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裡的搓澡工:農民工遷移與城市適應研究》是趙莉創作的社會學著作,首次出版於2012年3月。
該書運用建構故事的敘事手法,以搓澡工的“生活史”為敘事主線,真實展現了安徽搓澡工在Y市的生活歷程和圖景。該書指出,在短時間內,進城農民工很容易完成經濟層面上的適應,因為他們就是以掙錢為目的來到城市的,實現經濟適應是他們城市適應的最低要求。然而社會層面、心理層面上的適應,卻不是短時間內可以完成的,需要一個長期複雜的過程。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都市裡的搓澡工:農民工遷移與城市適應研究
- 作者:趙莉
- 類別:社會學著作
- 字數:216千字
- 首版時間:2012年3月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創作背景,作品思想,出版信息,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該書共分六章,在緒論之後,第二章對相關研究成果進行評述,梳理出有關該書的理論發展脈絡。第三章講述了孔老二以及部分搓澡工從農村到城市前前後後的經歷以及最初的搓澡感受等。第四章講述了孔老二是如何從搓澡工到包工頭的故事。第五章是從經濟層面、社會交往層面和心理層面講述了安徽搓澡工是如何適應城市生活的。最後一章對全書進行了理論的分析並總結了研究的創新點和不足之處。
作品目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章 文獻綜述 第三章 空間遷移:從農村到城市 | 第四章 地位遷移:從搓澡工到包工頭 第五章 城市適應:從生存到生活 第六章 總結與討論 |
創作背景
安徽搓澡工作為新生代農民工的代表,是伴隨著20世紀90年代城市洗浴業的發展而產生的新群體。這個群體之所以在Y市迅速聚集,是因為他們中間有一個“哥倫布式”的人物——孔老二。他作為最早到Y市搓澡的先遣者,帶動著親戚、老鄉外出搓澡。親戚、老鄉的“強關係鏈條”又延伸出新的“強關係鏈條”,產生“遷移的連鎖反映”,越來越多的安徽人把自己家人、老鄉帶到Y市。遷移也從最初的鏈式的遷移變成了網路式的遷移。在十幾年的時間裡,安徽搓澡工在Y市的規模也從最初的幾個人發展成幾百人。正是由於網路關係的存在和“強關係”的作用,造就了中國都市裡一支支以親屬和鄉村為單位從事同一個行業的現象。趙莉利用家鄉之便,以熟人的關係和身份,成功地進入安徽搓澡工的“圈子”,運用田野調查的方法,掌握了大量的一手資料,寫作了《都市裡的搓澡工:農民工遷移與城市適應研究》。
作品思想
該書指出,遷移對於安徽搓澡工自身來說意義是重大的。因為遷移不僅在地域上能夠實現由農村向城市的物理空間轉移,在職業上實現由農業向非農產業的轉化,而且在階層上也能夠實現由低收入的農民階層向中等收入的“準市民”階層轉變。因此,他們的遷移過程實際上是空間轉移、職業轉換、階層轉變的多重變化過程。但不管怎樣,由於戶籍制度的限制,無法做到從農民身份轉變成市民身份這一根本性的身份遷移。在城鄉二元社會結構依然存在的情況下,不排除搓澡工作為個人重新回到農村,成為農民的可能性,但是安徽搓澡工作為一個整體已不可能再回歸農村、成為農民。恰恰相反,他們當中有一部分人將會在城市中長期生存下去,並向市民階層轉變。農民工向城市遷移,已經成為中國現代化與城市化的必然趨勢。
有觀點認為,農民之所以外出打工是因為農村剩餘勞動力的推力和城市廉價勞動力需求的拉力,形成推拉合力使然。然而,作者根據訪談發現,絕大多數搓澡工非但不存在無地可種問題,反而出現大量有地不種的現象。“不是農民無地可種,歸根到底,是種地越來越不掙錢了”,一個事實終於被社會承認。與此同時,作者認為,將廉價勞動力的需求作為遷移的拉力,更適合發達地區的農民工,或者是從事工業生產的農民工。而對於在經濟欠發達的城市從事服務行業的安徽搓澡工而言,他們並不是作為廉價的勞動力的需求而出現的。在某種意義上,他們之所以能在城市立足,是雙重的勞動力市場需求的結果。
該書認為,城市適應就是農民工適應城市社會環境,並具備從這一環境中獲取資源(經濟資源、社會資源)的能力,從而使得自身在城市社會環境中得以生存和發展。城市適應的多維性就體現在三個方面:經濟層面的適應、社會交往層面的適應以及心理層面的自我認同。在這三個層面的適應中,經濟適應是基礎,社會交往適應是條件,心理適應是結果。在短時間內,進城農民工很容易完成經濟層面上的適應,因為他們就是以掙錢為目的來到城市的,實現經濟適應是他們城市適應的最低要求。然而社會層面、心理層面上的適應,卻不是短時間內可以完成的,需要一個長期複雜的過程。
出版信息
書名 | 出版時間 | 出版社 | ISBN |
---|---|---|---|
《都市裡的搓澡工:農民工遷移與城市適應研究》 | 2012年3月 |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 978-7-5161-0560-3 |
作者簡介
趙莉,女,1979年8月生,遼寧省營口市人。2009年7月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系,獲法學博士學位。現為中國青年政治學院社工學院講師。主要研究領域為貧困與社會救助政策、流浪兒童保護、農民工群體研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