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時的先生:1940—1946中國文化的根在李莊》是2016年7月湖南文藝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岳南。
基本介紹
編輯推薦,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作品評價,
編輯推薦
歷史紀實文學大家岳南十年增刪,深刻再現艱危歲月傑出大師群體沉默而光榮的歷程,還原中國文化版圖中不應被忘卻的一頁。《南渡北歸》先聲之作,附贈甲骨學大師、書法大家董作賓甲骨文書法精美書籤。用紙考究,典藏之選。
著眼中國抗戰艱危的六年,聚焦戰時具國際影響力卻被人遺忘的文化中心——李莊。聚集中央研究院、中央博物館、北大文科研究所、同濟大學、營造學社等一流人文大師與理工醫學學者,庇護珍貴的國寶與史籍。
民國史料精細校訂,披露台灣“中研院”大量檔案資料,以及大師後人、李莊故人的親歷者口述記錄。
探究歷史真相:中研院吃人事件、傅李米貼案、同濟、國寶被劫案,作者以精細的歷史考證,酣暢淋漓的筆墨,探究細數被遮蔽的秘辛往事,剖析民國研究院與大學的制度與傳統,對當代也可資借鑑。
先生之風,山高水長:生動刻畫大師學者的個性與追求,如天才學人領袖傅斯年的霸氣、考古學大師李濟的耿介、甲骨學大師董作賓的守拙、中國建築學之父的梁思成的苦心孤詣,詩人林徽因的感時憂世,才女游壽的孤傲剛烈……他們承受飢餓、病痛與死亡,面對轟炸、匪患、紛爭,窮且彌堅,在難以想像的艱苦條件下做出了世界一流研究。
在中國的艱難時刻,先生卓然剛毅的風骨,正是民族的底氣!
內容簡介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大批學術教育機構學者、師生被迫向長沙、重慶、昆明等地區遷徙。1940年,因戰事趨緊,同濟大學師生遷往川南古鎮李莊,繼之中央研究院、中央博物院籌備處、北京大學文科研究所、中國營造學社等機構先後輾轉而來,一時間,眾多一流學者和大批珍貴文物古籍匯聚李莊——這個被傅斯年稱為“在地圖上找不到的地方”。
作品以紀實的手法,深沉的情感,酣暢的筆墨,全景再現了在李莊的學者們艱苦卓絕的生活與學術歷程,突出刻畫了霸氣的學人領袖傅斯年,耿介的考古學大師李濟,苦心孤詣的建築學泰斗梁思成,堅忍的詩人林徽因,孤傲的才女游壽,執著學術的董作賓、梁思永等先生的鮮明個性,以及他們面對貧病、匪患甚至死亡威脅,守望相助、窮且彌堅的精神風骨。在中國艱危的六年,他們不離故國,焚膏繼晷,薪傳火播,在人文學科領域取得了世界性的榮譽,承續發展了中國文化的命脈。
作品還著重對“研究院吃人事件”以及傅李衝突、同濟校長與教授紛爭、國寶被劫案等史事的真相做了細緻探查,對其中的人事糾葛、研究院與大學的制度等進行了深刻剖析。同時兼述李莊鎮傳奇歷史、風土人情和當地官僚、士紳在抗戰前後不同的人生命運,對多年被掩蔽的人物與事件做了詳細的披露,讀來令人感懷憶往、嗟嘆不已。
作者簡介
圖書目錄
序 言 長溝流月去無聲001
序 章 001
第一章 淪陷與流亡011
逃出北平_011
清華園結義_016
殷墟考古發掘_022
第二章 南渡自應思往事035
長沙、長沙_035
今天到了昆明_045
“同大遷川,李莊歡迎”_062
第三章 揚子江頭第一古鎮075
三大家族的合縱連橫_075
從昆明到李莊_087
“研究院吃人”事件_100
第四章 險象環生的山坳109
揭開“吃人”的秘密_109
清華校長梅貽琦李莊遇匪_119
史語所被劫案_124
第五章 李莊剿匪記131
同濟校友與兵工製造_131
川南匪患_139
沉屍揚子江_149
第六章 亂離之世159
金岳霖來到李莊_159
林徽因的病與老金的情_165
傅斯年辭職別重慶_172
第七章 悲傷年代177
傅斯年上書蔣介石_177
歷史深處的又一件隱秘_192
悲情李濟_198
第八章 自由中國的心臟207
李約瑟的李莊之行_207
傅斯年與李濟的衝突_219
李霖燦:從聖地歸來_240
第九章 國土重光265
十萬青年十萬軍_265
勝利前後_270
夏鼐被劫案_277
“江南才女”憤而離去_293
第十章 我東曰歸,我情依遲315
波蘭籍教授魏特之死_315
同濟大學校內紛爭_321
校長易人_331
同濟歸海_338
第十一章 南望北歸347
英辭未擬,惜此離思_347
婚戀,山東人就愛幹這種事_355
還都南京_374
第十二章 抉 擇385
再南渡_385
北歸故園_388
不思量,自難忘_393
作品評價
或許,這部作品向人們提供的文化精髓就隱化於這難言的、如同林徽因詩中所述的“萬千國人像已忘掉”的歷史記憶之中吧!
——李光謨(著名翻譯家,李濟之子)
真正讓我產生心靈震撼的是什麼呢?其實是流亡該地的大師以及普通知識分子,向世界展現的不屈的精神風骨,那就是只要活著,哪怕只有一口氣,仍要在自己的研究領域努力地幹下去,不怨天尤人,不自暴自棄,相反卻是血脈僨張,靈性飛揚,散發出一種堅硬如石的特質。——岳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