邦妮和克萊德

邦妮和克萊德

《邦妮和克萊德》是根據美國歷史上著名雌雄大盜邦妮·派克和克萊德·巴羅的真實經歷拍攝的劇情片,由阿瑟·佩恩執導,吉恩·哈克曼吉恩·懷爾德等主演。

該片講述了1930年大蕭條中,邦妮·派克在德克薩斯州達拉斯市西小鎮的母親家中看到克萊德·巴羅正在偷自己母親的汽車。克萊德對邦妮一見鐘情,向她炫耀自己曾因持械搶劫入獄,並當著她的面搶劫了鎮上的小超市。二人從此結伴浪跡天涯,以打劫為生。

基本介紹

  • 導演阿瑟·佩恩
  • 編劇:大衛·紐曼 / 羅伯特·本頓
  • 主演吉恩·哈克曼吉恩·懷爾德沃倫·比蒂費·唐納薇
  • 出品公司:華納兄弟電影公司
  • 對白語言:英語
  • 中文名:邦妮和克萊德
  • 外文名:Bonnie And Clyde
  • 其它譯名:雌雄大盜,我倆沒有明天
  • 製片地區:美國
  • 製片成本:$2,500,000 (estimated)
  • 拍攝日期:1966.10-1966.12
  • 類型:犯罪 劇情 愛情
  • 片長:111 分鐘
  • 上映時間:1967年08月04日
  • 票房:$70,000,000(全球)
  • 分級:美國:M
  • 色彩:彩色
  • imdb編碼:tt0061418
  • 主要獎項:第40屆奧斯卡金像獎 最佳女配角(獲獎)
    第40屆奧斯卡金像獎 最佳攝影(獲獎)
    第40屆奧斯卡金像獎 最佳影片(提名)
  • 線上播放平台:愛奇藝
演職員,電影視頻,劇情簡介,演職員表,演員表,職員表,電視劇表現,幕後製作,幕後花絮,獲獎記錄,影片評價,

劇情簡介

阿瑟·佩恩(Arthur Penn)導演的《邦妮和克萊德》(Bonnie and Clyde),無疑是亡命者公路電影的經典之作。這部電影根據真人真事改編而成。故事背景在30年代經濟大蕭條期,Bonnie Parker 和 Clyde Barrow是一對雌雄大盜,在那個年代橫行德州,不僅結夥持槍搶劫銀行,而且殺害不少無辜,但最後還是被警方擊斃,是聳動一時的社會新聞。而阿瑟·佩恩在1967年所拍的這部電影,用的手法亦頗受爭議。他們搶銀行在電影中被正當化為向當時社會秩序挑戰的行為。30年代美國全國籠罩在一片不景氣的低潮下,失業率急劇攀升,銀行關門,股市崩盤,許多人生計發生問題。當國家機器不能夠保障個人生存時,社會大眾開始對現有的秩序懷疑。 Clyde在一間空屋前面看見一家人駐足觀望,依依不捨,詢問之下才知道這原是他們的房子,後來因為付不起貸款被銀行沒收了。激於義憤,Clyde對屋門前銀行的封條開了一槍,而決定開始搶銀行。影片的背景雖是30年代,但其中所表達對現存體制和國家機器不滿的情緒,正好與60年代末美國社會反戰反政府的氣氛相吻合。各個角色的飾演都和當時的背景比較相結合的較好.

演職員表

演員表

角色演員備註
Buck Barrow吉恩·哈克曼----
Eugene Grizzard吉恩·懷爾德----
Clyde Barrow沃倫·比蒂----
Bonnie Parker費伊·達納韋----
Bank customerMartha Adcock----
Bonnie's uncleHarry Appling----
PolicemanOwen Bush----
Bonnie's motherMabel Cavitt----
Bank tellerPatrick Cranshaw----
Velma DavisEvans Evans----
Bonnie's aunt弗朗西斯·費舍爾----
Bank customerSadie French----
BillyGarry Goodgion----
DeputyClyde Howdy----
Bank guardRuss Marker----

職員表

製作人導演副導演(助理)編劇攝影剪輯藝術指導服裝設計布景師
Russell Saunders阿瑟·佩恩Jack N. ReddishDavid Newman /羅伯特·本頓/羅伯特·唐尼Burnett GuffeyDede AllenDean TavoularisTheadora Van RunkleRaymond Paul

