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洪武年間(約1380年),胡氏、王氏族人遷此定居。明嘉靖丙午年(1546年),郭氏先祖從山西洪洞縣遷此定居。因村東有一天然古泉,噴吐如連珠,故村名為瑞珠泉。後郭氏家族人丁興旺,瑞珠泉改為郭家泉。
郭家泉村位於新泰市區西南11.1公里處。東鄰為新汶礦業集團良莊煤礦,西與陳家莊、小協村相鄰,北與翟鎮劉官莊隔河相望,南為丘陵。隸屬新泰市小協鄉管轄。界內總面積281.5公頃,其中耕地面積132.1公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郭家泉村
- 別名:瑞珠泉村
- 行政區類別:行政村
- 所屬地區:新泰市小協鄉
- 地理位置:新泰市區西南11.1公里處。
- 面積:281.5公頃
- 人口:2815人(2000)
- 方言:漢語
社會進步,文教科技,人民生活,村莊建設,概況,大事記,經濟發展,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建築業,第三產業,人物簡介,徐 彬,翟富芹,郭玉苓,葛慎榮,郭洪哲,翟洪昌,組織建設,中共地方組織建設,基層行政組織建設,
社會進步
文教科技
建國前,教育事業落後,村內私塾時辦時停,招生規模不足20人。1935年曾辦國小, 1938年日軍侵占時即停辦。建國後,教育事業逐步發展。1964年和1970年,先後新建和擴建教室18間。1976年投資39萬元建新校,達到校舍、課桌凳、操場、 院牆、大門、廁所六配套。
1986年至1987年8月,校舍部分進行翻修。1986年開始, 先後投資10餘萬元,購進各種教學儀器,建起圖書室、閱覽室、實驗室等。2000年投資4000元, 購置圖書1200冊,投資近萬元新建廁所、車棚,翻修加固圍牆。村里開展尊師重教活動,教師的工作積極性和教學質量極大提高,學生入學率、鞏固率均達到100%。先後有122人升入大中專院校,其中大專59人。
村內自抗日戰爭勝利後,開始花棍、腰鼓、高蹺、民間樂隊等表演活動。建國後,這些傳統節目得以流傳。1976年村里建“青年之家”,設圖書閱覽室、文體活動室等。1987年在“青年之家” 的基礎上建文化大院,投資2萬元購置器材設備,組建各種藝術隊,繁榮全村人民的文化生活。
1988年,村文化大院被新泰市驗收合格,199 2年3月, 被評為市級文化大院。2000年又投資4.5萬元,購置圖書5000冊,更新了電教設備,新建了體育場,使文化大院管理日趨規範。
90年代以來,開展成人科技教育活動。自1992年開始,先後舉辦拖拉機駕駛、縫紉、 養殖、農作物栽培等各類長、短期培訓班13期,培訓700餘人次。有25人到農函大、成人中專、農廣校學習,現已有22人畢業並獲中專學歷證書。
人民生活
建國前, 村內逃荒在外的85戶,常年討飯的25戶,110人,年人均糧食50餘公斤。 建國後,農村經濟不斷發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漸提高。1957年人均糧食263公斤, 人均純收入56元。1978年人均純收入達117元。1982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後, 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2000年人均純收入3190元,人均年末存款餘額3950元。 多數村民住上新房,有309戶村民自建樓房。全村擁有各種機動車輛456輛,程控電話365部,彩色電視機700台。
村莊建設
建國前,村內街道不整,村民住房以石牆草頂為主,矮小狹窄,人均居住面積7平方米。 建國後,村莊建設逐步發展。70年代後,住房全部為石基、磚牆、混凝土底、上圈樑、瓦頂。2000年人均住房面積40平方米。1991年,村投資30萬元,建起建築面積638平方米的二層辦公樓。 1996年建二層辦公營業樓。2000年在蒙館路兩側由個人投資,建二至三層營業樓18座。
80年代後期,村內開始統一規劃房屋和街道,新修街道整齊平坦,主街鋪水泥路面。 1995年至1996年,對蒙汶路村內920米路段進行加寬重修。至2000年,全村有主要街道17條,最寬8米,路面平坦,自然排水。
1958年,村內開始通電。1967年,村建蓄水池,村民挑水飲用。至1991年,村出資增設管道,使家家用上自來水。
概況
小協鄉郭家泉村村北有柴汶河自東向西流,沿河沖積平原,地勢平坦,水源豐富。村南丘陵整成梯田,發展農業具有優良條件。盛產小麥、玉米、地瓜。
境內交通便利,蒙(陰)汶(上)公路橫穿村內,蒙(陰)館(陶)公路自村南穿過。磁(窯)萊(蕪)鐵路橫貫村南。村內有新汶礦業集團良莊煤礦礦中國小、集團公司第一中學和師範學校。
2000年, 共有821戶,總人口2815人,人口自然增長率為7.44‰。現有郭、翟、徐、葛、李、臧、王、程等23個姓氏,其中以郭姓最多,均為漢族。
