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愁的滋味:那年·那事·那人》是當代作家鄭山明創作的散文集,首次出版於2017年11月。
《鄉愁的滋味:那年·那事·那人》從審美意識和憂患意識、空間位移和時間追溯兩條線索中,展開對20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湘南社會鄉俗民情的重新審視和特定觀照。表達藝術上,該書富含意趣,樸質中又詩意綿綿。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鄉愁的滋味:那年·那事·那人
- 作者:鄭山明
- 文學體裁:散文集
- 字數:172千字
- 首版時間:2017年11月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創作背景,作品鑑賞,主題思想,藝術特色,出版信息,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該書是一部以懷戀故鄉為主題的文集,作者將年輕時代湘南農村的生活情景、平凡人物、耕種方式、傳統手藝以及留存於鄉親們身上的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包括他們對土地的珍惜與熱愛,對自然的順應與利用,對生命的包容與承受,對鄉鄰的坦誠與友愛)用文字展示出來,表達了作者對故鄉的熱愛和鄉鄰的思念。
作品目錄
輯一 那些年 | 輯二 那些事 | 輯三 那些人 | 附錄 |
---|---|---|---|
過年 釀酒 喝酒故事 喝茶 趕圩 治病 村街 開會 上學 學生宣傳隊 戀愛 成親 看電影 娛樂 械鬥 照相 裙子 滅蟲 薰蚊 采蜂蛹 家燕 | 春耕 春荒 雙搶 抗旱 打石灰 割草 記工分 下雨 摸魚 燒窯 建房 挑煤 碾米 織布 補鍋 | 麻生 毛領大衣 木魚腦殼 秀秀 高長子 駝子 裁縫 算珠子 惡媳 | 附錄一 我的父親母親 附錄二 憶長兄 |
創作背景
鄭山明自述創作、出版散文集《鄉愁的滋味:那年·那事·那人》的緣由和過程:“我大學畢業後在高校教了幾年書,然後轉到地方黨政機關工作,經常撰寫各種領導講話、調查報告,起草各類檔案。這種“命題作文”,缺少自我表達,時間長了,難免產生疲憊和厭倦之感。為了調節心情,我在公文材料不多的時候,也會寫一點其他文章。這類文章大致有兩種,一種是時事雜談,寫了大約有二十餘篇;另一種就是寫少年時期的鄉村生活,在繁忙的公務之餘,回味那並不遙遠的青春歲月。改革開放後,農村發生了巨大變化,農民民眾解決了溫飽問題,但一些美好的事物也在悄悄地、快速地消失,每次回到家鄉,面對這種消失,心裡總是隱隱作痛,並引發對孩童時期生活的頻繁回憶。後來,覺得個人的回憶總是會淡忘的,於是就把這些陳年舊事付諸筆端,形成文字。寫著寫著,有關鄉村生活的散文在不知不覺中便有了三十多篇,十幾萬字。在親人和朋友的勸導下,加之後來離開黨政機關回到高校工作,有了寒暑假,能集中時間做一些個人的事情,便對這類散文重新歸類整理、打磨,有了成冊出版的想法。先是將稿子交給一家非文學出版社,該社一位資深編輯讀了覺得不錯,便推薦給了東方出版社,編輯部的專業人員審閱後給予認可,經過他們的精心指導和用心編輯,便產生了這樣一本散文集子。”
作品鑑賞
主題思想
該書呈現出作者凝重深沉的憂患和反思,在表達這種沉凝的想法時選取的意象是:那些生長了幾百年的鬱鬱蔥蔥的柏樹、松樹,楓樹;那些每到秋天,飄落在水渠上、小溪里,飄落在每家每戶門前石階前的火紅楓葉;那些無風的日子坐在家裡也能聽到琢磨鳥節奏明快的啄木聲;那些敞開枝枒,無私地為老鷹、白鷺做窩居的樟樹、栗樹。作者字裡行間裹挾著炙熱的情感,卻要故作輕鬆。終了,僅以一句“老輩人說,那時,外地人不到村口都不知道村莊的存在”叫人深深的嘆息:再不注重環境保護,再不珍惜家園,那么這些美妙而俏麗的生靈都已離人們而去。同樣具有反思和啟發意義的文字,在文中並不少見。如《家燕》一文,語言精煉,短短千字之間,便從燕子擇居這樣一件常見的小事衍發成一段富有哲理趣味的小故事。“燕子何錯之有?”主人“更是情理之舉”。
藝術特色
該書將作者對故鄉的人事記憶展現出來,在描述對象的選取上是準確而具典型性。《過年》《喝茶》《成親》等是鄉村生活素來隆重而不可缺失的人事,《看電影》《雙搶》《割草》是20世紀六七十年代農村生活中普遍的現象,讀之亦能讓人忍不住追憶少時的那些潑皮事。該書畢竟是一部記錄湘南地域特色的生活長卷,故而在審美對象的選擇上,典型性中又有其獨特性。如《喝茶》中,作者談湘南人喝茶用的不是像江南煙雨中精緻優雅的銀碗砂壺,而是率性地端著吃飯的大碗或是泥坯里燒制的大茶罐;也不是嶺南閩海間細工精裝的銀針白毫,而是荒野里長的某種特定粗莖大葉的土茶。與其說談喝茶,倒不如說是談湘南人的性格。《過年》的描述也較為細緻,磨豆—燒水—“殺豆腐”—沖石膏漿—蓋豆腐—炸豆腐,可謂一份詳細的手工作坊日記。而相對的,過於詳細的描寫,有時候不免顯得冗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