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巴

鄂巴

《鄂巴》是緬甸作家貌廷著中篇小說,於1946年首次出版。

《鄂巴》通過農民鄂巴一家的遭遇,形象地反映了20世紀40年代緬甸社會的變遷,小說的故事情節的發展大致可分三個階段。小說首先描寫南邊村裡的朴斗進城交了四安錢就加入了德欽黨,然後仗勢欺人,時常訛詐凌辱鄂巴一家。接著小說描寫鄂巴和何依去仰光治傷,日軍侵入仰光,回家後遭土匪洗劫,報案後被朴斗反誣搶劫抓去仰光,被日軍押解軍部施酷刑,回家後又被日寇抓夫,女兒米妮為救父被朴斗騙去給日本軍官強姦,她的愛人切吉憤而出走,鄂巴做民夫歷盡艱辛才終於逃回。小說的後段描寫鄂巴終於覺醒起來,幫助革命者德欽繆紐從事革命工作,襲擊日軍,被捕後德欽繆紐犧牲,鄂巴懲罰了朴斗又逃脫,再引緬甸革命軍去消滅日軍。勝利後成了指揮官的切吉向鄂巴宣傳獨立,他不信不匿,仍然幻想依靠英國老爺,直至他去為女兒置嫁妝發現積存的五千塊日元作廢,憤而火燒之。小說反映了緬甸人民抗擊日本侵略者的英勇鬥爭,也展示了緬甸人民在殖民統治下精神上的覺醒。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鄂巴
  • 外文名:ငဘ
  • 作者:貌廷
  • 文學體裁:中篇小說
  • 字數:88000
  • 首版時間:1946年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創作背景,人物介紹,作品鑑賞,主題內容,藝術特色,作品影響,作品評價,出版信息,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鄂巴是個善良,憨厚的佃農,他沒有見過什麼世面,成年累月地租種著地主的二十五英畝地,但辛勤的勞動卻難以換取溫飽的生活。他希望大女兒能招個女婿進門,做自己的幫手,租上六十英畝地,再養上幾頭耕牛,生活會略有改善。但是現實無情地打破了他的美夢。村上的地痞流氓朴斗等人打著“革命”的旗子,迫害印度籍修堤工何依。鄂巴出於同情,替何依藏匿了收有私蓄的松木箱子,因此而得罪了朴斗,不但遭受毒打,而且還被誣陷入獄。
在獄中,鄂巴又被日本人誤認為是土匪頭子,受到嚴刑拷打,飽受了種種折磨。最後總算弄清了事實真相。但剛被釋放回家,又被日本人拉伕。他妻子米潑為了營救丈夫,與大女兒米妮不得不向朴斗求情,卻被朴斗誘騙,米妮遭到了日本軍官的姦污。米妮的未婚夫切吉聞訊,為報仇參加了革命軍。
鄂巴被日本人押送到泰邊境,修築“死亡鐵路”。飢餓、疾病和勞役幾乎使他喪命。五個月後,他歷經千難萬險逃回家鄉。一路上的所見所聞和自身的悲慘遭遇使他的覺悟有了提高,他開始接近革命的德欽黨人,並掩護德欽繆紐等革命青年在他家中開秘密會議。一次,鄂巴和德欽繆紐等不幸被捕,日本人逼迫他們自挖活埋坑,德欽繆紐被殺害,鄂巴冒險從刑場逃脫,找到了革命軍。在伏擊日軍的戰場上,他與已當上革命軍官的切吉意外相逢,一家人得以重新團聚。
不久,日本人被趕走,英國人又捲土重來。受盡日本法西斯殘酷折磨的鄂巴對英國殖民者產生了幻想,以為夢寐以求的自足生活又可靠辛勤勞動爭取。但是,當他喜盈盈地為女兒操辦嫁妝,抱著好不容易才積蓄起來的五千元日本紙幣到市鎮上去時,才知日幣已被英國殖民者廢除,五千日元已成一堆廢紙。回家後,他點火燒毀了日幣,在火堆前默默祈禱:“日本人要都這樣的死去,多好啊!”但接著他又懷疑起來,“究竟是什麼樣的革命勝利了呢?”日幣被燒成了灰燼,“鄂巴想依靠英國老爺們的幻想也隨著鄂巴面前的火堆而破滅了。”

作品目錄

一 機靈的人
二 松木箱
三 害羣之馬
四 友誼的開端
五 帝國主義者
六 日本緬甸的“文明”
七 從地獄中來,到更大的地獄中去
八 吃人
九 消滅日本鬼子
十 國家的敵人
十一 革命旗子光芒萬丈;太陽旗子暗淡無光
十二 印度婦女頭上的筐
十三 鄂巴的勝利

創作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占領了緬甸,文學創作受到壓制。戰後的緬甸,眾多作家拿起筆譴責日本帝國主義的暴行,歌頌緬甸人民反法西斯的英勇鬥爭,反映在那一場災難中人民所受到的戕害,眾多反法西斯作品相繼問世。緬甸反法西斯小說大多將戰爭作為故事背景來敘述,不正面表現戰鬥英雄,不進行集體敘事,而是選擇個人敘事的策略。這一方面典型的代表作品就是貌廷1946年發表的長篇小說《鄂巴》。