2000年,農村經濟總收入2142萬元,全村純收入1100萬元,人均純收入3190元。
郭家泉村自1990年至2000年連續獲得新泰市委、市政府授予的“先進單位”榮譽稱號。
大事記
1930年,郭寅志開辦了村內第一家私塾館,時稱南學,招收學童20名。
1935年,設第一所國小校,複式教學,招收學生40名。
1938年1月, 日軍一部路經郭家泉村,逗留期間,燒殺搶掠,燒毀北門裡房屋95間,殺死2人。
1941年,徐?彬在縣大隊加入中國共產黨。
1945年11月,成立行政組織,郭安邦任村長。同年,成立村農救會、青救會、婦救會等民眾團體。
1946年3月,建立黨支部,郭洪亮任支部書記。
1954年,村內開始組織互助組,最初的互助組有徐志言組和郭寅田組。
1956年,成立初級農業社。
1957年, 建抽水站1處,以蒸汽機為動力抽水,同時開設油坊、彈花坊、豆腐坊等集體副業。
1958年,村內開始通電。
1967年,建水池兩座,村民挑水飲用,是使用自來水的開始。
1971年,建青磚廠1處,投資20萬元,建窯4座,為該村第一個工業項目。
1976年,投資39萬元,建村國小,占地9040平方米。
1977年, 參加縣裡組織的團山嶺農田水利建設大會戰,全村投工7.4萬個,村內土地40.7公頃整成水平梯田。
1978年,投資26萬元,在汶河北建紅磚廠,年產值45萬元。
1982年,成立建築隊,後改稱建築公司。
1984年,建幼稚園,有教室12間。
1987年,建文化大院,1992年3月被評為泰安市級文化大院。
1988年,建化工廠,年產值69萬元。
是年11月,黨支部改組為黨總支,總支書記為郭玉苓。
1990年投資34萬元,建二層辦公樓,建築面積528平方米。
1995年至1996年, 村投資96萬元,對蒙汶路村內段進行改造,拆遷民房317間,投工28萬個。
1997年,投資45萬元,建種兔場。
2000年,進行商業街開發,共建營業樓18座。
2001年,村內開展電路整網,共投資30萬元,整網後,電價降低25%,減輕了村民負擔。
是年,建菜市場1處,投資20萬元。
是年,在產業結構調整中,建塑膠大棚20座,種植蔬菜和栽培食用菌,增加了農民收入。
經濟發展
第一產業
1949年,糧食畝產50公斤,總產2.36萬公斤。1950年,進行了徹底的土地改革。 1954年成立徐志言互助組和郭寅田互助組,共17戶79人參加。1956年,村里先後成立了3個初級農業社。1957年,與小協、陳家莊兩村共同成立一個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是年,在村西南建抽水機站,以蒸汽機為動力進行農田灌溉,糧食畝產達113公斤。
1963年以來, 村里為治理柴汶河,共投資數十萬元,動用土石方2萬立方米,先後整修柴汶河南北兩岸河壩2680米。1973年,建大型揚水站,動用土石方6萬立方米,引柴汶河水澆灌南坡耕地。1977年,組織村民參加全縣團山嶺農田建設大會戰,共投工7.4萬個, 村內坡地整成水平梯田40.7公頃,農作物由一年一作變為一年二作。此外,對耕作方式進行改革,平原地由條播改為畦播,選用優良品種。1978年,糧食畝產量達312公斤,總產量達633噸。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全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調動了村民農業生產積極性。1985年糧食單產達461公斤,比1978年增加149公斤。
1990年村民注重科學種田,糧食產量逐年提高。同時村里實行優惠政策,鼓勵村民大力發展林果業、畜牧業,使農業總收入逐年提高,2000年達到587萬元。
第二產業
1971年,村投資20萬元,建起第一家較有規模的青磚瓦廠。1974年建矸石磚廠。是年兩廠年產值24萬元。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黨支部抓住機遇,一方面對原有企業進行改制,加強管理,一方面投資建新廠。1980年投資30萬元,建起紅磚廠,年產粘土磚550萬塊,產值60萬元。1989年投資30萬元建化工廠,年產值70萬元。同時村里鼓勵村民投資建廠,大搞個體私營企業。2000年,全村工業從業人員495人,實現工業總產值578萬元,年末固定資產原值264.8萬元,創利稅104萬元。
建築業
: 1982年,成立村建築隊,有職工260人,為小協鎮建築公司的一個施工隊。1995年為市以下建築公司。2000年,建築從業人員280人,實現總產值282萬元,年末固定資產原值90萬元,創利稅68萬元。
第三產業
建國前,村內有副食品加工、榨油、屠宰、染坊、豆腐坊等私營作坊,收入微薄。1957年,村里辦起集體油坊、彈花坊、豆腐坊等,年收入不足萬元。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村黨支部加快富民強村的步伐,利用臨近國有大型企業的有利位置,大力發展第三產業。把蒙汶公路兩側作為發展第三產業的重點地帶,至2000年,共在路旁建起高標準營業樓18座,出租經商,經營項目有飯店、賓館、日用百貨批發、醫療診所等。由於個體私營經濟受到政策保護,村民從事個體經營的積極性不斷提高。2000年, 個體經營戶120餘戶,年總收入1500萬元。是年底,全村第三產業從業人員520人,實現總產值682萬元,年末固定資產原值107.8萬元,創利稅122.7萬元。
