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爾多斯青銅器

鄂爾多斯青銅器

從十九世紀末葉開始,在我國北方長城沿線地帶陸續出土了大量以裝飾動物紋為特徵,具有濃郁的遊牧民族文化特徵的青銅及金、銀製品,因以鄂爾多斯地區發現數量最多、分布最集中、最具特徵而被稱作“鄂爾多斯青銅器”(也曾稱作:“綏遠式青銅器”和“北方式青銅器”) 。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鄂爾多斯青銅器
  • 時間:十九世紀末葉
  • 地點:,鄂爾多斯高原
  • 對象:金冠
相關信息,發現,青銅器由來,鑄造淵源,青銅器文化,

相關信息

發現

30年前的一個冬天,鄂爾多斯高原阿魯柴登的茫茫沙海中,凜冽的狂風吹起的黃沙淹沒了人們的視線,大風停止、沙塵落定,在沙海里凸顯出一頂金冠。  這頂金冠是用純黃金製成,分上下兩部分,重約1400克,上部冠飾是一支展翅欲翔的雄鷹,腳下的半圓形球體上浮雕一周狼噬咬盤羊的圖案,金冠融鑄造、鍛壓、錘打、抽絲等先進技術於一身,金碧輝煌、氣勢磅礴、製作精美;經考證,金冠是我國早期北方遊牧民族---匈奴的物質文化遺存,是一位地位顯赫、馳騁戰場的匈奴王頭飾。
金冠代表了當時金屬鑄造業的最高發展水平,是鄂爾多斯青銅器中的稀世珍品。
據專家推斷:中國出現青銅器的時間,大約在商代以前。人們在“窯爐”燒陶時,發現礦石中的一些金屬可以溶解,因此便放入銅、錫、鉛等金屬一起溶燒,便製成了青銅器。
青銅鑄造出的各種器物,替代了原有石制工具,對人類生產力發展起到劃時代的作用,因此被稱為青銅時代。
從19世紀末開始,在我國北方長城沿線陸續出土了大量的以裝飾動物紋為特徵,代表北方遊牧民族文化的青銅器,由於這些青銅器在鄂爾多斯地區分布最集中、發現數量最多,又最具特有的風格,因此被稱為“鄂爾多斯青銅器。”

青銅器由來

《史記、匈奴列傳》記載匈奴“士力能彎弓,盡為甲騎。——其長兵則弓矢,短兵則刀鋌”。在鄂爾多斯青銅器中就發現了大量的銅鏃和短劍,器具和史書在這裡得到了很好的印證。
短劍在遠古時期,是近身搏鬥和護身的武器,佩戴短劍也是一個勇士的象徵,因此,匈奴男子使用的短劍,不僅鋒利,而且非常重視對柄部的裝飾。
青銅刀是當時人們使用最頻繁的工具之一,大小不一,形狀各異,反映出銅刀使用上的差別;這是製作青銅刀的模具---石范,由此可以看出青銅刀已在相當成熟的條件下製作、生產並廣泛使用,人們在進行動物屠宰和飲食加工過程中,都離不開青銅刀。
鄂爾多斯青銅器不但數量多,而且製作精美,在眾多的金銀飾牌中,彰顯出青銅工藝的精湛。
這是一件虎豬咬斗紋金飾牌,猛虎和野豬嘶咬得難解難分,身體滾動在一起的瞬間,塑造了後肢翻轉的藝術造型。
馬是遊牧民族生產、代步和作戰的主要工具,正是由於騎馬術的出現和嫻熟的馭馬技術,才使得他們在與其它民族的對抗中占據了先機,馬既是他們的忠實伴侶、也是他們的寶貴財富,因此各式馬具是鄂爾多斯青銅器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主要有便於駕馭馬的節約、防護馬要害部位的馬面飾。
遊牧民族的生活需求和他們的生活習俗是促進鄂爾多斯青銅器鑄造技術迅速發展的重要原因,然而有意思的是,鄂爾多斯地區卻沒有發現在當時的年代,生產銅礦的記載,那么他們鑄造的原料從哪兒來呢?