幕後製作

20世紀60年代的美國社會喧鬧不安,國內反戰情緒高漲,少數種族作為重要的政治力量在美國社會舞台上的崛起,面對內憂外患,激烈的社會動盪令得激進的青年人們產生和傳統對抗的情緒,對現有體制和生活狀態的疑慮,反抗主流神話成為他們運動的目標。從垮掉的一代中演化出了嬉皮士,從爵士樂中演化出了搖滾樂,相應的,當好萊塢黃金時刻已經成為過去式的當時,一批年輕導演開始了一種全新的嘗試--反映與舊的生活觀念相衝突的年輕一代和他們的生活方式,探討社會和政治問題,具有強烈"反文化"色彩。他們傳承了好萊塢傳統的明星制及工業化的生產方式,又在體制內進行了大膽新奇的嘗試,賦予電影更具現實感的內容,並在其中發展了各種電影類型的表現手段。這一歷史性的時刻被稱為"新好萊塢電影",將已經死氣沉沉的好萊塢拖出了泥濘,再度令它充滿了新銳的光芒。
《邦妮和克萊德》這部由羅伯特本頓和搭檔大衛紐曼共同編寫的劇本曾經被20位導演拒絕,輾轉到阿瑟佩恩才接下了導筒,最終如石破天驚般宣告了新好萊塢電影浪潮的洶湧襲來,也為導演贏得了"後古典好萊塢導演"和"新好萊塢導演"的雙重美譽。從人物的設定和事情發展的線索上來看,這是一部典型的融合了公路片的強盜類型影片。強盜片作為美國電影史上出現較早的一種電影類型,它往往以一個或一夥強盜的發跡、犯罪歷程以及最後走向衰落和失敗的歷史構成中心情節,並通過這些強盜的故事為觀眾提供大量的動作場面和懸念。在不同時期的強盜片中,導演們都賦予了主人公以不同的道德準則和形象的反面程度,而到了阿瑟佩恩手中,對於曾經多次被搬上銀幕的這一對雌雄大盜的傳奇生涯,卻採用了一種喜劇式的風格,對好萊塢傳統強盜片的神話進行了反諷。
新好萊塢的創作體現為走入體制內去尋求自身,它附著在體制之中,卻是舊瓶裝新酒,得出了截然相反的結局。《邦妮和克萊德》借用了傳統強盜片的模式,卻改制了原模式,打破了案發、反覆追逐、大結局的三段式情節,產生了新的對原模式具有針對性的文本。以邦妮和克萊德這兩個反道德化的人物替代了傳統強盜片中道德化的人物定位,通過冗長平緩、日常生活化的敘事方式展現了人物的生活、行為細節以及生存和心理狀態,流露出對這兩個人物的深切同情,將犯罪的原因歸咎於社會和家庭對於青年人的忽視和殘害。影片結尾處被電影史反覆稱頌的槍林彈雨的洗禮將這一悲劇升華了,它道出的事實是政府、法庭和警察對兩個鮮活生命的屠戮。而克萊德這個人物以"性無能"的形象反覆出現在影片的幾個段落中,他沒有象傳統強盜片中匪徒因為過剩的里比多所導致的濫殺無辜,沒有兇狠殘酷的表情,有的只是在邦妮面前的軟弱。故事中社會大蕭條帶來的是經濟貧乏而拍攝電影的六十年代所面臨的是精神層面的困擾,克萊德的形象喻意著的是社會的性無能。由此也是對傳統強盜片對於意識形態缺乏反思和批判的維護做出了一次反抗,冷靜的審視背後飽含著對社會的反省。
在達拉斯劇院當演員的摩根費里奇德,正是在本片中出演菲唐納薇的替身而開始了她的電影生涯。
電影拍攝時是電動式的聲道,在錄製槍戰的時候聲音會大很多。在英國首映的時候,電影受到關注的原因是因為放映人員事先查看了電影,認為音量調節出了問題。於是他注了記號,可以在放映時把音量調大或者調小,這樣就使得音量變得“正確”了。
遊客們到位於舊金山附近的艾爾卡恰茲島遊玩,目的正是想看看這對夫妻現實生活中被囚禁的地方。地點位於D區26號單元。
導演的第一人選弗朗西斯特呂弗,對該片給予了極其濃厚的興趣,並曾經參與到電影劇本的創作中。據說正是由於特呂弗的堅持,真實生活中的克萊德柏勒是雙性戀者這一點並沒有放到在電影中去。然而當影片即將開拍時,特呂弗得到了《華氏攝氏451度》(1966年)的執導機會,一個他嚮往已久的電影計畫。於是他選擇了退出該片的拍攝工作。
在弗朗西斯特呂弗退出該片之後,製片人曾經考慮過讓-呂克戈達爾。當時有報導稱戈達爾並不信任好萊塢於是拒絕了邀請。還有訊息說他打算把邦妮和克萊德換成十幾歲的年輕人並且把故事背景設定在日本,這樣的做法讓投資商們毫不猶豫地要阻止他執導這部電影。
華納兄弟計畫剛開始在小範圍內發行這部電影,只是在汽車電影院和小型電影院放映。當評論界開始關注並發表大量評論時,年輕人也漸漸吸引到電影院。從而將影片進行更加廣泛的放映,成為轟動一時的大片。
影片獲得巨大成功後,不計其數的貝雷帽被賣了出去,因為唐納薇就是戴它們的。