人物簡介
徐 彬
(1922~1947) 1940年參加人民武裝新泰縣大隊,任大隊文書。194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42年初升任連指導員。1943年參加新泰縣委政工部活動,組織民兵割電線、扒鐵路,騷擾日軍。是年,他策反了新泰城西關警察哨所,教育三個偽軍反正,單槍匹馬繳獲了柴荊閣上偽軍一個班的武器。1944年在一次執行除奸任務時不幸被俘,受盡折磨,堅貞不屈。1945年春,在黨組織營救下逃出虎穴,至沂蒙山根據地歸隊,後任宣傳股長。1947年,在沂源縣南麻戰鬥中,壯烈犧牲。
翟富芹
(1913~1976) 1948年12月至1955年12月任村民兵隊長。任職期間努力維護村內治安秩序,積極參加反奸訴苦、鎮壓反革命運動,大力宣傳、動員民眾加入互助組、合作社等。由於工作成績顯著,1953年被山東省人民政府授予“勞動模範”稱號。
郭玉苓
女,1942年生,1958年參加工作,曾任教師、會計、婦代會主任、村黨支部副書記、村委會主任,現任村黨總支委員會書記。她在擔任村兩委主要負責人後,注重發展集體經濟,充分利用地處礦區的優勢,大力發展建材業,先後擴建兩個磚廠,陸續建了大理石切割廠、 油漆廠、化工廠、燒鹼廠、黃磷廠等9處村辦企業。擴建建築公司,使集體經濟收入大幅度提高。她注重為老百姓辦實事,帶領民眾整修蒙汶路,改造村內街道,進行自來水建設,安裝程控電話交換機,還進行校舍改建,新建幼稚園、衛生室。1994年被授予省“三八紅旗手”稱號,曾多次獲市級“優秀共產黨員”等榮譽稱號,被選為新泰市第十、十一、十二、十三屆人大代表,出席過省、地、市婦女代表大會。
葛慎榮
女, 1946年2月生,國中文化,196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65年至1968年任村第一任團支部書記。1973年9月調入村國小任代課教師。1990年任村幼稚園園長,注重提高幼教質量和辦園水平, 在學前教育中成績突出。1995年5月,被山東省教育委員會、省衛生廳、省婦女聯合會、省總工會授予“學前教育先進個人”榮譽稱號。
郭洪哲
1956年生,197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高中文化。1975年至1976年任生產隊民兵排長、 生產隊長。1977年3月至1984年任村黨支部委員兼民兵連長。期間,曾被山東省軍區泰安軍分區司令部評為“四會教練員”。1988年任村黨總支副書記兼村委會主任至今。
翟洪昌
1964年2月生, 高中文化。198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81年至1985年在部隊服役,退伍後在協莊礦工作。1990年回村工作,歷任村團支部書記、治保主任、綜治辦主任、計生辦主任等。1993年,在山東“經濟騰飛,青春立功”活動中,榮立三等功。1992年10月任村黨總支副書記、組織委員,1994年分管村建築公司工作,任公司分支部書記、公司經理。
組織建設
中共地方組織建設
1941年,徐?彬在縣大隊加入中國共產黨,為村內最早的共產黨員。1946年3月,成立第一個村黨支部,郭洪亮任書記,有黨員9人。黨支部領導民眾保衛勝利果實,動員參軍參戰,恢復發展生產。1951年,小協鄉成立黨支部,村建黨小組, 郭玉莊任組長,有黨員4人。1956年,郭家泉村與小協村、陳家莊共建一個黨支部, 郭玉臣任副書記,分管郭家泉村。1966年6月,設立建國後第一個黨支部,郭洪寶任書記。1988年11月,組建黨總支,黨總支書記由郭玉苓擔任。黨總支注重加強自身建設,形成強大的凝聚力和戰鬥力,1998年被新泰市委授予“農村先進黨總支”稱號。2000年黨總支委員會下屬5個支部、5個黨小組,共有黨員80名。
基層行政組織建設
1945年11月,村行政組織成立,郭安邦任村長。同年成立農救會、青救會、婦救會等民眾團體。解放戰爭時期,村政權帶領民眾發展生產、參軍參戰。 1957年1月,村與小協村、陳家莊共同成立高級社,郭信志任副社長,負責郭家泉村工作。 1965年12月,成立孫村人民公社郭家泉大隊,郭安倫任大隊長,下設8個生產隊。1968年成立大隊革命委員會,葛慎行任主任。1981年小協公社郭家泉大隊管理委員會成立, 郭安波任大隊長。1984年8月,建立郭家泉村民委員會,郭玉苓、郭洪哲先後任主任。2000年郭家泉村民委員會由5人組成,主任郭洪哲,副主任郭玉苓。1990年以來,該村先後4次被評為市級先進單位和文明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