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特徵,起源與歷史,那加人,習俗,
特徵
那加人從外表看,那加人的體質比一般印度人健壯,皮膚呈黃色,他們酷愛運動。那加人包括安加米、傑卡桑伽、冒格、喀摩高曼、康尼亞克、霍塔、弗摩、連格馬、桑格塔姆、西馬、耶摩鳩格拉和傑里央加等部落,其人口約計40萬。安加米人身材高大,西馬人和傑里央加人則身材矮小。這些部落雖然語言各不相同,但他們通用阿薩姆語。大多數那加人居住在山區,房屋是用竹子建造的。康尼亞克人的居室很寬敞,尤其上層人物的住房顯得更闊氣,屋裡隔著許多小房間,寢室、廚房、倉庫樣樣具備。
起源與歷史
那加人是印度一個古老的民族,約在13世紀由緬甸和中國遷徙到印度東北部。那加人獨特的歷史發展進程和地理環境,造就了那加人獨特的民族文化心理,建立一個獨立的“大那加蘭”國是他們長期以來追求的政治目標。他們之中的激進勢力為此開展了長期的武裝鬥爭。從印度獨立開始,那加人的分離主義運動1延續了將近60年,成為亞洲“持續時間最長、發展演變最為複雜”的分離主義運動之一。印度政府經過長期努力,於1997年和2001年分別與那加民族社會主義委員會(簡稱NSCN)的兩大武裝派別NSCN(IM)和NSCN(K)實現了停火,但隨後進行的政治談判還沒有達成最後成果。此外,這兩支武裝派別之間為爭奪地區主導權展開激烈內斗,長期動亂造成大量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那加人問題是印度“東北難題”的核心之一,因為其他各邦的政治動盪都不同程度地與此有關。在長期的叛亂與反叛亂、動亂與治理的過程中,印度政府由於民族政策、經濟政策和外交政策的失誤,導致那加人問題久拖不決。
那加人何時定居於那加蘭?這一問題至今尚難以回答。本來那加人無文字記載的歷史,也無自己特有的文字。另據那加人民間故事稱,早年他們向那加蘭遷移時,其文字資料被洪水淹沒殆盡,現今他們使用的則是羅馬文字。據說,那加人的歷史與阿霍馬人聯繫密切。1215年,阿霍馬人首領阿克巴率領部下向阿薩姆發起進攻,遭到那加人的頑強抵抗。阿霍馬人對那加人進行慘無人道的鎮壓,不僅劫掠了無數的村莊,而且殺害了大批民眾。蘇克巴妄圖使那加人喪失保衛自己家園的勇氣,但他錯打了算盤。當阿霍馬人統治了阿薩姆時,卻未能達到占領那加蘭的目的。最後,阿霍馬人被迫與那加人簽訂睦鄰友好條約,規定阿霍馬人將與那加蘭毗鄰的肥沃土地交付那加人使用,那加人則允許本族婦女與阿霍馬人通婚。儘管如此,二者之間仍然發生各種糾紛,那加人盛行割下敵人頭顱的習俗正是從那時開始的。
那加人不畏強敵,英勇善戰,把敵人的頭顱割掉帶回來才是真正的勇士。這樣的戰士在村中享有最高的威望,年輕貌美的姑娘爭著與他們結婚。截止印度獨立前夕,割掉敵人頭顱的習俗在那加人中一直存在,但如今已不復見,只留下一些歷史痕跡。比如,有些村民將長期保存的敵人的頭顱掛在自己的露台上;一些戰士佩戴著用青銅製成的敵人頭顱的徽章,這種徽章還往往掛在那加人的菸斗和小簍上,就連姑娘的衣服上有時也繡上這樣的標誌。
1826年,英軍占領了阿薩姆,那加人隨即向周鄰地區進行反擊,戰爭中他們砍掉許多敵人的頭顱,於是觸怒了英軍,雙方展開了激戰。英軍似乎無意占領那加蘭山區,只想併吞平原一帶。可是那加人的行動迫使殖民軍隊改變了計畫。1851年,他們先後10次鎮壓了那加人的暴動。後來,英軍已經開始從那加蘭撤退了,那加人軍隊又神出鬼沒的進行了騷擾。於是,英軍首先在位於那加蘭邊境地區的阿沙魯設立防線。1866年英軍戰勝了安加米部落,1878年在科希馬建立了統治中心。接著英軍又逐漸戰勝了其他那加人部落,並行使了統治權。不過,在與那加人交手時,英軍確實遇到了不可想像的困難。1878年那加人便已打響解放科希馬的戰鬥,他們將該城圍困了11天,只因12天頭上那加援軍尚未及時從摩尼普爾趕到,英軍才得以突圍逃遁。最後,英軍又重整旗鼓,完全控制了那加蘭山區。
