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思國

郝思國,1983畢業於安徽醫科大學,1993畢業於蘇州醫學院獲內科血液學碩士學位,2003畢業於上海第二醫科大學,上海血液學研究所,獲內科血液學博士學位。83年畢業後在安徽醫科大學附屬醫院普內科,血液科工作近10年。2000年晉升副主任醫師,副教授。2000年赴新加坡總醫院,血液中心(Singapore General Hospital),作為高級訪問學者,進行了為期半年的造血幹細胞移植的訪問研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郝思國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職業:醫生
  • 畢業院校:上海第二醫科大學
  • 臨床職稱:副主任醫師
  • 性別:男
  • 學位:博士
  • 職稱:副教授
個人簡介,履歷,研究成果,主要學術成就,

個人簡介

男,現為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新華醫院血液科主任,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美國癌症研究協會(AACR)常務會員。

履歷

1983畢業於安徽醫科大學,1993畢業於蘇州醫學院獲內科血液學碩士學位,2003畢業於上海第二醫科大學,上海血液學研究所,獲內科血液學博士學位。83年畢業後在安徽醫科大學附屬醫院普內科,血液科工作近10年。
2000年晉升副主任醫師,副教授。
2000年赴新加坡總醫院,血液中心(Singapore General Hospital),作為高級訪問學者,進行了為期半年的造血幹細胞移植的訪問研修。
2004-2007年在加拿大薩斯卡切溫大學腫瘤中心(Saskatoon Cancer Center, College of Medicine, University of Saskatchewan, Canada) 從事腫瘤免疫治療的博士後研究。2007作為人才引進至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第一人民醫院血液科。

研究成果

從事血液學醫教研工作20年。在各種原因貧血、血小板減少以及包括白血病、淋巴瘤及骨髓瘤等惡性血液腫瘤的診治方面積累了較為豐富的經驗。與他人合作承擔並完成了省部級以及包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在內多項科研課題。獲得省級科技進步三等獎一項。2007年獲上海市衛生局科研基金一項,2008年入選上海市浦江人才計畫並獲上海市科委浦江人才計畫項目一項。

主要學術成就

1. 在國內較早地提出了CD133+細胞是較CD34+細胞更為原始的造血乾/祖細胞,具有更強的自我更新潛能和體外擴增能力,認為CD133+細胞是造血/祖細胞擴增的合適的靶細胞;在國內首次提出在臍帶血造血乾/祖細胞體外擴增中適量地套用造血負調控因子以及骨髓基質細胞共培養系統,可以明顯地減少和避免擴增中造血/祖細胞的過度分化,從而使得擴增產物中保留了更多的較為原始/祖細胞,有利於擴增產物的長期植入。
2. 近年來,緊跟國際惡性腫瘤治療的新動向,在加拿大從事以樹突狀細胞以及胞外體為基礎的腫瘤免疫治療開發和研究。獲得加拿大政府博士後研究基金(Saskatchewan Health Research Foundation, SHRF)的資助,兩年共9萬加元。
在國外的研究發現樹突狀細胞(dendritic cell, DC)釋放的胞外體(dendritic cell-derived exosomes, DEX)不僅負載有DC所表達的MHC-I、II類分子,同時還攜帶有DC所表達的黏附分子和共刺激分子。腫瘤抗原致敏的DC釋放的EXO同時還負載腫瘤相關抗原。套用負載有腫瘤相關抗原的DEX免疫小鼠能夠誘導抗原特異性的CTL反應以及抗腫瘤免疫保護。
研究還發現,DEX能夠靶向致敏DC和體外活化的CD4+T細胞,並能將其負載的腫瘤抗原以及pMHCI複合物轉移給DC和體外活化的CD4+T細胞,賦予了兩者更強的抗腫瘤潛能。
另外,通過對腫瘤細胞釋放的胞外體的研究發現,腫瘤細胞釋放的胞外體負載有腫瘤相關抗原,並能在體內誘導抗腫瘤免疫。這些研究結果均提示,DEX以及腫瘤細胞胞外體在臨床抗腫瘤免疫治療中具有廣闊的臨床套用前景, 相關論文分別發表在The Journal of Immunology, Immunology等國際免疫學雜誌上。
3. 工作以來,共發表學術論文50餘篇,其中以第一或共同第一作者在國際專業雜誌上發表論著16篇,均為SCI收錄,影響因子達40分以上。主編和參與編著專業著作5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