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爾多斯烏蘭木倫舊石器遺址年代學研究和古環境重建

《鄂爾多斯烏蘭木倫舊石器遺址年代學研究和古環境重建》是依託北京大學,由張家富擔任負責人的面上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鄂爾多斯烏蘭木倫舊石器遺址年代學研究和古環境重建
  • 項目負責人:張家富
  • 項目類別:面上項目
  • 依託單位:北京大學
項目摘要,結題摘要,

項目摘要

鄂爾多斯烏蘭木倫舊石器遺址是我國考古工作者在鄂爾多斯高原繼1923年發現的薩拉烏蘇和水洞溝舊石器時代遺址以來,發現的又一個重要的晚更新世古人類遺址。在2010年試掘中獲得了大量石製品和動物化石,並準備2011年開始正式發掘。由於該遺址的重要性,本項目準備在遺址正式發掘時,開始對遺址區進行系統的年代學研究和古環境重建工作。通過釋光等方法測年建立該遺址的年代框架,並結合薩拉烏蘇和水洞溝遺址的年代框架建立鄂爾多斯高原古人類活動的時間序列。古地貌研究包括對遺址區的地貌和遺址所在的烏蘭木倫河的河流地貌演化進行系統的研究,建立遺址區的四維地層剖面,恢復古人類活動時的地貌面。通過湖相和黃土地層剖面中的古環境替代指標研究當時人類的生存環境。對該遺址進行年代和古環境方面的研究對理解該遺址的重要性,以及人類與環境的關係,甚至人類起源方面等都有重要的理論意義。

結題摘要

2010 年發現的鄂爾多斯烏蘭木倫舊石器遺址是我國在鄂爾多斯高原繼1923年發現薩拉烏蘇和水洞溝舊石器時代遺址以來,發現的又一個重要的晚更新世古人類遺址. 在本項目中,我們對烏蘭木倫遺址的年代和遺址區的地貌演化和古環境等進行了研究. 通過對烏蘭木倫河流域的河流階地及其兩岸湖相地層及風成砂剖面的地貌調查、測年和氣候替代指標分析,探討了該區的地貌演化和環境演變。晚白堊世以來,該區地貌演化經歷了6個階段,包括隆起、剝蝕、堆積和古湖消失等。從65 ka 到全新世中期該區主要是加積,之後河流下切,河流相主要在氧同位素MIS4-MIS2階段堆積。第一地點的文化層是在MIS4後期至MIS3早期期間堆積的,該階段氣候由冷轉暖,古人類選擇這一時期在這裡生活。該區全新世大暖期出現在8-3 ka之間,人類又大規模進入該區生活。 對遺址第一地點進行了系統的光釋光和14C年代學研究。從第一地點堆積剖面上共採取了24個光釋光樣品,石英的光釋光年齡基本沒有地層倒置現象,最上部地層樣品約4.6 ka, 在5.77至7.02 m深度之間出現較長時間(約20 ka)的沉積間斷。文化層頂部年代為50 ka,底部年代為65 ka。碳屑的14C AMS測年,如果使用傳統的ABA方法制樣,得到的年齡比同層位的光釋光年齡要小20 ka 左右。如果使用最新發展的ABOX方法制樣,得到的14C年齡與光釋光年齡基本一致。鉀長石的多步高溫紅外後紅外光釋光年齡也證明了石英光釋光年齡的可靠性。該遺址的年代學研究結果對國內其它年齡大於3萬年舊石器遺址的指示意義是如果其年代是通過14C測量的,這些遺址的年代就需要重新評價,之前的年代可能低估了。在測年研究中,我們也提出了鉀長石多步高溫紅外後紅外光釋光年齡值新的校正方法—擴展年齡坪區法。另外,我們對第二地點進行了石英光釋光年齡測定,結果顯示該地點的地層時代可分為兩部分,上部是由風成砂組成,約33 ka;下部由河湖相組成,約64 ka. 在這兩套地層中發現的舊石器或遺蹟相應地為33 或64 ka. 總之,測年結果表明該遺址的時代是6萬左右,正好處在現代人類起源和遷徙的重要時段內,所以該遺址對理解現代人類起源和遷徙以及人與環境的關係都有重要的意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