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秫村

海口長流鎮新民村,一個在不久的將來需要為“現代文明”讓路的古村,正面臨著開發拆遷永遠消失的命運。在這裡,有著千年古村的豐厚歷史底蘊,就在這些斑駁不堪的火山石乾壘的石牆裡,就在那些內容考究、工藝精湛的牌坊碑文題字里,以及村里那些風燭殘年的老人們模糊的記憶里。然而,令人痛心的是,村裡的古民居數量已經很少,且大多門窗腐朽,破敗不堪,搖搖欲墜,隨時都有倒塌的可能。

在古村窄長的巷道里坊,高低錯落的民居鱗次櫛比,有牆厚院深的大戶人家,也有用火山石頭築起的低矮潮濕的民宅,更多的是正在拔地而起的現代樓房。村口不時傳來村民打麻將的洗牌聲,夾雜在淅淅瀝瀝的雨聲里,歷史的殘留風韻交織著現代生活氣息令人感到茫然。拔地而起的新樓房,讓那些破敗的古民宅顯得更加落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那秫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產業:農業
或將消失的古村落,歷史與文物,

或將消失的古村落

村的西北邊有座高高的“守望樓”。看到這名字就讓人浮想聯翩,尤其是在面臨著拆遷的背景之下又有了別樣的感覺。近百年以來一直守望、庇佑著村民的“守望樓”,或許也難逃脫被“拆”的命運。村沿的古圍牆和“守望樓”在2007年間曾被重修過一部分。據說這個“守望樓”是在民國初期,由曾任瓊山縣長的村里人鄭里鐸所建。這在當時來說,應該算是很高的房子了。登上“守望樓”,展現在眼前的是一片寬闊稻田,微風裡傳來淡淡的稻穀之香,“守望”風景猶在,只可惜伊人早已作古。
那秫村
守望樓
那秫村
那秫村

歷史與文物

那秫古村,已有千年歷史,是古烈樓地區最古老的村莊之一。據該村王氏宗祠現存半截方碑記載,宋代,王氏祖先就在村中生息。據史料記述,秦統一中國十五年後,劉邦滅秦,建立西漢。再過94年,劉邦曾孫劉徹(漢武帝)為加強邊遠地區的統治,於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四月,派伏波將軍路博德和樓船將軍楊仆領十萬大軍南下,征戰百越各部落,其中一支部隊渡海來瓊,在長流後海角(今鎮海村一帶)登入。登入之初,瓊北各地的人們紛紛趕來與漢軍交戰,漢軍人少,本地土著人多,漢軍軍心不穩,有不少漢軍想乘來船歸去,樓船將軍楊仆知道此情況後,下令將所有登入船隻盡行燒毀,自絕漢軍的歸路,以背水一戰求自生。漢軍官兵見船隻被燒,後路以絕,於是置死地而後生,勇於作戰,最終取得了勝利。相傳楊仆下令燒船的地方就被後來人取名為烈樓,是烈火燒樓船之意。烈樓之名一直沿用到1945年,1945年改烈樓為那流鄉,1947年改那流為長流鄉,1953年設長流鎮至今。
說到那秫村,不得不提常住寶塔。石塔座落在新民村(那秫)東南面小山坡上,造型古樸而別具一格。常住寶塔地基為三面壘石,砌成約1.20米高台。整座塔高約3.5米,平面四角三層,採用石材分塊壘雕刻疊砌而成。塔身三層,每層上雕出檐角。第一層塔身正面浮雕有麒麟,背面凸雕著大象。第二層分別雕刻有吉祥的“萬”字元,背面雕著菱形紋圖案。塔的第三層四面分別雕刻著“常”、“住”、“寶”、“塔”四個篆體字。三層塔身立於一雙重覆疊的蓮紋基座上,上下之間有空隙,用石塊作為墊子。塔座正面有石鋪六級台階,石塔基座四邊估計原有石條護欄,由於年久已損壞。
從塔的功能上看,此塔應是兼有紀念與風水的作用。由於該塔本身沒有留下建造年代記錄,而且風化較嚴重,也找不到史料記載,石塔建於何年代,新民(那秫)村的人誰也說不出個子醜寅卯來,只說此塔比他們村莊還要老。有多位文物專家來看過寶塔,說此塔所建年代不晚於宋,其造形在山西大同,北魏時期開鑿的雲崗石窟浮雕塔中能找到身影。過去長流地區有古塔多座,如今僅存這座常住寶塔,是至今人們難得一見的古代遺存。
那秫村
那秫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