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西地區磷礦資源潛力及找礦方向研究》是由湖北省地質局第七地質大隊擔任第一完成單位,由聶開紅、譚文清、冉瑞生、譚誠志、楊剛忠、廖忠明、劉聖德、李方會、張權緒、牟宗玉、陳家林、肖蛟龍、羅洪、張凡、李進軍、張衛兵、黃飛、熊仁珍、劉朝輝、向梅芳、黨丹鳳、戰曉娥、陳鑫、李福喜、溫仁生為主要完成人的科研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鄂西地區磷礦資源潛力及找礦方向研究
- 第一完成單位:湖北省地質局第七地質大隊
- 主要完成人:聶開紅、譚文清、冉瑞生、譚誠志、楊剛忠、廖忠明、劉聖德、李方會、張權緒、牟宗玉、陳家林、肖蛟龍、羅洪、張凡、李進軍、張衛兵、黃飛、熊仁珍、劉朝輝、向梅芳、黨丹鳳、戰曉娥、陳鑫、李福喜、溫仁生
- 項目類別:科研項目
成果信息,成果摘要,
成果信息
成果登記號 | 20190329 |
成果名稱 | 鄂西地區磷礦資源潛力及找礦方向研究 |
第一完成單位 | 湖北省地質局第七地質大隊 |
主要完成人 | 聶開紅、譚文清、冉瑞生、譚誠志、楊剛忠、廖忠明、劉聖德、李方會、張權緒、牟宗玉、陳家林、肖蛟龍、羅洪、張凡、李進軍、張衛兵、黃飛、熊仁珍、劉朝輝、向梅芳、黨丹鳳、戰曉娥、陳鑫、李福喜、溫仁生 |
研究起始日期 | 2009-04-01 |
研究終止日期 | 2012-05-01 |
主題詞 | 礦產、磷礦研究、潛力評價、找礦方向 |
成果摘要
項目以“宜興保”即:保康、興神(興山-神農架)、宜昌三個磷礦田(總面積約7000平方千米)為重點,對鄂西地區幾十年來磷礦勘查發現的73處礦區(段)、92個磷礦床,和以往磷礦專題科學研究成果等資料,進行了系統收集分析、野外地質調查與綜合研究等工作。 運用微量元素分析、古地磁、同位素、電子探針、包體測溫等手段(以往數據),結合威爾遜 “碳酸鹽岩沉積相模式”(九相帶24微相),以及“上升洋流-生物化學成因說”等理論研究。在總結以往成礦規律和磷礦勘查“深部找礦”新認識的基礎上,進一步探討了礦床成因,建立了“鄂西聚磷區早震旦世陡山沱期磷塊岩沉積成礦模式”。 利用成礦模型與地質綜合信息體積方法。以主要工業磷礦層(Ph13、Ph2)為重點,緊扣“聚磷中心-富礦帶空間分布規律”,對保康、興神、宜昌三個磷礦田之間的空白區或盲區進行豐礦帶 、含礦帶和無礦帶劃分。圈定預測區45個、預測潛在資源量115億噸,預計全區總資源儲量140.63億噸,最大埋藏深度2000米。並根據資源潛力、埋藏深度、構造複雜程度、開採條件等優劣程度排序 ,優選了六個整裝勘查靶區,提出找礦方向工作建議。項目研究成果在宜昌磷礦北部、東部、興神保三個省級“整裝勘查”中,實現磷礦深部找礦重大突破。,項目以“宜興保”即:保康、興神(興山-神農架)、宜昌三個磷礦田(總面積約7000平方千米)為重點,對鄂西地區幾十年來磷礦勘查發現的73處礦區(段)、92個磷礦床,和以往磷礦專題科學研究成果等資料,進行了系統收集分析、野外地質調查與綜合研究等工作。 運用微量元素分析、古地磁、同位素、電子探針、包體測溫等手段(以往數據),結合威爾遜 “碳酸鹽岩沉積相模式”(九相帶24微相),以及“上升洋流-生物化學成因說”等理論研究。在總結以往成礦規律和磷礦勘查“深部找礦”新認識的基礎上,進一步探討了礦床成因,建立了“鄂西聚磷區早震旦世陡山沱期磷塊岩沉積成礦模式”。 利用成礦模型與地質綜合信息體積方法。以主要工業磷礦層(Ph13、Ph2)為重點,緊扣“聚磷中心-富礦帶空間分布規律”,對保康、興神、宜昌三個磷礦田之間的空白區或盲區進行豐礦帶 、含礦帶和無礦帶劃分。圈定預測區45個、預測潛在資源量115億噸,預計全區總資源儲量140.63億噸,最大埋藏深度2000米。並根據資源潛力、埋藏深度、構造複雜程度、開採條件等優劣程度排序 ,優選了六個整裝勘查靶區,提出找礦方向工作建議。項目研究成果在宜昌磷礦北部、東部、興神保三個省級“整裝勘查”中,實現磷礦深部找礦重大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