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爾羅斯敖包文化

在郭爾羅斯草原上,人們常會看到用大小石塊累積起來的巨大的石堆,上插有柳枝人們叫它神樹,神樹上插有五顏六色的神幡。巨大的石堆矗立在草原上,鮮艷的神幡如手臂般召喚著遠方的客人,這就是敖包。敖包是蒙古語,譯成漢文是:由人工堆成的“石頭堆”、“土堆”或“木塊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郭爾羅斯敖包文化
  • 作用:打開通往外界大門,傳承優良傳統、弘揚民族精神
介紹,

介紹

在前郭爾羅斯草原,敖包已成為一道獨特的歷史文化風景,是郭爾羅斯文化的一個重要標誌,其內在的文化已浸透到了人們意識形態之中。敖包文化在郭爾羅斯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不僅起到了打開通往外界大門的作用,還起到傳承優良傳統、弘揚民族精神的作用,為前郭縣的發展奠定了精神基礎。
一、敖包文化打開了古郭爾羅斯部落通往外界的大門敖包,最初是道路和邊界的標誌,起著指路、辨別方向和行政區劃的作用。在《大清會事例》、《理藩院.疆理》中記載:“遊牧交界之處,無山河又為識別者,以石志,名曰:“鄂博”(即:敖包)。此後,敖包在蒙古族中又演變為神物,即使在尋常的旅途中,路經敖包都要下馬膜拜。遠古時的郭爾羅斯草原人煙稀少,幾十里甚至幾百里都見不到一戶人家,沒有道路,只有馬蹄印記錄著有人經過。牧人們為確立方向、確定地界、標出所去過的地方,只好用堆放石頭的方法來辯別方向、標出地界、記錄通往外界出路線,這是郭爾羅斯人聰明才智的象徵。遊牧民族在沒有路的草原遠行時一般都是一個人騎馬出行,為祈求平安順利,所以要在行走的途中經常下馬拾起石塊放到別人經過時標記的石頭上,或者臨時堆砌一個很小的石頭包,隨時祭拜禱告。由於所有的人都這樣做,並形成了習慣,久而久之一個個小敖包就變成了一個個很大的敖包。敖包創造了古郭爾羅斯部落通往外界的通道,古郭爾羅斯部落正是順著一代又一代人用石頭壘起來的“路線”,從封閉狀態走出來,見到了外面的世界,郭爾羅斯才有了歷史上“九次蒙地放墾”,從單一畜牧業生產到半牧半農、再到以農業為主;這一步步不但創造了輝煌歷史,還創造了包容的、開放的、與時俱進的郭爾羅斯文化。大批的漢族人正是順著這條敖包標出的路線,進入蒙地開荒種地,創造了遊牧文化、漁獵文化、農耕文化相互碰撞、相互滲透、相互交融,構成的郭爾羅斯文化;郭爾羅斯文化又為郭爾羅斯創造了“郭爾羅斯精神”,使郭爾羅斯從古到今創造了很多耀眼的輝煌。
郭爾羅斯敖包文化
敖包
二、傳承優良傳統、弘揚民族精神 敖包的另一個作用就是紀念先人。在古代,蒙古族各部落打仗的時候,都要極力搶占山頭。勝利的一方,就把他們戰死的將士的遺體埋葬在山頭上,用石塊將墳墓覆蓋,以作紀念。在長期的征戰中,今天我這一方勝利了,把烈士的遺體埋葬在山頭。明天你那一方勝利了,搶占了這座山頭,也把烈士的遺體埋葬在這裡。這樣,一來二去,石堆下雙方犧牲將士的遺體就都埋葬在一起了。征戰雙方的任何一方,只要重新搶占了這一片草原,就要帶著各種戰利品前來山頭上祭奠英靈。久而久之,石塊越壘越高,人們便把它稱之為“敖包”。
由此,敖包文化培養了蒙古人崇尚英雄的心理,所以人們又把成吉思汗開疆擴土時用過的蘇魯錠插在敖包上,以表示本民族的輝煌;把哈達系在蘇魯錠上,以表達子孫對祖先的敬仰 ;使歷代郭爾羅斯人民養成的優良傳統得以傳承,敢為人先的民族精神得以弘揚,為本民族長期發展,提供了精神保障。
三、創造愛護自然、保護自然天地合一的理念 “逐水草而居”是蒙古人與生俱來的生活信條,水草肥美是蒙古人生生不息的生存依據;沒有與大自然的和諧共存就沒有蒙古民族。郭爾羅斯敖包文化創造了天人合一、人與人和諧、人與社會和諧、人與大自然和諧相處、共存共亡的的理念,與我們今天建設社會主義和諧文化的理念是相通的,和諧文化是我國人民團結進步的重要精神支撐。
據《蒙古秘史》記載:成吉思汗在早期被蔑爾乞特人追趕時,藏在不罕山里。蔑爾乞特人繞山三圈沒有抓住成吉思汗。當蔑爾乞特人遠去,成吉思汗下山後說:不罕山掩護了我,保住了我的性命,我將每天祭祀,每日祝禱,讓我的子孫都知道這件事。說完,即“掛其帶於頸,懸其冠於腕,以手椎膺,對日九拜,酒奠而禱。” 起於成吉思汗祭名山大川的蒙族習俗,進一步促進了蒙古民族愛護自然、保護自然,天地合一,人與自然和諧共存亡的理念的形成。從而衍化了蒙古人把一切萬物都看作神靈來崇拜的習俗。這種習俗同時也創造了遊牧民族世世代代得以延續下去的精神基礎和物質基礎,使草原各種自然資源得以保護,為子孫後代留下了一份珍貴的遺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