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清代建邱家場,
1950年置邱場鄉,
1958年改邱家公社,
1961年更名邱場公社,
1984年復置鄉,
1992年新中鄉併入,
2013年撤鄉設鎮
人口環境
總人口18448人(2017),屬典型的農業大鎮。全鎮森林覆蓋率52%,生態環境十分優越。地理氣候土壤適宜發展早茶,2008年榮獲“四川省十大綠茶名鄉”稱號,2011年以邱場為主體的翠屏區茶葉生產基地被評為四川省首批出口農產品生產基地。2014年確定為宜賓市小城鎮建設重點鎮。全鎮現有茶葉種植面積33800畝。
行政區劃
邱場鎮轄2社區居民委員會13村民委員會。邱場鎮人民政府駐邱場鎮邱府路。
場鎮交通
渝昆高速(G85)從該鎮三個行政村經過,
金邱路(
金坪鎮到邱場鎮的主要幹道,與省道206相接,沿路往北可通過象鼻進入宜賓主城區,沿路往南可到南溪區
大觀鎮)
自然資源
耕地面積16668畝,森林覆蓋率52%。早茶種植面積23070畝
邱場鎮是
渝昆高速公路內宜段由北進入宜賓的第一個鄉鎮,全鎮森林覆蓋率52%,生態環境十分優越。地理氣候土壤適宜發展早茶,2008年榮獲“四川省十大綠茶名鄉”稱號,2011年以邱場為主體的翠屏區茶葉生產基地被評為四川省首批出口農產品生產基地。2014年確定為宜賓市小城鎮建設重點鎮。全鎮現有茶葉種植面積33800畝。
產業結構
結合自身比較優勢,邱場的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思路為:圍繞服務城市居民生活這一主題,培養和壯大我鄉比較優勢產業,積極向無公害、無污染的生態農業方向發展,努力延長
產業鏈,構建產、供、銷一條龍的產業化模式:依託業主典型帶動,以“業主連基地、企業加農戶”的發展方式,依靠科技,切實轉變政府職能,發展城郊型特色農業。
自然資源
邱場是典型的農業大鄉,物類繁多、資源豐富。
油樟、
茶葉、花生、生薑、西瓜、生豬、山羊均是傳統優勢產業。到2010年,全鄉茶葉種植面積已達1萬餘畝,果樹3000畝,瓜菜10000畝,生豬出欄達10萬頭,山羊5萬頭。
鄉鎮企業有酒廠、化肥廠、食品加工廠等。農業主產水稻、小麥、薯類。經濟作物有花生、油菜及水果。特產油樟、馬尾松、茶葉。
經濟建設
邱場鎮黨委、政府著力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營造良好的投資發展環境。先後完成了場鎮改造、新街(宏發街)建設、村村通電話工程、與鄰近鄉鎮的公路溝通工程(包括完成了邱場至南溪縣林豐鄉、邱場至翠屏區王場鎮、邱場至富順縣福善鎮等公路的溝通)、農網改造工程、高速公路沿線經果林工程等一系列工程,取得了卓有成效的顯著成績。隨著內宜高速公路和油房坳水庫(金秋湖)兩大重點工程的竣工,邱場區位情況發生了明顯變化。由“被遺忘的角落”一躍成為頗具發展潛力的,逐漸崛起的新興鄉鎮。
邱場鎮經濟發展
早茶種植面積23070畝,實現年人均增收915元。2012年,全鄉GDP總量目標為1.46億元,糧食播種面積為23096畝,產量預計為11358噸,同比增長3.2%;工業產值504萬元,實現工業增加值217萬元,同比增長35%。招商引資任務為1200萬元,其中省外資金900萬元,目前完成引資1650萬元,省外資金1320萬元,完成下達任務的138%;固定資產投資完成4800萬元,預計今年可達5676萬元,超額完成1476萬元;實現財稅收入15.1萬元,預計全年可完成15.5萬元,同比增長30%。全鄉人均純收入可達8035元,同比增長16%。儲蓄存款餘額達1.54億元,預計今年可達1.6億元,同比增長25%。
教育事業
邱場鎮現有
邱場鄉中心學校,新中中學兩所中學。2017年來國家政府加大對兩所中學的建設,使兩所中學的環境學風以及升學率提高
場鎮規劃
近年來,在區委、區政府的領導下,在區級各部門的關心支持下,全鄉廣大幹部民眾以“三個代表”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緊緊圍繞區委、區政府實現“川滇黔結合部科學發展領先區”新跨越戰略目標,堅持“黨建領鄉、生態立鄉、產業興鄉、場鎮活鄉”工作思路,深入推動城鄉統籌、經濟社會各項事業的全面進步。
2013年,邱場鎮黨委政府在區委區政府的領導下,以打造“新型工業強區、川南商務高地、宜居幸福翠屏”為工作主線,繼續深入推進全鄉城鄉統籌和一體化進程。加速產業結構調整,“富民升位”,提升形象。從壯大優勢產業、發展新興產業、美化場鎮三個方面著手,全力做好“北域早茶基地”建設、金秋湖開發前期準備、場鎮規劃建設、國土整治項目、新農村建設、扶貧開發等重點項目工作。
發展戰略
隨著
金秋湖國家級農業科技園區的成立,邱場鎮黨委、政府按照“湖園鎮”聯動發展思路,著力推進
金秋湖景區、國家級農業科技園區、場鎮開發建設三位一體、統籌發展。全力打好生態牌,做大做強主導產業茶產業,積極推行茶產業綜合發展戰略,按“一園兩線三片”做好“茶旅一體”生態觀光旅遊業,強力推動一三產業聯動,全力打造“中國生態早茶之鄉”
地理位置
邱場鎮位於區境北部,距宜賓市區29公里。面積89.05平方千米,人口18448人(2017)。
內昆鐵路過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