食行為、餌料馴化和消化生理、同類相殘現象發生的原因和機制、耗氧規律等,提出了提高苗種培育成活率的關鍵技術措施,攻克了苗種規模化培育成活率低的技術難關。隨著大口鮎規模化育苗中技術難關的攻克,以及配套的養殖技術日趨完善,大口鮎這一淡水養殖新對象在全國得以迅速推廣開來。到目前為止大口鮎已在湖北、湖南、河南、寧夏、內蒙、廣西、海南、遼寧、天津等 10 多個省市得到推廣套用,掀起了養殖大口鮎的熱潮,經生產套用後創直接經濟效益近 800 萬元,創社會經濟效益9200 多萬元。
鰱魚選育研究雖開展多年,但進展緩慢,其最主要原因是它的 性周期長,採用傳統選育需要 25-30 年(即 6 個世代),為此本研究提出採用雌核發育與性別控制、分子標記進行配型選擇相結合的綜合選育技術路線,極大地縮短了選育周期。尤其是利用分子標記對雌核發育後代的雌、雄個體或生理雄魚進行配型選擇技術,為淡水性周期長魚類的良種選育開闢了新途徑。目前已建立了 2 個人工雌核發育系( GyF 2 Ⅱ系和 GyF 2 Ⅰ系),經初步生長對比試驗,表明 GyF 2 雜交系鰱生長最快,體重增長平均比普通鰱快 23.8% 以上,體長增長平均比普通鰱快 12.4% 以上。已初步選育出一個快速生長的雌核發育鰱群體,即 GyF 2 雜交系鰱,並保存了平均體重 722g / 尾的 GyF 2 雜交系鰱後備親魚 1200 多尾。該雜交系鰱有望在十五末或十一五期間選育出快速生長(或具抗逆性)的鰱魚新品系(品種),這 將是對我國淡水養殖業的一個重要貢獻,將徹底改變我國淡水主養魚類至今沒有選育出一個人工養殖品種或品系的落後現狀。
獲獎記錄
1.“黃顙魚種質創新與利用”獲2018年湖北省科技進步三等獎;
2.“斑點叉尾鮰安全生產關鍵技術”獲2014年度湖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
3.“鰱新品種長豐鰱的選育和推廣套用”獲2013年度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科技進步一等獎;
4.“大口鮎高效規模化人工育苗技術研究與套用” 獲2008年度中華農業科技獎三等獎;
5.“水產動物組織中19中有機氯農藥殘留檢測技術的研究及其套用”,獲2009年湖北省科技進步三等獎;
6.“穎鯉繁殖技術和大面積高產養殖” 獲1995年湖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