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經歷
復旦大學文學碩士(1982)、文學博士(1994)。歷任復旦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助教(1982-1985)、講師(1985-1992)、日本
創價大學語言文化研究中心客席研究員(1988-1989)、
韓國蔚山大學中語中文學科客席教授(1992-1997)、韓國大邱曉星CATHOLIC大學中語中文學科客席教授(1997-1998)、復旦大學中文系講師(1998—2000)、副教授(2000-2006)、日本
神戶市外國語大學中國學科客席教授(2006-2007)。
主講課程
已經開設過的課程:文獻學、工具書套用與文獻學知識、日本漢學的歷史與現狀、中國古代文學史(上)、中國古代文學史(下)、中外傳統文學比較(中韓文學關係史)、中外傳統文學比較(中外傳統詩歌比較)、中外文學名著賞析、唐詩鑑賞、宋詞鑑賞、中國古典文學、《史記》精讀、詩騷精讀、古代文學選講、中國文學古今演變研究、中國文學傳統、比較文學導論、中國文學流派研究等。
研究方向
先秦秦漢文學研究;《論衡》專題研究;元明清文學研究;中國文學表現商人史專題研究;古代東亞中國文學接受史、東亞漢文學史、東亞文學關係史研究;東亞漢學之譯介與研究。
主要貢獻
1982年留校任教以來,共出版著作十二種(包含合著一種),其中在國內出版九種,在韓國出版三種,在台灣出版三種(均與內地出版重複);發表論文六十餘篇,其中在國內發表四十餘篇, 在日本發表四篇,在韓國發表十九篇;出版和發表譯書譯文(包含合譯、校)十九種(篇),近百萬字;校點書(包含合作校點)四種(詳見“論著目錄”)。
當前研究課題
古代東亞中國文學接受史、東亞漢文學史、東亞文學關係史。
著書
1.中國詩歌:智慧的水珠《中國的智慧》叢書,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11月;1997年5月;林郁文化事業,2000年11月;新潮社文化事業,2005年5月。
2.洞達人性的智慧《中國的智慧》叢書,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8月;《中國智慧大觀》合訂本,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8月;《中國的智慧》叢書,台北,國際村文庫書店,1993年10月,1997年5月;林郁文化事業,2000年12月;新潮社文化事業,2005年6月。
3.傳統中國商人的文學呈現《中國傳統商人》叢書,深圳,海天出版社,1993年11月。
4.
論衡研究 韓國蔚山,蔚山大學校出版部,1995年10月。
6.韓國的智慧:地緣文化的命運與挑戰《世界的智慧》叢書,台北,國際村文庫書店,1996年7月;林郁文化事業,2000年7月;經典人物館,2004年1月;新潮社文化事業,2004年12月。
7.中國古典文學論集 韓國蔚山,蔚山大學校出版部,1996年9月。
8.中日文學關係論集 韓國河陽,大邱曉星CATHOLIC大學校出版部,1998年2月。
9.無窮花盛開的江山:韓國紀游 《海外文化之旅》叢書,上海,
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年7月。
10.黃海餘暉:中華文化在朝鮮半島及韓國 《中華文化域外遺存叢書》,昆明,
雲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10月。
12.朝鮮半島:地緣環境的挑戰與應戰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8月。
論文、傳記、書評
1.論王充《譏俗》《節義》《政務》《養性》等書不在今本《論衡》之中——朱謙之《王充著作考》商兌一《復旦學報》1984年第一期。
2.漢明帝詔書與班固 《復旦學報》1985年第六期。
3.蔡邕入吳始得《論衡》說獻疑 《文史》第二十六輯,1986年5月。
4.明代以前《論衡》評價綜論 《上海教育學院學報》1986年第二期。
5.清代與近代《論衡》評價綜論 《上海教育學院學報》1987年第一期。
6.蔣天樞先生的《楚辭論文集》《復旦學報》1987年第一期。
7.今本《陶情樂府》與《續陶情樂府》 《中華文史論叢》1987年第一輯。
8.吉川幸次郎關於中國近世市民詩的若干看法——《宋詩概說》、 《元明詩概說》簡介 《文學研究參考》1987年第九期。
9.論《源氏物語》對白居易詩歌的吸收 《現代意識與民族文化》,上海,
復旦大學出版社,1987年11月。
10.論中國文學分類規範對日本平安時期文學總集分類規範的影響《復旦學報》1988年第二期。
11.論白居易詩歌對日本平安時期文學的影響 《上海教育學院學報》1988年第三期。
12.小尾郊一博士《中國文學中所表現的自然與自然觀》中譯本序《文學研究參考》1988年第二期。
13.中國文學中人生觀的變遷:從樂觀到悲觀到揚棄悲觀——吉川幸次郎的《中國詩史》簡介 《文學研究參考》1988年第七期。
14.鈴木虎雄的《支那文學研究》述評 《文學研究參考》1988年第十期。
15.評吉川幸次郎的中西、中日比較文化觀——以《中國的古典與日本人》為中心 《中國比較文學》1989年第一期。
16.明代與江戶市民文學的比較研究 《復旦學報》1989年第一期。
17.《論衡》早期流傳影響考 《言語文化研究》(日本
創價大學言語文化研究中心)第12號,1989年3月。
18.唐寅《十大文學畸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8月。
19.中日古代詠梅詩歌之比較——以南朝與奈良時代為中心 《言語文化研究》(日本