鑄造淵源

在鄂爾多斯地區大量的發現,鄂爾多斯青銅器究竟是在哪裡鑄造的呢?這一直是學術界多年來非常關注的問題。朱開溝文化的發現對於鄂爾多斯青銅器的起源有了一個明確的答覆。在鄂爾多斯地區發現這么大量的青銅器,而且又發現陶范、石范,通過這點來證明:青銅器只能在本地鑄造。那么,它的銅礦資源就應該是和周邊地區通過貿易交往形式來得到的。這個在文獻記載當中也有一定的說明,好比說,賈誼在對漢文帝建議應該加強對銅鐵出塞的控制,通過這點來達到遏制匈奴的目的。 鄂爾多斯不僅是聯接北方與中原文化的自然通道,還是各種政治勢力和軍事集團頻繁爭奪的地區之一;約從公元前4世紀的戰國時期,到公元15世紀的明王朝,中原歷代的許多王朝均在這一地區修築長城,其目的就是阻止北方民族南下,鄂爾多斯地區就成為各種文化、政治等信息的集散地,正是中原地帶和高原地區的頻繁的貿易往來,使鄂爾多斯地區了解了青銅器,並通過貿易得到了鑄造的原料。
鄂爾多斯青銅器承載著歷史人類的血脈和千年變革的滌盪,它獨有的魅力和極高的史學價值,成為中國古代北方文明恢宏詩篇中精彩的樂章。

青銅器文化

從19世紀末葉開始,我國北方長城沿線地帶陸續出土了大量以裝飾動物紋為特徵,具有濃郁草原遊牧文化風格的青銅及金、銀製品。其中,鄂爾多斯地區的青銅器發現數量最多、分布最集中、最具特徵,被稱作“鄂爾多斯青銅器”。2006年這個市建成青銅器博物館,展出各類青銅器等文物900多件,成為鄂爾多斯市一道獨具特色的文化風景線。
鄂爾多斯青銅器多為實用器物。按用途分類大體可分為兵器、工具、裝飾物品、生活用具、車馬器等幾大類。其中,青銅短劍是鄂爾多斯青銅器中最常見、最具特色的器物之一。青銅短劍的長度一般在25至30厘米左右,劍身的寬度在2.5至3厘米左右。劍身扁平,平面略呈柳葉形,橫截面呈扁菱形,有的劍身中部有圓柱狀脊,直刃,劍身與劍柄之間設“一”字形或兩端呈斜翼狀、舌狀突起的劍格,絕大多數為直柄,少數為曲柄,柄首端極具裝飾性。有專家指出,作為兇猛彪悍的早期北方民族所使用主要兵器之一的短劍,昭示馬背民族勇猛、善戰,敢於近身肉搏的精神。
在鄂爾多斯青銅器中,有一定數量的圓雕青銅飾件,種類有佇立的羚羊、臥馬、狻猊等,造型生動,製作精美,其共同的特點就是動物腳下都設有或圓或方的管狀銎,專家把這類器物稱為“桿頭飾”。民族學研究學者指出,古代先民崇拜大自然中的生物,將它們視為圖騰,依仗它的神力保佑族群的平安,這是許多原始民族共同的習俗。而將崇拜物形象裝飾於桿頂或杖端,則是早期北方民族圖騰崇拜的另一種表現形式。在鄂爾多斯青銅器中,諸如此類性質的器皿還有很多,而聞名遐邇的鄂爾多斯青銅器儘管是以日常實用器皿為主,但屬於首領、神職人員(薩滿)等使用的、具有特殊使命的器類也占有相當的比重。而且由於這類器皿身份的不同,包括附著在它們身上的裝飾紋飾,具有不同的寓意和深邃的內涵。
鄂爾多斯青銅器博物館展出的一件件飽含生動、奔放、性野、彪悍個性的青銅器,生動地再現了兩千多年前我國北方草原遊牧民族的生活面貌,透過這些青銅器參觀者不僅對我國北方遊牧文明會有全新的了解,同時對5000年中華文明的多元化融合會有全新的領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