鄆城縣革命烈士陵園

鄆城縣革命烈士陵園

鄆城縣革命烈士陵園始建於1959年。它座落在鄆城縣城東區宋江河東岸,占地面積36000平方米。主要紀念設施包括7000平方米的主展廳、800平方米的黨的民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展廳、魯西南戰役群雕一座、著名烈士個性化石雕四座、30米高革命烈士紀念塔、革命烈士紀念亭兩座、烈士紀念碑三座、4700平方米紀念廣場、國防教育區和6000平方米烈士墓區、6000平方米景觀綠化區等。

鄆城做為革命老區、魯西南戰役的指揮中心,蘊涵著豐富的愛國主義教育資源,是進行革命傳統教育、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場所。黨政機關、事業單位、企業的幹部職工和青少年學生每年都有近40萬人次到基地參觀學習。先後與菏澤師範學院、鄆城一中、鄆城實驗中學、鄆城二中等100多所大中專院校、高中、國中、國小建立了互動機制,為學生參觀學習提供便利條件;為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學校的新黨員、新團員的入黨入團宣誓提供場景。充分利用清明節、“5.18”博物館活動日、國防教育日、“七一”建黨節、“八一”建軍節、“9.30”烈士公祭日等重大節日,開展多種形式的集中愛國主義教育活動,獲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2013年,為進一步滿足開展革命傳統教育活動的需要,對室外景觀進行了升級改造。升級改造內容主要包括對紀念碑、烈士墓等設施的升級改造、景觀休閒區的綠化升級、大門的改造、景區旅遊路的修建等四部分。2014年,縣烈士陵園被納入省級管理烈士陵園。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鄆城縣革命烈士陵園
地理位置,主展廳,活動展廳,展廳內景,

地理位置

鄆城縣革命烈士陵園始建於1959年。它座落在鄆城縣城東區宋江河東岸,占地面積36000平方米。主要紀念設施包括7000平方米的主展廳、800平方米的黨的民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展廳、魯西南戰役群雕一座、著名烈士個性化石雕四座、30米高革命烈士紀念塔、革命烈士紀念亭兩座、烈士紀念碑三座、4700平方米紀念廣場、國防教育區和6000平方米烈士墓區、6000平方米景觀綠化區等。

主展廳

鄆城縣革命烈士陵園
主展廳是以魯西南戰役為歷史背景興建的一處進行革命傳統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的紅色旅遊基地。2009年5月,該基地被中宣部命名為第四批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2011年被國家發改委、旅遊局命名為第二批全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納入免費對外開放單位。2013年被菏澤市委組織部指定為全市黨的民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基地。中央軍委原副主席張萬年親筆題寫館名。

活動展廳

鄆城縣革命烈士陵園
黨的民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展廳以黨的民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為主線,由序言、黨建篇、鏖戰篇、魚水篇、英烈篇五部分組成,採用聲、光、電現代科技手段和演示沙盤、雕塑、歷史文物陳列等藝術手段,再現了炮火連天的戰鬥場景,展示了劉鄧大軍不畏艱險、不怕犧牲的英雄氣概,展示了勤勞勇敢的魯西南人民支援前線、建立新中國做出的卓越貢獻!