創價大學言語文化研究中心)第13號,1989年12月。
20.從《列朝詩集小傳》看晚明精神的若干表現 《明代文學研究》第一輯,南昌,
江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4月。
21.評《四庫全書總目》的晚明文風觀 《復旦學報》1990年第三期;《四庫全書研究文集》,甘肅省圖書館編,敦煌文藝出版社,2005年版。
22.賈誼 《十大散文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7月。
23.高明 《十大戲曲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7月。
24.斯波六郎的《中國文學中的孤獨感》述評 《上海教育學院學報》1991年第一期。
25.道德意識對漢代文學的影響及其它——以女性美的描寫為中心 《上海文論》1991年第一期。
26.王充《譏俗》《節義》《政務》《養性》等書考 《言語文化研究》(日本
創價大學言語文化研究中心)第15號,1991年3月。
27.快讀古田敬一《中國文學的對句藝術》(合撰) 《文學遺產》1991年第四期。
28.一代史家陳寅恪 《語文學習》1992年第八期。
29.《論衡》“造於永平末定於建初之年”考。
30.王充三次撰集《論衡》說平議——朱謙之《王充著作考》商兌二。
31.《論衡》篇目排列內在聯繫考。
32.《論衡》頌漢諸篇寫作動因考 《<論衡>成書四考》所收,《人文論叢》(韓國蔚山大學校)第3輯,1993年1月。
33.《論衡》評論中所反映的歷代文章觀的變遷。
34.《論衡》評論中所反映的理性精神與非理性精神的衝突《<論衡>評論史研究二題》所收,《中國語文學》(韓國嶺南中國語文學會)第21輯,1993年6月。
35.《論衡》與《原始思維》比較閱讀札記《人文論叢》(韓國蔚山大學校)第4輯,1993年9月。
36.宋元話本小說的鑑別與考證問題《中國學報》(韓國中國學會)第三十四輯,1994年7月。
37.論王充的悲觀主義人生觀。
38.論王充文論的立說基準的多重性與統一性。
39.論王充的功利主義文章觀 《王充思想三論》所收,《人文論叢》(韓國蔚山大學校)第6輯,1994年9月。
40.晚明傳記文學的個性化傾向——以錢謙益的《初學集》和《列朝詩集小傳》為中心 《人文論叢》(韓國蔚山大學校)第7輯,1995年2月。
41.漢代文學史序說 《人文論叢》(韓國蔚山大學校)第8 輯,1995年6月。
42.論蔡邕之生平及其史學與文學 《人文論叢》(韓國蔚山大學校)第9輯,1995年12月。(除第7篇和第28篇外,以上各文皆已收入《
論衡研究》、《中國古典文學論集》和《中日文學關係論集》等三書。)。
43.清代文學對於商人的表現 《人文論叢》(韓國蔚山大學校)第10輯,1996年8月。
44.朝鮮、日本文學對中國文學的受容與抵抗 《東亞文明的共振與環流》,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6年12月。
45.唐五代文學對於商人的表現《人文論叢》(韓國蔚山大學校)第11輯,1996年12月。
46.《聊齋志異》對於商人的表現及其意義 《古田敬一教授頌壽紀念中國學論集》,東京,汲古書院,1997年3月。
47.明代文學對於商人的願望與幻想的表現及其意義《中國典籍與文化》1997年第1期。
48.先秦文學對於商人的表現《中國語文學》(韓國嶺南中國語文學會)第29輯,1997年6月。
49.《豆棚閒話》:中國古典小說中的框架結構《中國語文學》(韓國嶺南中國語文學會)第30輯,1997年12月;《中華文史論叢》2001年第2輯(總第66輯),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9月。
50.尤庵宋時烈與王充:功利主義文學觀的普遍性問題《尤庵文化祭》(
韓國大田南澗祠儒會)第二輯,1996年11月;《韓國研究論叢》第九輯,復旦大學韓國研究中心編,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10月。
51.《坎特伯雷故事集》中銅馬故事的東方來源《中華文史論叢》2002年第2輯(總第70輯),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12月;《跨文化研究:什麼是比較文學》,嚴紹璗、陳思和主編,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2月。
52.論漢代文學對商人的表現《上海大學學報》第10卷第5期,2003年9月。
53.《震川先生集》編刊始末《中國學研究》第六輯,濟南,
濟南出版社,2003年10月。
54.比較文學研究要重視“比較思維”《中國比較文學》2004年第1期(總第54期),2004年1月;《跨文化研究:什麼是比較文學》,嚴紹璗、陳思和主編,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2月。
55.陳濟生與《天啟崇禎兩朝遺詩》《歷史文獻》第六輯,上海圖書館歷史文獻研究所編,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2月。
56.比較文學專業東亞文學關係研究方向必讀書目及說明《中國比較文學》2004年第2期(總第55期),2004年4月;《跨文化研究:什麼是比較文學》,嚴紹璗、陳思和主編,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2月。
57.《國語》的作者與時代《圖書館雜誌》2004年第4期(總第23卷第156期),2004年4月。
58.《戰國策》的作者與時代《圖書館雜誌》2004年第7期(總第23卷第159期),2004年7月。
