郴州36灣位於郴州市臨武縣萬水鄉,是曾以濫采亂挖聞名全國的三十六灣有色金屬礦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郴州36灣
- 地址:郴州市臨武縣萬水鄉
信息介紹,整治,
信息介紹
河水在山中彎了幾十道彎,地方便取名三十六灣。2016年10月26日,湖南郴州三十六灣,礦山重披綠裝,一棵棵馬尾松生機勃勃。
昔日喧鬧的礦區一片寂靜,蜂窩似的礦洞被封死,依山而建的梯級選礦工廠全部被拆。當年10萬人聚集的“小香港”如今已是明月照溝渠。重金屬土壤被固化,綠草茵茵。水從水泥溝渠里流向2個方向,一是湘江,一是珠江。
讓山林歸山林的寧靜,讓水流歸水流的歡唱。
一切讓人很難相信,曾以濫采亂挖聞名全國的三十六灣有色金屬礦區,變得如此寧靜、如此徹底。
時間回溯到四百年前。明萬曆年間,三十六灣因蘊藏豐富的錫、鉛、鋅等數十種礦產開始為外界所知,一撥又一撥的尋寶人,懷揣著發財夢想,攜家帶眷向這裡湧來。
歲月輪轉,當時針指向20世紀90年代,三十六灣採礦進入鼎盛時期,山體峭壁布滿蜂窩似的礦洞,梯級選礦工廠傍山而建,礦工居住歇息的工棚鱗次櫛比,數十條索道將一座座山頭串起,斗車裝載著礦石往返穿梭。最多時,這裡曾聚集了來自河南、貴州、江西等9省的10萬淘礦大軍,白天人聲鼎沸,機器轟鳴,晚上人來車往,燈火通明,髮廊夜市燈紅酒綠,“小香港”的稱謂就此傳開。
工業文明的巨大財富,伴著晝夜嘶叫的馬達聲,源源不斷流入人們的腰包,成就了一批又一批富豪。當地人說,三十六灣區曾出了6個億萬富翁,幾十個千萬富翁。
整治
與巨額財富相伴而生的,是鮮為人知的災難。礦主換了一茬又一茬,在三十六灣留下黑漆漆的礦洞和滿目瘡痍的山體,富含重金屬的尾砂礦石像一枚枚“定時炸彈”,威脅著湘江流域的水環境。遍地堆放的廢石、廢砂、廢渣在雨水的沖刷下,鋅、鉛、錫、砷等重金屬含量嚴重超標的濁流,經三十六灣兩江口奔瀉至湘江二級支流甘溪河。
山體支離破碎,污染觸目驚心,治理須出重拳。2006年起,國土資源部、監察部和環保部對郴州三十六灣掛牌督辦。湖南省委、省政府多次向省環保廳和郴州市下達“死命令”,省環保廳將三十六灣列入湘江重金屬污染治理的“主戰場”之一。
重壓之下,三十六灣整治已無退路。一場“休克式”整治風暴席捲而來:礦區上千家採選企業一律關停。燒毀廠棚2870間,炸毀非法電桿1146根,拆除炸毀設備3500台件,刑事立案29起,拘留87人,以壯士斷腕之勇、排山倒海之勢,徹底摧毀了三十六灣非法反彈的礦點等,7萬餘名礦工返鄉,昔日的“小香港”歸於沉寂。
整治的過程至今仍覺驚心動魄,一些礦老闆曾揚言“誰敢來砸礦就要整死誰”,個別礦主還在夜裡打電話“警告”當地主政者“你斷我的財路,我就要壞你官運”。為保證集中整治效果不反彈,當地採取“大兵壓境”的戰法,最多時每天上山的幹部多達400人。與此同時,郴州市委、市政府也專門從市直部門抽調60多人支援臨武,並調用武警官兵、公安幹警120多人,全副“武裝”駐守三十六灣。
幾番較量,非法採礦選礦者敗下陣來,三十六灣整治取得初步成果。
2013年,三十六灣礦區治理進入新的機遇,當年,湘江流域保護與治理被納入省政府“一號重點工程”。2014年,三十六灣礦區及湘江支流陶家河流域污染治理被列入湘江流域五大重點整治區域之一,編制了三十六灣重金屬污染綜合防治實施方案,啟動三十六灣地區綜合治理項目30個。
2015年,第一個三年行動計畫結束,三十六灣礦區交出的成績單是:礦區流域河流水質從全線超標到短期季節性超標,部分尾礦庫安全隱患突出問題基本得到解決,部分重金屬污染區域農村安全飲水問題和水利設施問題得到解決。
如今,驅車行駛在三十六灣區,放眼望去,疊翠流金,唯有不時出現的遺棄建築,訴說著往日的繁華,也昭示著一段波瀾壯闊的治污歷程。
“壯士斷腕”,它不是口號,它是實實在在的決心和行動。讓一江清水更好地造福湖南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