幕後花絮

穿幫鏡頭
時間錯誤
1934年一夥搶劫銀行的匪徒離去,1940年一輛福特的救火車差點撞上了他們逃亡的汽車。
在一段場景即將結束的時候,邦妮稱呼一個角色為伊凡摩斯的人為馬爾科姆,這或許是影片製作者或者演員故意犯下的一個小錯誤。
連續性
1.在一場機車的戲中,布蘭奇正在吃著一個油炸圈餅,是從缺了一角開始吃到一半,然後竟然是神奇地回到了只缺了一角的圈餅。
2.當克萊德在田野上安慰邦妮的時候(之前她正試著逃跑),鏡頭裡他的手來回變換著放在她的肩膀上,或者沒有。
時代錯誤
電影設定的時間是在1931年,然而有個場景邦妮穿著比基尼短褲。比基尼是直到1958年才被人發明的。
連續性
1.當克萊德走進一家零售店進行搶劫的時候,邦妮站在大街上手裡拿著一個瓶子,但是當他們回到車上的時候,沒有了瓶子。
2.當克萊德給巴克和布蘭奇照相的時候,他把香菸從嘴裡拿出,用雙手舉著照相機,在接下來的鏡頭中,香菸又回到了他的口中。
3.在車裡面,當布蘭奇他們去買一些食物,她用一個菸蒂點燃了另一支香菸,但在接下來的鏡頭裡,菸蒂消失了。

獲獎記錄

奧斯卡
最佳女配角
最佳攝影
最佳影片 (提名)
最佳男主角 (提名)
沃倫·比蒂
最佳男配角 (提名)
最佳服裝設計 (提名)
最佳導演 (提名)
最佳原創劇本 (提名)
最佳原創劇本 (提名)
最佳男配角 (提名)
麥可·波拉德
最佳女主角 (提名)
金球獎
最佳導演 (提名)
Best Motion Picture - Drama (提名)
最佳女主角(劇情類) (提名)
費·唐納薇
Most Promising Newcomer - Male (提名)
麥可·波拉德
最佳男主角(劇情類) (提名)
最佳劇本 (提名)
最佳劇本 (提名)
最佳男配角 (提名)
麥可·波拉德
英國電影學院獎
Most Promising Newcomer to Leading Film Roles
麥可·波拉德
Most Promising Newcomer to Leading Film Roles
Best Film from any Source (提名)
最佳外語片男演員 (提名)

