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社會學

鄉村社會學,即“農村社會學”。是指農村一般指農業生產者的居住地。多為人口聚居的村落,或是散居的田野。起源於人類由採集、漁獵進入農耕階段開始定居的原始農業時期。生產水平逐漸提高,社會分工開始以後,從事手工業和商業的人口向城市集中,農村與城市產生差別。其特徵是:人口密度低,居住較分散;大多以農為業,家族聚居,成員間相互協作,多有血緣關係;工商業與農業生產和農民生活相聯繫,經濟文化水平較低,發展緩慢。隨著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和文化水平的提高,兼業農戶日見增多,農村與城市的區別逐步縮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鄉村社會學
  • 產生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
  • 國家:美國
  • 標誌:《一個農業社會的解剖》
鄉村社會學的產生與發展
(一)鄉村社會學的產生
產生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美國,1915年,加爾平《一個農業社會的解剖》是標誌
(二)在中國的發展
1、1899.明恩溥《中國鄉村生活——一個社會學的研究》最早
2、1929 楊開道《農業社會學》一書
3、理論上貢獻最大者——費孝通等
4、實踐:晏陽初、梁漱溟等人的鄉村建設運動
5、中國共產黨的鄉村調查
6、社會學的中斷與恢復
現階段中國鄉村社會學研究的主要課題
1、農民的分化
2、農民的社會流動
3、鄉村基層組織
4、鄉村家族問題
5、鄉村婚姻家庭問題
6、農民的生活方式問題
7、農民的收入增長與農村貧困問題
8、農民的利益保護問題
9、鄉鎮企業的發展問題
10、鄉村城鎮化問題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