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歷史沿革,特色景點,當地特產,村落評價,
歷史沿革
鄒堂鄉創於南宋紹興十一年(1141),現在的鄒堂鄉其實包含烏美、楓美、南隴、錢後、仙埔等自然村,這裡古有睡獅地之稱,村莊後面的山峰故稱鄒堂山,其山巒蜿蜒,宛若一條長龍起伏飛舞,所以這一地帶又合稱“鄒堂龍”,鄉人常說這“龍”長達十幾公里,確是如此,南隴與烏美兩村相距足有十公里以上。鄒堂山上樹木繁茂,幽草自生,奇石嶙峋,鳥常囀蟲長鳴,四時山泉潺潺、流水叮咚,其中最有名的是龍坑山泉。每當初春之際,山上雪白的梨花散發出陣陣濃香……山上最有趣的莫過於“龍船石”了,遠看“龍船石”伏在山腰間,在綠樹襯托下顯得惟妙惟肖的,宛如江心龍舟爭上游,龍船石塊大的高達十幾米,總讓遊人爬之心驚肉跳,然而在驚險的遊玩中你不得不嘆乎斯景之神奇與偉大。
特色景點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如果問鄒堂鄉最值得驕傲的是什麼?我想得首推“鄭氏祖祠”與“科第世家”石牌坊,鄒堂鄭氏祖祠俗稱“始祖祠”,位於鄒堂裡面的烏美村,於明朝穆宗隆慶二年(1568年)建成,是鄒堂鄭氏之11世祖鄭旻告假回鄉修建祖祠時所建的。鄭旻是明嘉靖丙辰年(1556年)進士,授官兵部主事,曾任貴州布政司、四川按察等職,為官清廉,剛正不阿,有口皆碑。其祖祠幾經焚毀再建再重修,如今依然屹立在鄒堂山下,古風依舊。“科第世家”石牌坊坐落在祠外,為二層式石基的三門四柱全石結構,高約5米,寬約7米;此乃鄭旻的五世孫鄭其崇中舉之後歸故里修祠所立,這石牌坊見證了鄒堂鄭氏一族的榮耀與輝煌,自鄭旻首中進士之後,五世之中就有四代科甲,確實不得不令人稱讚。據說鄒堂鄉曾產生了1名進士、5名舉人、40名貢生,鄉間多處可見到“明經第”的古宅。
鄭氏祖祠和“科第世家”石牌坊渾然自成一體,獨樹一格,更是鄒堂鄉的文化象徵,激勵著鄒堂人崇文向學,孜孜不倦求知。清康雍年間鄒堂鄉沙池尾出了一個秀才鄭文海,字明若,鄉人稱之為秀才公,鄭文海於1737年倡開溪築長堤,將幾千畝鹹田改造成良田,其功績載入史冊,頗見輝煌。目前位於楓美村境內沙池尾的“純篤公祠”及鄭文海讀書處——“德鄰居書齋”、鄭文海故居——“欄桿廳”古居民建築群結構尚完好,列為揭陽市文物保護單位。鄒堂自古以來人文蔚茂,俊賢迭出,文風猶盛,這可以說是一脈相承。
當地特產
走進鄒堂鄉,體味淳樸的鄉土風情,最聞名遐邇的當然是他們的招牌特產——鄒堂青皮梨了,鄒堂青皮梨形如蘋果,鬆脆甘甜,相傳其先賢鄭旻從四川移植蒼溪雪梨於鄒堂鄭氏祖祠後山坡,開始時皆稱鄭子梨,後因鄭子梨名字不雅,有損鄉譽,所以觀其色澤青蒼而改稱為青皮梨,後來經過大量繁殖栽培而遍布鄒堂龍所屬山地,至今已有400多年歷史了。但是,目前隨著外地水果大量湧入,以及村民改行換業,鄒堂青皮梨的種植規模遠不如前了,僅有的梨果通常也不直接銷售,而是經過加工製成梨脯,所以“鄒堂梨脯”至今還依然保留著特產的美譽。其實鄒堂梨脯早在清代末年,因治療好不少暹羅(泰國)熱病患者,而被僑人稱之為“唐山土羚羊”,可見是名不虛傳的。
村落評價
鄒堂,這一個美麗的名字絕非偶然,鄒是古儒學家孟子的生身之地,魯是儒家創始人孔子的生身之地,而潮汕素有“海濱鄒魯”之美譽,更有唐朝詩人李嶠其詩《經》曰:“漢室鴻儒盛,鄒堂大義明。五千道德闡,三百禮儀成。青紫方拾芥,黃金徒滿籝.誰知懷逸辯,重席冠群英。”我猜測斯鄉名之涵意正是:子孫後代深明大義地傳承鄒魯之風、發揚鄒魯之風。已故教育家啟功先生贈給鄒堂學校的對聯“人世芬芳桃李遍;海濱鄒魯俊賢多”鐫刻於學校內石碑處,這無疑是鄒堂鄉的一個真實寫照。
滄海桑田幾變遷,物換星移數度春。勤勞樸實的鄒堂人,遵循祖訓,持家有道。沐浴改革開放的春風細雨,“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鄒堂鄉已呈現出嶄新的面貌。每當登臨鄒堂山俯瞰,但見舊屋平房多儼然,新樓幢幢添新姿;公路下濱臨榕江處的幾千畝蝦池錯落有致,匯成棋盤;楓美廣頭市場人來人往,車水馬龍;烏美村南側的吉祥寺琉璃佛教建築群體顯而易見,晨鐘暮鼓、佛歌梵曲頌和諧,這無疑是一處旅遊觀光、禮佛參禪的好去處。
倘若有人問我揭陽何處可覓古村落,我會告訴他們一個名字,那就是——鄒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