影片評價

事實上兩人並非一路上相依為命,而是有一群同夥跟著:Clyde的哥哥Buck和他的太太Blanche,以及一個會修車的小個子CW。故事的主線即是圍繞在這一夥人之間的衝突上:Clyde與哥哥難兄難弟,感情甚篤,Bonnie和Blanche則勢成水火。因此四人之間呈現微妙的關係:Clyde要維繫和Buck之間“哥兒們”(buddy)的感情,另一方面又要時時安撫Bonnie。Bonnie則經常在追求自由理想和因為愛人所作的犧牲之間掙扎。最後這種緊張關係在Buck被擊斃與Blanche被逮捕後結束。兩人獲得獨處的機會,也達到了完滿的性高潮。然而這還是暗示兄弟哥兒們的關係和男女之間的情愛往往是不相容的。這種主題,常常在以男性為觀眾對向的動作片中。
車子在全片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男女主角相遇是因為Bonnie看到Clyde正要偷她媽媽的車,而兩人的結局也是以在車中被亂槍打死而告終。他們每搶劫一次就換一次車,當然一輛比一輛更好更新。車子在本片中不僅是作案逃亡的工具,也正是對物質欲望的投射和通往自由的機器。
最後一幕是暴力美學的經典之作:一群鴿子飛上樹梢,兩人正欣賞一剎那的美感。告密者忽然鑽到車底下。男女主角往樹叢看一眼,心知大勢已去。兩人對望,男主角急速跑向車中,但此時亂槍已起。慢動作,兩人被打成蜂窩。這裡面有許多元素被往後的電影一再借用。大家必不陌生。
《邦妮和克萊德》雖以兩人伏法結束,但這部電影非宣揚“惡有惡報”的陳腔濫調。相反的,它的影像語言的運用是希望我們同情認同死者的。事實上本片推出以後造成極大的爭議。當初被Bonnie和 Clyde所殺害的人其家人紛紛指責電影美化了兇手;而另一方面青少年卻奉二人為偶像。飾演Bonnie的菲·唐納薇(Faye Dunnaway)在片中的穿著甚至成為當年最流行的款式。在那個以抗爭、罷課、反戰為風潮的年代,這部電影的確亦有推波助瀾的效果。
羅密歐與朱麗葉在逃亡
為了紀念《邦妮和克萊德》誕生40周年,華納兄弟家庭影業於2008年3月25日發行了關於《邦妮和克萊德》的紀念版影碟,包括特別版、終極收藏版、藍光、高清四種版本。於是,這部久違的經典黑色電影再次進入影迷的視野。邦妮和克萊德,就像是匪徒世界裡的羅密歐和朱麗葉,在逃亡的不歸路上愈行愈遠……
開啟“新好萊塢”時期
《邦妮和克萊德》(Bonnie and Clyde),台灣人很宿命地譯作《我倆沒有明天》,香港譯名則是通俗的《雌雄大盜》。若是僅憑後面這個片名,會讓人誤以為這部電影通篇都是講一對亡命鴛鴦如何橫行無忌、作案手段如何高明。內容卻非如此,故事主要部分是,邦妮和克萊德以及克萊德的兄嫂、外加一個修車小子莫斯一同逃亡;且這伙江洋大盜(也是一個臨時家庭)被描繪得低級、幼稚、天真。
這部拍攝於1967年的電影雖是取自真人真事,背景為1930年代經濟大蕭條時期,骨子裡的反抗意識、壓抑與絕望卻是當時(1960年代)美國社會反戰反政府的情緒。此時好萊塢黃金時代已經遠去,美國的年輕導演們都以法國新浪潮為榜樣,力圖拍出洋溢著鮮活氣息、青春無悔式的電影。多數人認為,充斥著汽車馬達聲的《邦妮和克萊德》迎來了“新好萊塢”時期,它的執導者阿瑟佩恩被稱為“後古典好萊塢導演”。
向新浪潮致敬
新浪潮的味道從《邦妮和克萊德》劇本創作時就存在了,編劇搭檔大衛紐曼與羅伯特本頓說寫這兩個人物,就是覺得邦妮和克萊德有點像戈達爾電影《精疲力竭》里的貝爾蒙多。當然對他們啟發最大的是特呂弗的《朱爾與吉姆》和《槍擊鋼琴師》,尤其是前者,羅伯特本頓曾說他兩個月看了12遍,並模仿著把主要人物寫了一個三角關係,因為真實生活中的克萊德伯勒正是雙性戀。作為導演第一人選的特呂弗雖然很喜歡這個劇本,卻因他的《華氏451》開拍而放棄了。戈達爾對這個劇本也感興趣,據說他想把背景換成日本,並把邦妮和克萊德弄成十幾歲的孩子,這無疑嚇走了製片商。明星沃倫比蒂買走劇本後,找到了曾與自己有過合作的導演阿瑟佩恩,據說這個本子此時已經轉過20位導演之手了。