人物介紹

  • 鄂巴
鄂巴是緬甸農村普普通通的一個農民,他一家的生活本來清貧卻安寧,雖租種地主的地會遭受剝削,但因祖祖輩輩一直如此生活,所以對於有點愚昧的老實農民來說,這樣的生活自然到有點理所當然。鄂巴與其他的村民一樣,認為只要勤勞肯乾,幸福生活就在不遠的將來。戰爭爆發打碎一村的寧靜,戰亂流離頃刻間將這些沒什麼奢求的農民逼上絕境。鄂巴親身遭遇的種種事件改變著他的思想認識,促使他最終加入到抗日的隊伍中去,革命者德欽謬紐的英勇教育了鄂巴,也開啟了緬甸人民的民智,他們走出了自己的小世界,將眼光放得更遠,尤其鄂巴在獄中、在民夫營的經歷一步步牽引著人們通過文中血淚觸及那段需要銘記的歷史,開始思考民族的命運與未來。
  • 朴斗
村上的地痞流氓。南邊村裡的朴斗進城交了四安錢就加入了德欽黨,然後仗勢欺人,時常來訛詐凌辱鄂巴一家。印度籍農民何依害怕印度人被趕,把松木箱子藏在鄂巴家。一天晚上朴斗糾眾狂呼“革命勝利了”去進行搶劫,他們把何依綁到鄂巴家索取箱子,結果刀傷鄂巴,搶去何依的箱子和稻穀。

作品鑑賞

主題內容

小說以鄂巴的生活遭遇為主要線索,反映了日本占領緬甸時期(1942—1945),緬甸農民的苦難生活,以及在“苦難”這個教員的切身教育之下逐漸覺悟起來的過程。鄂巴是個普通的貧苦佃農,他租種了地主的地,辛勤耕種,也難以維持一家生計。貧困的生活把他系在田頭地邊,小農本能的保守思想使他目光短淺,對未來的生活沒有什麼宏願大志,對祖國的命運,民族的前途考慮很少,甚至有點麻木。他一生中最大的願望就是能招個女婿,多租種幾畝地,養上幾頭牛,靠勞動改善自己一家的窮困處境。但是,他的美夢在嚴酷的現實鬥爭中破滅了。種種飛來橫禍使他逐漸懂得個人的命運與祖國、民族的命運緊密相聯,在苦難的現實面前鄂巴覺醒了,最後投身到武裝抗日鬥爭的洪流之中。
小說展示了鄂巴的思想變化歷程,旨在說明緬甸人民在國家危亡之際民族意識的必然覺醒和民族獨立趨向的不可逆轉。貌廷在塑造鄂巴這一人物形象時,突出了他的鮮明的個性特徵。鄂巴憨厚,淳樸,但又不乏農民式的狡黠,他富有同情心,願救人於危難,但又常常明哲保身,為蠅頭小利而反覆盤算;他愛憎分明,心明眼亮,能明辨是非,但又往往表現出忍辱屈從,用自輕自賤來消除壓迫凌辱帶給他的痛苦;他不滿現狀,卻又安於現狀。凡此種種,都說明了鄂巴的性格中充滿著矛盾。作者把種種不協調的性格因素奇妙地統一於鄂巴這一人物身上,使這個悲劇性的人物具有了某種滑稽的意味,讀來令人由發笑而轉入痛苦的沉思。正是在這一點上,中國緬甸文學研究者姚秉彥認為,鄂巴很有點象魯迅筆下的阿Q,令人可憐、同情,又使人感到不滿,氣憤,甚至可笑。

藝術特色

《鄂巴》在語言運用方面也獨具特色。對話語言準確、生動;敘述語言簡潔、明快,顯示了作者較高的語言藝術造詣。

作品影響

《鄂巴》出版後,受到廣大讀者的歡迎,緬甸文學界也視之為一件大事。該小說被認為是反映日本統治時期緬甸農民生活的一面鏡子,被拍成電影。

作品評價

作家達貢達耶:“《鄂巴》是反映時代的一面鏡子。”(發表於緬文《星》雜誌)

出版信息

《鄂巴》於1946年首次出版。1958年,中國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了《鄂巴》漢譯本,這是中國翻譯出版的第一部緬甸小說。

作者簡介

貌廷(Maung Htin, 1909—2006) ,緬甸作家。原名吳廷帕(U Htin Pat)。生於渺妙(Myaungmya)。1932年畢業於仰光大學。學生時代曾積極參加實驗文學運動。曾任《仰光報》總編輯、緬甸作家協會副主席。早期從事小說劇本及雜文創作,作品以簡潔、詼諧的語言揭示緬甸社會病態而著稱。主要作品有小說《哥當的故事》《英雄的母親》《鄂巴》和劇本《什麼是最重要的?》等。後期多從事外國文學作品翻譯與介紹。主要譯著有《世界文學概述》《莫泊桑短篇小說選》和《格列佛遊記》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