展廳內景

魯西南戰役群雕
梁仞千烈士雕塑 羅明星烈士雕塑
徐秋烈士雕塑 樊誠烈士雕塑
紀念碑
紀念塔
紀念亭
國防教育區陳列著由中國人民解放軍裝備部贈送的一駕強-5戰鬥機,一輛59式中型坦克,一門66式152mm口徑加榴炮和一門54式122mm口徑榴彈炮和其它部隊退役武器。
飛機
坦克 榴彈炮
著名烈士墓
無名烈士墓 烈士墓區一角
烈士墓區安葬革命烈士1307名。其中,有名烈士68名,(含著名烈士4名:中共運西地委書記、“七大”代表梁仞千烈士,冀魯豫第八軍司令員徐秋烈士,東北抗日聯軍第十九支隊支隊長羅明星烈士,魯南人武部部長樊誠烈士),無名烈士1239名。
梁仞千 (1912-1941),原名梁于振,鄆城縣武安鎮洪王莊村人。1933—1937年,在濟南省立一中高中部讀書,193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在省立一中讀書期間,任一中地下黨黨支部書記。1937年夏,黨組織派他到魯西發動民眾,建立黨組織,開展革命活動。期間,先後任魯西工作團團長、鄆鄄巨菏邊區縣委書記、八路軍七支隊政治部主任、鄆城縣第一任抗日縣長、鄆城中心縣委書記等職。1941年赴延安參加黨的“七大”,同年病逝於延安。
徐秋(1903-1940),原名徐秋香,湖南省平江縣人。1927年參加秋收起義,1930年7月參加工農紅軍,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參加了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征。先後任紅軍第一方面軍某團部參謀、魯西南軍區後勤科科長、冀魯豫軍區第八軍分區司令員。1940年9月在鄆城縣南趙樓鄉的一次遭遇戰中,因寡不敵眾,不幸中彈,光榮犧牲。
羅明星(1897-1939), 字英三,鄆城縣羅樓村人。“九·一八”事變後,逃荒到吉林的羅明星不甘當亡國奴,團結煤礦工友,在吉林省九台縣拉起抗日隊伍,號稱“三江好”義勇救國軍。這支隊伍轉戰周圍十幾個縣區,多次給日軍以沉重打擊。1933年7月,羅明星的“三江好”義勇救國軍加入楊靖宇領導的東北抗日聯軍,編為第十九支隊,羅明星任支隊長。1938年11月,因叛徒告密,不幸被捕,被日偽軍殘酷殺害。
樊誠(1913—1947),鄆城縣蘆莊科村人。193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8年參加魯西抗日自衛團(又稱窩窩隊), 1939年3月,參加了著名的樊壩戰鬥。後到八路軍一一五師民運部工作,先後任宣傳幹事、政治指導員、中隊長、區委書記。1944年至1947年,先後任冀魯豫軍區第三軍分區武委會主任、魯中南軍區武裝部主任。1947年6月,在平邑縣與敵人遭遇,激戰5天5夜,英勇就義。
四座大型無名烈士墓,安葬的烈士主要是抗日戰爭時期泮溪渡伏擊戰、丁里長伏擊戰、刁孟莊伏擊戰、樊壩戰鬥和解放戰爭時期魯西南戰役中犧牲的革命烈士。2009年至2014年分批集中遷葬於此。
景觀區一角
景觀區一角
鄆城做為革命老區、魯西南戰役的指揮中心,蘊涵著豐富的愛國主義教育資源,是進行革命傳統教育、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場所。近年來,鄆城在建設、管理和發揮烈士陵園教育作用方面做出了積極努力,得到了上級有關部門和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也吸引了大批的遊客特別是青少年學生前來緬懷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跡和豐功偉績,對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軍民團結一致、前撲後繼、浴血奮戰、建立社會主義新中國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
省、市領導參觀學習
黨政機關、事業單位、企業的幹部職工和青少年學生每年都有近40萬人次到基地參觀學習。先後與菏澤師範學院、鄆城一中、鄆城實驗中學、鄆城二中等100多所大中專院校、高中、國中、國小建立了互動機制,為學生參觀學習提供便利條件;為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學校的新黨員、新團員的入黨入團宣誓提供場景。充分利用清明節、“5.18”博物館活動日、國防教育日、“七一”建黨節、“八一”建軍節、“9.30”烈士公祭日等重大節日,開展多種形式的集中愛國主義教育活動,獲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清明節師生祭掃烈士墓
黨員領導幹部代表重溫入黨誓言
烈士公祭日集體活動
武警官兵向烈士墓敬獻鮮花
烈士家屬、青少年學生、社會各界祭掃烈士
2013年,為進一步滿足開展革命傳統教育活動的需要,對室外景觀進行了升級改造。升級改造內容主要包括對紀念碑、烈士墓等設施的升級改造、景觀休閒區的綠化升級、大門的改造、景區旅遊路的修建等四部分。2014年,縣烈士陵園被納入省級管理烈士陵園。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