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志均

郭志均

郭志均,1954年出生。韓國導演。就讀於明治大學經營學科期間發現了對電影的熱愛,退學後轉入首爾藝專的電影學科。曾三次獲得大鐘獎

2010年5月25日自殺身亡,享年56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郭志均
  • 外文名:Gwak Ji-gyun、Gwak Jeong-gyun
  • 國籍:韓國
  • 出生日期:1954年
  • 逝世日期:2010年5月25日
  • 職業:導演
  • 畢業院校:明治大學、首爾藝專
生平經歷,執導作品,去世,導演作品,獲獎記錄,

生平經歷

郭志均就讀於明治大學經營學科期間發現了對電影的熱愛,退學後轉入首爾藝專的電影學科。
1986年,32歲的他執導處女作《冬日浪人》一舉奪得韓國電影最高榮譽之一的大鐘獎最佳新人導演獎。
1991年,郭志均又憑藉鄭寶石裴宗玉等主演的《青春肖像》摘得大鐘最佳電影獎,這部純愛影片也成為他的代表作。90年代,他又相繼執導了《玫瑰的日子》、《深深的悲傷》以及《青春》三部愛情影片。
2005年,闊別影壇6年的郭志均執導《因為愛》一片回歸,但上映後反響不佳,票房的慘敗令郭志均在競爭激烈的韓國影壇失去了在執導筒的機會,再也沒有在影壇露面,並患上了嚴重的憂鬱症。
2010年5月25日,郭志均被發現在首爾寓所內自殺身亡,死因為煤氣中毒,享年56歲。這已是自2005年2月以來,自殺的第11位韓國演藝界人士;也是自2008年10月崔真實上吊以來,最近20個月裡自殺的第9位韓國藝人

執導作品

冬日浪人》(Winter Wanderer)1986年
青春肖像》(Portrait Of The Days Of Youth)1991年
《玫瑰的日子》 《深深的悲傷》
郭志均郭志均
《青春》
因為愛》2005年
《因為愛你所以沒關係》(Fly High)2006年

去世

朝鮮日報報導,導演郭志均於2010年5月25日下午2時18分許在位於大田月坪洞的家中被發現死亡。警察接到公寓保全班長“長時間沒有動靜”的報警後出動,發現郭志均已經死亡。警方說:“屋裡有火盆和煤灰,看來可能是以吸煤氣的方式自殺而亡。從屍體的腐爛程度來看,死亡時間不會太短。”
一直沒有結婚的郭志均留下一篇題為《睡前要走的遠路》的文章和作為遺像使用的照片。遺書上有“因為沒有活兒感到很痛苦”的內容。郭志均的哥哥說:“弟弟從1年前開始出現抑鬱症狀,半個月前最後一次通電話相互問好。”
據悉,郭志均的出殯儀式將於27日上午9點舉行,郭志均導演的墓地將設在他母親的墓地旁邊。目前,郭志均的靈堂設在大田聖心葬禮場。
自殺原因
多年工作空檔受打擊
最先發現郭志均自殺的是他的哥哥,因為連著好幾天聯繫不到弟弟,郭志均導演的哥哥於25日來到弟弟的家中,結果發現了弟弟的遺體。郭志均導演在屋內點燃煤爐自殺,自殺前他在自己的筆記本上留下了遺書,稱多年沒有工作讓他很痛苦。
郭志均導演在上世紀90年代接連拍攝了《青春的肖像畫》等經典影片,光是大鐘獎就獲得了三次。但是2006年郭志均執導的《因為愛》票房慘敗,讓他受到了很大打擊,由此開始郭志均導演就在家閉門不出,幾乎斷絕了與外界的一切聯繫。
郭志均導演過去就患有抑鬱症,相信是長達數年的獨居生活加重了抑鬱症,最終讓他走上了不歸路。

導演作品

“青春,只要聽一聲青春,使人豪情滿懷”。這是高中教課書上的閔泰璦(1894—1935)所著隨筆《青春頌歌》中的第一句。融明亮、希望、進取為一體的青春,也伴隨著極大痛苦。這是在從兒童成長為大人的過程中不可避免的彷徨。致力於韓國型傳奇電影的郭志均(46歲)導演拍攝的《青春》(14日首映),瞄準著兩隻兔子。就是要剖析青春的彷徨和希望。這是郭導演繼《萬分悲傷》三年後拿出新作之際說出的話。才在韓國公映的電影《青春》僅過了不到一個星期的時間就風靡韓國,不僅觀眾如雲,就連影片中男女主人公所使用的物品也成了廣大影迷所追逐的對象。
影片以幾個青年男女學生和老師之間的感情糾葛為主線,把當今一些富裕的韓國青年尋找愛情的現實擺在了觀眾面前,著力想探討一下當今青年究竟想要一種什麼樣的愛情,成為韓國青年男女最為喜歡的影片。因為片中有近10分鐘的情戲,所以,在遞交電影審查委員會審查時,主創人員都捏了一把汗,怕通不過。結果卻相當不錯,被定為18歲以下禁止觀看的影片。
該片的導演是郭志均,雖已年過四十,卻對青春類電影情有獨衷。1986年他曾執導了電影《秋日山村》,講述的也是青年男女的愛情故事,被稱為那個時代的青春劇。1990年他又演經繹了一部青春劇《年輕人的肖像》,把青春劇又推進了一步。此次再次演繹《青春》,旨在把青年男女的現實故事逞現在觀眾面前,讓大家都來思考同一個問題:青年的愛情定位。青春的最大痛苦是什麼呢?是社會和人類,還是考上大學?郭導演在性行為中尋找其頭緒。撇開一切有份量的主題,偏偏通過沉溺於性行為的年輕人,描繪了青春的痛苦和成熟。
這部作品不便同曾使386年代人泣不成聲的郭導演的第一部作品《冬天的遊子》相提並論。既沒有慰安村也沒有純粹愛情的梗概。直率地說,只表露出靈魂和交感受損的肉體。郭導演在《此後的漫長時間》、《年輕時的肖像》等許多作品中描寫的是現實主義形象,而突然有一天似乎跨越了現代主義。

獲獎記錄

1986年:大鐘獎最佳新人導演獎
1991年:大鐘獎最佳電影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