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東南地區燕山期構造-岩漿作用與鎢銅成礦規律研究》是由湖北省地質局第一地質大隊擔任第一完成單位,由魏克濤、蔣少涌、段登飛、劉冬勤、閆芳、尚世超、蔡恆安、孫孝峰、李正漢、胡大龍、劉博、尹婷為主要完成人的科研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鄂東南地區燕山期構造-岩漿作用與鎢銅成礦規律研究
- 第一完成單位:湖北省地質局第一地質大隊
- 主要完成人:魏克濤、蔣少涌、段登飛、劉冬勤、閆芳、尚世超、蔡恆安、孫孝峰、李正漢、胡大龍、劉博、尹婷
- 項目類別:科研項目
成果信息,成果摘要,
成果信息
成果登記號 | 20190334 |
成果名稱 | 鄂東南地區燕山期構造-岩漿作用與鎢銅成礦規律研究 |
第一完成單位 | 湖北省地質局第一地質大隊 |
主要完成人 | 魏克濤、蔣少涌、段登飛、劉冬勤、閆芳、尚世超、蔡恆安、孫孝峰、李正漢、胡大龍、劉博、尹婷 |
研究起始日期 | 2017-06-01 |
研究終止日期 | 2018-09-01 |
主題詞 | 燕山期;構造-岩漿作用;鎢銅礦;成礦模式;成礦規律 |
成果摘要
近年來,與鄂東南地區同屬揚子板塊的鄰區,陸續發現了朱溪、大湖塘等超大型鎢銅共生礦床,而鄂東南地區也發現有同類型礦床存在,但數量少,規模較小,以往重視程度不夠,對該類型礦床的找礦工作一直進展緩慢,因此有必要在對鄂東南地區鎢銅共生礦床成礦規律進行研究和總結的基礎上開展超大型鎢銅礦床的找礦潛力評價工作。 項目對鄂東南地區具備一定規模的阮家灣、付家山等矽卡岩型鎢銅共生礦床開展地質及地球化學特徵方面的系統研究,並與鄰區超大型鎢銅共生礦床(如江西朱溪、大湖塘)進行對比分析,探討這類礦床的控礦因素、成礦規律及找礦標誌,建立適合本區的礦床預測模型,在此基礎上開展找礦預測和靶區優選。同時,本項目以阮家灣等礦床為例,瞄準國際上礦床學研究中鎢銅元素共生分離機制和岩體/礦體隆升剝蝕與保存問題的兩個難點,運用岩石學、礦床地球化學、裂變徑跡和低溫熱年代學等手段進行研究分析。項目研究成果不僅可以提升成礦理論深度,搭建構造-岩漿格局,建立成礦模式,而且可以根據建立的找礦模型具體指導鄂東南地區鎢銅多金屬礦產的勘查工作部署。,近年來,與鄂東南地區同屬揚子板塊的鄰區,陸續發現了朱溪、大湖塘等超大型鎢銅共生礦床,而鄂東南地區也發現有同類型礦床存在,但數量少,規模較小,以往重視程度不夠,對該類型礦床的找礦工作一直進展緩慢,因此有必要在對鄂東南地區鎢銅共生礦床成礦規律進行研究和總結的基礎上開展超大型鎢銅礦床的找礦潛力評價工作。 項目對鄂東南地區具備一定規模的阮家灣、付家山等矽卡岩型鎢銅共生礦床開展地質及地球化學特徵方面的系統研究,並與鄰區超大型鎢銅共生礦床(如江西朱溪、大湖塘)進行對比分析,探討這類礦床的控礦因素、成礦規律及找礦標誌,建立適合本區的礦床預測模型,在此基礎上開展找礦預測和靶區優選。同時,本項目以阮家灣等礦床為例,瞄準國際上礦床學研究中鎢銅元素共生分離機制和岩體/礦體隆升剝蝕與保存問題的兩個難點,運用岩石學、礦床地球化學、裂變徑跡和低溫熱年代學等手段進行研究分析。項目研究成果不僅可以提升成礦理論深度,搭建構造-岩漿格局,建立成礦模式,而且可以根據建立的找礦模型具體指導鄂東南地區鎢銅多金屬礦產的勘查工作部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