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背景
面對城鄉建設中一些地方忽視歷史文化遺產保護,致使大量鄉村傳統文化遭受毀壞、走向消亡的現狀。
2014年2月13日,山東省委宣傳部副部長
王紅勇在“鄉村記憶工程”新聞發布會上表示,實施“鄉村記憶工程”,是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加強新型城鎮化建設中文化傳承要求部署的重要舉措,能夠實現對文化遺產的整體性和真實性保護。
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要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道路,推動工業化和城鎮化良性互動、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相互協調,促進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四化同步”是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階段和發展任務的科學把握,是中國現代化建設的新決策、新部署。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上進一步深刻闡釋了新型城鎮化建設的核心和任務,把文化傳承作為城鎮化建設的一項基本原則,將歷史文化的保護與傳承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提出“要傳承文化,發展有歷史記憶、地域特色、民族特點的美麗城鎮”。他強調,提高城鎮建設水平,“要體現尊重自然、順應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依託現有山水脈絡等獨特風光,讓城市融入大自然,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要融入現代元素,更要保護和弘揚傳統優秀文化,延續城市歷史文脈”。
山東省委、省政府確定了省城鎮化發展的基本原則,其中就提出“堅持因地制宜,多元發展。充分尊重生態環境、歷史文化、人口資源和經濟發展等方面的差異性,科學確定城鎮化發展目標,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突出個性,多元發展,打造魅力城鎮,走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城鎮化路子”。在推進城鎮化的主要任務中提出,“推動文化繁榮發展,突出城鄉風貌特色。突出城鎮文化特色,打造城鎮品牌,提升城鎮品位。注重城鎮和村落的歷史文化遺產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發掘保護和民間藝術傳承,弘揚傳統文化和地域文化特色,提升城鎮村落文化內涵,彰顯山東民俗文化魅力。”
工程內容
2014年2月,由省委宣傳部、省文物局等9部門聯合開展的“鄉村記憶”工程正式啟動。山東省將投資建成20個民俗生態博物館、鄉村社區博物館,以加強對古建築、古民居以及鄉土傳統文化遺產的保護,並把相關工作的開展列入單位考核的重要內容。
2014年山東日照將繼續做好
堯王城遺址、
丹土遺址、
東海峪遺址、
莒國故城等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保護規劃編制等相關工作,繼續推進
齊長城遺址(莒縣段、五蓮段)保護工程、兩城鎮遺址小北河區段防洪堤工程、小北河聯通工程及河山石亭修繕保護工程的實施。
此外,還將進一步加強非遺保護措施,深入挖掘民間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培育特色文化鄉鎮、特色文化村、特色文化企業,年內評選出10個特色文化鄉鎮。
組織申報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加強古籍普查保護,編印《日照縣誌》文白對照本,舉辦“5.18國際博物館日”“中國文化遺產日”系列宣傳展示,營造文化遺產保護的濃厚社會氛圍。
具體層面
在工程的推進過程中,省文物局將著重引入民俗生態博物館、社區博物館、鄉村博物館等新概念。
該概念具體可以分為三個層面:一是在現有鄉村層面。在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工作的基礎上,深入摸底,選定一批具有濃郁地方特色、具備農村傳統文化特徵的古民居、古村落、古街巷進行保留、保護和維修利用,結合生產用具、生產生活遺物遺蹟的展示,形成集鄉土建築和鄉村民俗為一體的綜合性、活態化的鄉村博物館。
二是在撤村並社區層面。在新建的社區內,劃定1000到1500平方米的建築面積建設社區博物館,採取多種展覽形式,挖掘和豐富村落、社區的文化活動和文化氛圍,展示村史、村情,增強當地居民對自身文化的自覺和文化認同感、文化自豪感。
三是城鎮層面。結合全省“中心鎮”規劃建設,依託現有村鎮整體風貌,選取具有歷史文化價值的民居、建築乃至歷史街區、街巷,突出地方傳統文化特色,建設原生態的社區博物館。
評價
“鄉村記憶工程”從實際出發,順應文化遺產豐富地區城鄉建設的迫切需要,把保護和傳承傳統文化遺產融入城鄉建設過程中,打造鄉村、社區的傳統文化遺產保護平台,是延續鄉村歷史文脈、不斷豐富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的內涵和成效的有力舉措。
傾情助力
2014年7月16日,為配合山東“鄉村記憶工程”, 國家一級美術師、全國“畫中華名人故居第一人”、著名畫家拇指先生專程趕赴章丘,將精心創作的大型畫作《朱家峪印象》捐贈章丘市博物館,此舉受到該市有關領導和社會各界的一致好評。
據悉,山東省確定從2014年起實施“鄉村記憶工程”,通過因地制宜建設民俗生態博物館、社區博物館、鄉村博物館,收集和展覽富有地域特色、活態文化特色和群體記憶的文化遺產,實現對文化遺產的整體性和真實性保護。(寧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