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郭蘊生
- 別名:郭毓璋
- 出生日期:1868年
- 逝世日期:1930年
- 字:蘊生、紫岩
人物生平,人物評價,
人物生平
清光緒六年(1880)應童子試中秀才,鄉里視為“神童”。十年(1884)開始在鄉教書並被補為廩生。十七年(1891)後在西安關中書院、涇陽味經書院就讀。光緒二十年(1894)在西安考中舉人,中亞元。翌年主講少華書院,後至西安,在帝君廟設館教書。二十五年(1899),經同鄉推薦到署理陝西巡撫端方家教書。次年關中大旱,西安組成籌賑局,郭被邀為委員,主張開倉,在四關設粥場,挽救了不少饑民。在此期間,著《大王避狄論》,對慈禧不抵抗外侮深表不滿。
二十九年(1903)年赴開封會試中考取進士,在赴試途中,寫了《赴京日記》,對所見民情維艱、社會凋敝頗多感慨。會試中,清政府追捕具有革命思想的于右任,於聞訊逃走。其書童吳德被捉,出獄後生活無著,郭蘊生將吳收留照撫。會試後,郭蘊生被分發到浙江,路經湖北時,被湖廣總督端方挽留,任湖北學務局總會計。因堅持財經規定,得罪了頂頭上司,被誣告為“業務生疏,不能勝任”。繼任總督的張之洞,查知真相,改派郭蘊生為漢陽兵工廠收支委員,兼管庫司。該廠財務及倉庫管理混亂,他清理賬目,檢查倉庫,廢除外商回扣積弊。歷時三個月,使賬項、庫存一清如水,兵工廠負責人黎元洪大為嘆服。以後,上峰擬派他去寶塔州收厘金。這是可以謀利的肥缺,但郭蘊生慨然拒絕說:“讀書是為治國安邦,不是為賺錢。”
三十二年(1906),張之洞接見郭蘊生,稱讚他“不染習俗,操守可信”。未幾,出任湖北鄂城知縣。該縣梁子湖時漲時落,土地多有變遷。豪紳藉機任意圈地,且不納糧;貧苦農民失掉土地,仍要納糧。郭蘊生對湖邊土地進行丈量,決定有地的納糧,無地的免徵,並對無地農民進行安置。他還用地方稅款,大力興學,調離時,鄂城百姓一再挽留,夾道歡送。三十四年,任湖北孝感知縣,次年又任蘄州(治所今湖北蘄春)知州,皆能興利除弊,秉公辦事。辛亥革命爆發後,他返回陝西。
三十二年(1906)被張之洞召見,讚譽他“不染習俗,操守可信”。未幾,出任鄂城知縣。該縣良子湖湖水漲落不定,豪紳種地不納糧,農民失掉土地卻要納糧。因此,湖濱多盜,前任頗感棘手。郭對土地進行丈量,有地納糧,無地免徵,受到當地農民稱讚。他在任期間,了結歷年積案,用稅款大力興學,社會安謐,調離時,民眾贈萬人傘,夾道歡送。嗣任孝感知縣。下車伊始,一家頗有名望的叔侄為爭財產鬧到縣衙,郭給他倆講伯夷叔齊讓國的故事,耐心予以開導,後叔侄抱頭痛哭,願了結訟案,紳民聞之,莫不折服。他對全縣學府財款進行清理,提倡廉潔奉公,不徇私情,受到民眾擁護。
宣統元年(1909)調任蘄州(今蘄春)知州,整頓差役,廢除陋規,發動有識之士為民興利除弊,政績頗著。
1914年,被商界公推為陝西商務總會會長,每月只領車馬費,仍盡力為商民謀利。
1916年,陝西財政廳擬給食鹽加價。他認為鹽是民眾生活必需品,不能任意加價,便據理力爭,著其收回成命。
1916年7月,李根源來陝任省長,請郭出任財政廳廳長。他堅持初衷,未予接受。
1919年,以商界代表出任國會議員。在北京國會會議期間,與他人共同提議免去西北五省錢糧附加。提案通過後,陝西將附加田賦劃歸各縣,作為公益事業或教育經費,為地方做了件有益之事。在京期間,還協助同鄉楊松軒為華縣私立鹹林中學籌集資金,並為捐冊寫了《序言》。
1920年回陝後,仍任商會會長。
1921年,馮玉祥在任陝西督軍期間,曾請他講《左傳》、《易經》,並在調離時,將部分善後餘款交給商會,作為公益事業之用。郭蘊生辦起了通惠商業實踐國小,教授算術、會計等課。
1923年任陝西省通志館編纂,分纂通志田賦、差徭、厘稅、經籍諸門,殫精搜討,至為詳盡。
1926年,劉鎮華的鎮嵩軍圍困西安,郭再度出任省商會會長。在守城進入第五個月時,食糧漸缺,軍食大成問題。他建議由商會出面向城內大糧店、殷實商號、存糧富戶暫借軍糧,用期票形式作為借據,商會擔保,解圍後由長安縣歸還。此舉得到糧台和長安縣支持,籌集了大宗糧食,對守城做出了貢獻。
1927年,于右任任國民軍聯軍駐陝總司令,邀請郭出任省財政廳廳長,他仍不願出山。旋任財務委員會委員,乃竭力盡職盡責。
1930年3月14日逝世於西安。
人物評價
張之洞讚譽他“不染習俗,操守可信”。郭蘊生不喜奢華,生活儉樸,布衣粗食,唯好讀書,手不釋卷,著述頗多,有“關中名儒”之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