59.魏晉南北朝文學對於商人的表現《上海大學學報》第11卷第5期,2004年9月。
60.關於先秦歷史散文的評論的歷史變遷——以《左傳》、《國語》和《戰國策》為中心《中國學研究》第七輯,濟南,
濟南出版社,2004年12月。
61.《尚書》的古今文問題《圖書館雜誌》2005年第8期(總第24卷第172期),2005年8月。
62.你有我的車嗎?(外三篇)《語言研究集刊》第二輯,復旦大學漢語言文字學科《語言研究集刊》編委會編,上海,
上海辭書出版社,2005年8月。
63.《左傳》的作者與時代——從《左氏春秋》到《春秋左氏經傳集解》《卿雲集續編——復旦大學中文系八十周年紀念論文集》,復旦大學中文系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12月;《圖書館員:職業精神與核心能力》(《圖書館雜誌理論學術年刊》),繆其浩主編,
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6年10月。
64.“《春秋》筆法”辨釋《圖書館雜誌》2006年第3期(總第25卷第179期),2006年3月。
譯書譯文
1.中日學者《文心雕龍》學術討論會論文選輯(合譯)《中華文史論叢》1985年第二輯。
2.吉川幸次郎《中國詩史》(合譯) 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86年12月;修訂譯本,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年12月。
3.小尾郊一《中國文學中所表現的自然與自然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11月。
4.王水照等編選《日本學者中國詞學論文集》(合譯)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5 月。
5.小野四平《中國近代白話短篇小說研究》(合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10月。
6.吉川幸次郎《宋元明詩概說》(合譯)鄭州,
中州古籍出版社,1999年4月。
7.山口守《巴金試論——<家>的結構》《日本學者中國文學研究譯叢》第一輯,長春,
吉林教育出版社,1986年5月。
8.小野四平《短篇白話小說“三言”中的戀愛《明清小說研究》1990年第一期。
9.垂永英彥《李清照的創作》《古典文學知識》1990年第六期。
10.小野四平《“三言”中的宋代公案小說》《明清小說研究》1995年第一期。
11.金文京《高麗本<孝行錄>與“二十四孝”》《韓國研究論叢》第三輯,復旦大學韓國研究中心編,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11月。
12.齋藤茂評陳尚君著《唐代文學叢考》書評《唐代文學研究年鑑?1999》,桂林,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5月。
13.深澤一幸《李商隱與〈真誥〉》(校)《中國文學研究》第三輯,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8月。
14.田中謙二《歐陽修詞論》《中國文學研究》第六輯,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2年2月。
15.戶崎哲彥《唐代的禘祫論爭及其意義》(校)《中國文學研究》第六輯,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2年2月。
16.川合康三《李賀和他的詩》(校)《中國文學研究》第六輯,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2年2月。
17.東英壽《關於歐陽衡的〈歐陽文忠公全集〉——中華書局〈歐陽修全集〉底本選擇的問題》(校)《新宋學》第二輯,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3年11月;東英壽《復古與創新——歐陽修散文與古文復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8月。
18.內山精也《蘇軾次韻詞考——以詩詞間所呈現的次韻之異同為中心》(校)《第三屆唐宋詩詞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04年10月;內山精也《傳媒與真相——蘇軾及其周圍士大夫的文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8月。
校點書
1.楊慎、黃峨《楊升庵夫婦散曲》(合作校點,筆名金毅)《散曲聚珍》叢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12月。
2.孫家振《海上繁華夢》(合作校點)《中國近代小說大系》,南昌,
江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10月。
3.孫家振《續海上繁華夢》(合作校點)《中國近代小說大系》,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12月。
4.徐枕亞《玉梨魂》《中國近代小說大系》,南昌,
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3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