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希英

郝希英(1902—1966)曾用名郝淤北。河北省束鹿縣人。1932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銀坑崗面兵工廠副廠長兼工務科長,四川省機械工業廳副廳長兼廳黨組副書記。1966年4月7日病逝,終年64歲。

基本介紹

  • 全名:郝希英
  • 別名:郝淤北
  • 出生日期:1902年
  • 逝世日期:1966年4月7日
  • 國籍中國
  • 籍貫:河北省束鹿縣
人物生平
郝希英(1902—1966)曾用名郝淤北。河北省束鹿縣人。他出生於一個貧苦農民家庭。10歲入初小讀書,13歲考入縣城高小,後因家庭無力供讀而輟學。1915年到天津東馬路華興厚機器廠當童工。1919年學徒期滿後,轉天津印務局修理廠。同年8月考入奉天第一工科學校實習工廠。1921年5月轉奉天北大營迫擊炮廠。1922年至1931年,先後在濟南軍用炸彈廠、奉天兵工廠、哈爾濱特別市鐵工廠、奉天飛龍機器廠、奉天迫擊炮廠等軍工企業做技工,練就了多種精湛技藝。“九一八”事變後失業。1932年10月,郝希英經王義清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受黨組織派遣赴江西中央蘇區,參與創建了中央蘇區的第一座兵工廠興國縣官田兵工廠。1933年任該廠黨總支委員兼工會文教委員。同年6月,在中央蘇區財政部瑞金造幣廠任修理部主任兼設計科科長。
1934年第四次反圍後,郝希英任銀坑崗面兵工廠副廠長兼工務科長。同年10月,他及所領導的兵工廠計108人編入中國工農紅軍總供給部“興國師”縱隊,隨中央紅軍長征。1935年10月抵達陝北後,與陝北紅十五軍團修械工人會合,組成紅軍兵工廠,郝希英任廠長。
1935年12月至1936年6月,他相繼參加了東征與西征,後在二道川柳河灣的窯洞裡建立了軍工生產基地。“西安事變”後,兵工廠遷入延長縣。抗日戰爭爆發後,又轉移到延安十里舖柳樹店。1938年遷往安塞縣茶坊。同年,郝希英在喬爾溝中央黨校參加了9個月的學習。
1939年3月,他被中共中央軍委軍工局派往太行山抗日前線,接管山西省武鄉縣鞭山鐵廠。同年9月任八路軍軍工部兵工所所長,領導並參加擲彈筒(五O迫擊炮)及炮彈的研製工作。1941年試製成功後投入批量生產。
1944年3月,郝希英被調回延安,擔任延安兵工廠黨委書記、廠長兼中央軍委軍工局黨總支委員會委員。5月,在邊區職工大會上被評為甲級勞動英雄。同年,因發明曲射改平射迫擊炮立大功。12月,出席了延安群英大會。
1947年4月,他率延安溫家溝和茶坊2個兵工廠百餘名職工隨軍赴東北,先後任東北民主聯軍軍工部副部長兼雞西兵工廠廠長、東北財委工礦處副處長兼雞西電業局局長和遼東財委經建處副處長。
1948年2月,郝希英被派到遼陽接收遼陽紡紗廠、麻袋廠、造紙廠、膠皮廠和洋灰廠。4月,到鞍山參加接收資源委員會鞍山鋼鐵有限公司,並任鞍山鋼鐵廠廠長。
為使鞍鋼能儘快恢復生產,他深入基層、深入民眾,與工人民眾同甘共苦,精心組織部分廠礦為前線生產急需的軍用物資,支援解放戰爭。同年7月,國民黨軍隊再度占據遼陽後,郝希英遵照遼東分局的指示,組織和領導了鞍鋼重要設備及物資的搶運工作,還組織和動員了一批技術人員撤離鞍山,為日後鞍鋼的恢復生產保存了器材設備,儲備了技術骨幹。同年12月鞍山鋼鐵公司成立後,他任副經理,負責鞍鋼的行政管理與機械設備管理工作。
1954年4月,他率領鞍鋼100餘名幹部赴蘇聯重型機械製造廠實習。此時,他已經年逾半百,但仍以高度的革命責任感和頑強的毅力,學習和掌握了俄語及蘇聯工廠管理經營及操作技術,為全隊樹立了榜樣。在他的帶動下,鞍鋼的100餘名幹部圓滿地完成了實習任務,其中許多人後來成了全國著名的冶金機械專家或鋼鐵企業領導骨幹。
1956年初,郝希英任中國駐蘇聯大使館商務參贊。1958年末奉調回國,翌年改任四川省機械工業廳副廳長兼廳黨委副書記。1960年7月任四川省物資廳副廳長兼黨委副書記。不久,又兼任四川省駐北京辦事處主任。
長期在艱苦的戰爭條件下工作以及新中國成立後繁重的領導工作,使郝希英積勞成疾。他全身浮腫,並患有美尼爾氏綜合症。在住院治療期間,他仍然忘我地工作,堅持為成都機器廠設計了連續鑄鋼新工藝流程、再生鋼冶煉等試驗方案。病癒後,他又主動申請參加三線建設,親自到四川各地察看選點,組建地方軍事工業。
1964年2月,他在樂山地區視察工作途中,因胃病復發引起消化道出血,經醫院確診為胃癌。1966年4月7日凌晨,這位為中國的兵工事業做出過巨大貢獻的專家與世長辭。終年64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