影片的開場就帶著濃厚的新浪潮痕跡:50多秒中的三四個鏡頭,從費唐娜薇扮演的邦妮的嘴唇開始自由搖移、推拉,她的臉蛋與身形占據整個銀幕。這幾個鏡頭中,空間幾乎被隔絕於身體之外,顯出煩悶、壓抑、狂躁的情緒(這種情緒也一路伴隨邦妮)。之後,影片在以撥弦為主的配樂中,凸顯出瑣碎的喜劇感,並且有著活潑的生活味。按照電影史家格雷戈爾的分析,這部電影的巨大魅力來源於:它既有隔絕於真實社會環境的傾向,又能寫實地烘托出小城鎮與鄉村圖景。這在很大程度上歸功於該片的“劇本醫生”(Scriptdoctor)羅伯特湯恩,這位後來以《唐人街》名噪一時的銀幕劇作家按慣例沒有在編劇上署名。根據一篇《邦妮和克萊德,新好萊塢的開始》的博文記載,湯恩有意識地改變了以往主流電影中的四件事:人物總能找到地方停車;買東西從來沒找過零;夫妻從不睡一張床;女人睡覺總是不卸妝。為顛覆這四條,影片拍出了許多令人難忘的小瞬間。
隱喻與技術革新
由於製片人兼主演沃倫比蒂反對把克萊德寫成雙性戀者,編劇就把這位男主角改為了性無能。這一改寫倒是賦予這部影片些許心理學隱喻和社會隱喻的意味。克萊德頓時化身為國家壓迫下的受害者;而他的犯罪行為成為性愛的替代行為。當克萊德第一次拔出槍時,邦妮撫摸槍管的場景是頗具性意味的。由於克萊德的這種生理缺陷,他又退化為孩子;他與邦妮之間的愛情,在大部分時間裡是柏拉圖式的,既真摯又純潔。這和影片裡的反派———警察與家長———形成一種強烈對比。當克萊德和邦妮在被銀行沒收了房產的落魄農民面前宣稱“我們是搶銀行的”之時,那種驕傲與害羞的神情,真是惹人憐愛。他們笨拙地搶劫,他們倉惶地逃亡,他們毫無來由地相愛,一如羅密歐和朱麗葉。正是因為《邦妮和克萊德》的童話特質,即便是當時令人耳目一新的電影技法、對於今日的影迷來說早已司空見慣,但它依然可以完全打動我們。
阿瑟佩恩在這部影片中,的確採用了許多新的技術手法,比如邦妮第一次下樓見克萊德時逆光仰拍的鏡頭,比如克萊德一夥與邦妮家人見面時虛焦朦朧的場景。而最著名、最有影響的段落當然是結尾處令人震撼的槍擊場面:風吹草動、群鳥驚飛,而後機槍掃射、硝煙瀰漫,邦妮和克萊德如同“提線木偶一樣在彈雨中顫抖”,身體猶如蜂窩,悽美慢鏡頭仿佛芭蕾舞蹈,之後一切歸於平靜。不用多講,你立刻就能聯想到吳宇森某些經典的槍戰場面;實際上在此之前沃倫比蒂戴著禮帽、叼著火柴、喝著汽水的形象難道不會令你想到《英雄本色》時代的周潤發嗎?
總評
影片根據真人真事改編,故事背景在30年代經濟大蕭條期,他們倆人不但結夥搶劫銀行,甚至殺害不少無辜,走上命喪槍下的不歸路。
在導演阿瑟 佩恩(Arthur Penn)的獨特美學營造下,全片散發著濃郁的懷舊色彩,末場的慢動作槍殺鏡頭,更如同一場悽美的死亡祭典。讓人緊張的同時,不知道自己對主人公是恨是愛。
當年首映時,被衛道者及評論界罵得體無完膚,不過它不但沒在攻擊中倒下去,反而變成熱門影片,賺進了大把鈔票,也使得年輕人的服飾與思潮都趨向仿效30年代的式樣。
本片還有一項特殊風格,即是將喜劇感和恐怖味熔合一爐,那種浪漫而詼謔化的犯罪過程十分逗趣,但漸漸地卻導入恐怖與血腥的死亡陰影里,奧立佛史東的“閃靈殺手"便受其影響。
曾獲1967年,第40屆奧斯卡最佳女配角、攝影兩座獎。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