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本名:邵宗元
- 字號:字景康
- 所處時代:明朝
- 民族族群:漢人
- 出生地:徐州府碭山人
- 出生時間:未記載
- 去世時間:1644年
臨危受命,堅守城池,捨命報國,後世紀念,
臨危受命
崇禎十七年(1644)的春天,李自成的造反隊伍攻破居庸關,大部隊就要兵臨北京城下,保定城軍民人心惶惶。因為知府何復還沒到任,邵宗元就出面召集官員商討守城的大計。知府何復聽到保定形勢緊迫的訊息以後,日夜兼程趕往保定。別人勸他不要飛蛾投火,可是何復不聽。來到了保定城,邵宗元要把大印交給他,可是何復卻對邵宗元格外倚重,說:“您部署已經很妥當了,大印就仍然佩戴著吧,我一定與你同心協力。”
邵宗元先來到府學,給青年學生們作了一場戰前鼓動宣傳式的講演。他講解《論語》中的《臨危受命》一章,說是“見利”的時候,一定要想到“大義”,要把“義”看得比生命還重要,在危難關頭,要勇於獻身……邵宗元講得慷慨激昂,聽者也受到極大的鼓舞。講演完畢,便和幾名官員帶領2000多名鄉兵走上城牆,分門把守。
堅守城池
沒多久,李自成的造反部隊攻下了北京城,崇禎皇帝已吊死煤山。薄暮時分,攻城的部隊送來了勸降信,邵宗元並不拆看,當即把來信撕得粉碎。第二天黎明,攻城的大部隊到達,前後接連不斷長達300多里。他們把保定城包圍得水泄不通,架起雲梯強行攻城,呼罵叫陣。邵宗元帶兵堅守,造反部隊的攻勢也就減緩了下來。
這時,城下來了個不速之客。督師、大學士李建泰帶領幾百名殘兵和幾輛糧餉車來到了城下。“打開城門啊,我們要進城!”李建泰的士兵在城下高呼,城頭的守兵卻不開城門。“我是朝廷的大臣,帶兵討賊到了這裡,你們怎么敢不開城門讓我進去?”京城陷落,皇帝身亡,李建泰卻還要擺出朝中大官的架子,舉起手中皇帝頒發的大印頻頻招搖。
邵宗元當然不賣他的帳,對他說:“你受天子的厚恩,皇帝在宮門賜給你上方寶劍,親自把酒為你送別,時到今日,你不帶兵征討賊兵,難道還要喊開城門來避難嗎?”守城的官員,有人提出還是為他打開城門,宗元說:“這個大學士,要是冒牌貨特意來詐開城門的,怎么辦呢?”李建泰帶領的人中,有一名監察御史姓金,是保定人,城上有人認識金御史,確定李建泰不是冒牌貨後,才打開城門讓他進入。
李建泰入城以後,造反的隊伍攻城更猛,眼看難以守住。攻城的部隊炮火越來越猛烈,城堞全部倒塌,彈丸飛來如雨點一般,城中人外出,都頂著門板走路;火箭射中城樓,好多人被燒死。李建泰召集官員們開會說道:“大家也都知道京城的變故嗎?”“聽說,不知是真是假。”人們回答說。李建泰拿出了攻城部隊用箭射過來的一封勸降信,信上詳細敘述了京城被攻陷的情景。人們逐一傳閱,邵宗元最後看完信,不禁怒火萬丈,說道:“我們這些做官的,都是受國家大恩的人,死就死,怎么能厚顏無恥的向敵人乞求活命呢?”李建泰對他說:“我想要你的大印來用一下,發出降信,為保定城的百姓尋求一條活路。如果不這樣,城破後百姓都會被屠殺,那又怎么辦呢?”邵宗元淚流滿面說道:“何知府當初不願意掌握大印,我也沒有堅決交還,是因為守城的提議是我做出的,我願意負責到底;事到如今,就是何知府要想掌管大印,我也不會交出了,何況你大學士要把印信拱手送給賊人呢?"李建泰堅持要送出投降信。邵宗元指著李建泰的鼻子罵道:“我邵宗元論功名只不過是江北的一名老貢生,論職務也不過是一個小小的州官,大學士您可是進士及第,受任將相之職,你出師時皇上在正陽門外親自為你餞行,盼望你做三國時的諸葛亮、唐代平定叛亂的裴度,這些你也忘記了嗎?真沒想到你會做這等宵小之事……”李建泰瞠目結舌,無言以對。
捨命報國
大廈將傾,獨木難支。邵宗元忽然把印信扔到李建泰面前,說道:“我為朝廷守衛這一塊土地,活著就絕沒有投降的道理,死後就任憑你去做吧……”說完欲拔出佩刀自刎,而此時他的手臂卻被猛撲過來的幾個人死死抱住。有幾個官員從地上撿起大印、擁著邵宗元離開了,會議不歡而散。
李建泰當夜從城牆上放下去一名親信,同攻城的部隊商談了投降的計畫,第二天,裡應外合,保定城失陷。
邵宗元攜帶大印從城牆上跳下,攻城者搜到他身上的大印後要奪下來,邵宗元死不放棄,直到他被殺害手指仍緊緊地握著大印,攻城者只好截斷他的兩根指頭才取走了大印。
知州何復和其他的官員也不屈而死,監軍金御史抱著監軍的大印投井而死,唯獨出將入相的李建泰帶著他的部下投降了。
後世紀念
數年以後,保定的民眾為邵宗元等不屈而死的官員立了祠堂,一直用祭品供奉他們。在他的家鄉,距邵家寨西半里多路的“邵忠烈墓”,即邵宗元之墓。
碭山縣城東南20公里邵寨村,有一座明代建築古民居。宅主邵普,字幕孔,號東山,後代相傳曾做過一任府官,生平事跡無考,邵宗元為其後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