當時英國殖民者在那加蘭的統治方式有所不同,他們許諾不干涉那加人的內部事務。在廣大農村,那加人能夠自主地行使管理權,他們將傳統的那加人管理方式與印度農村中的公社組織結構融為一體。有些那加部族甚至只限於執行本族首領的命令,康尼亞克人即使現在還保留著這種習慣,比如,他們將上等狩獵物和最好的土地獻給上層人士。有時英國殖民政府也委派自己的代理人擔任鄉村首領,那加人與非那加人發生爭執時,他們便進行干涉。總的來說,1881年後那加地區尚處於一種平靜狀態,但事實上那加人心中從未承認英國殖民者的統治,邊境糾紛時而發生。至今還活著的那加人女族長卡亞衛茹曾號召人們奮起反抗英國殖民者的統治,因此她被囚禁,在獄中度過了大半生。
英國殖民政府對那加人的統治採取兩手政策,一是對暴亂者進行武力鎮壓,一是與順和派友好相處。許多有經驗的英國殖民政府官員被派駐那加人中,他們虛心學習當地語言,對那加人實行心理征服。表面上他們表現出一副關心民眾疾苦的樣子,實際上卻對他們橫徵暴斂。
與此同時,西方基督教牧師也蜂擁而至。1840年,馬伊爾斯.勃朗森在這裡發展了許多基督教徒,並開辦了一些醫院和學校。在此基礎上,1873年拉拉爾克又出色地開展了工作。1894年,美國浸禮會基督教協會派員來到那加蘭,他們除建立教會組織外,還發展衛生和教育醫療事業。顯然,他們的到來正好符合英國人的願望,但其中也有人出自對印度土著居民的同情。時值西方基督教正大力向世界各地傳播,那加人乘機向外界打開了大門。儘管許多那加人皈依了基督教,但他們仍然遵守傳統的宗教習俗。值得提及的是基督教的傳播使那加人獲得了好處—提高了識字率,學習了西方輕音樂和新潮服飾,興建了歐美式教堂......最後西方基督教在那加蘭得到了迅速發展如今,這裡的教堂632座,教徒人數達8萬。利用宗教統治那加人可謂當時英國殖民者的第三手政策。
英國人對那加人的統治本來缺乏牢固的根基,但由於他們絞盡腦汁,玩弄各種政治手腕,尚能持續較長的一段時間。1918年,英國殖民主義者在科希馬成立了“那加人俱樂部”,他們在此同那加上層分子共同商討解決那加山區的行政管理問題。1829年,那加上層分子聯名給西門協會寫信,要求英國人單方面管理那加人,否則擔心受平原地區印度土邦的盤剝。看來,在少數那加人眼中,白種人才是他們的救星。從此,那加人與印度土邦的矛盾越來越深,英國人藉此機會將那加山區變成了獨立王國。英國殖民政府派遣官員在這裡行使管理權,並規定未經允許外地人不準進入那加蘭。結果,英國人獲益匪淺。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那加人表現的非常英勇,他們幫助英國人打敗了日本侵略者,同時也使本族人免受災難。如今,在科希馬還保留著戰爭的歷史遺物—抵抗戰士墓地。那裡的墓碑上這樣寫道:“當你回家後,請告訴周圍的人,為了明天,我們獻出了今天。”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英國人盼望離開印度重返故鄉,那加蘭再次掀起民族獨立的浪潮。1945年瓊斯.鮑吉發起成立了那加山區土著人委員會,其任務是促進那加人的團結,消除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影響。1946年,該組織改名為“那加民族會議”,宣布對那加人進行傳統的印度公社意識教育。但是,這一組織逐漸被一些煽動分子所控制,1947年6月,他們終於提出了獨立要求,揚言英國人撤離後成立獨立政府。此後,阿薩姆邦首席部長阿克巴爾.海德里先生開始與那加人對話,並宣布將那加山區劃歸阿薩姆管理。於是,那加人內部出現了分歧,許多人要求脫離印度,不承認憲法,不參加獨立後的第一次選舉。當時,阿薩姆其他土著人地區均成立了行政管理委員會,唯獨那加山區按兵不動。1953-1956年,那加人又掀起了騷亂,1956年3月在少數人操縱下成立了那加人聯合政府,並組織了軍事行動,結果被印度軍平息了。在廣大那加民眾的要求下,不久又成立了和平委員會,後來改名為“那加族人民會議”,1959年,該組織正式將那加山區定名為那加蘭。自從印度政府批准成立那加蘭邦以後,科希馬、迪馬普爾等地建立了一些工廠和學校,那加人正在為振興本民族的經濟和文化而努力。
那加人
無文字。信仰萬物有靈,基督教也有一定影響。分五大支系,即安加米人、阿奧人、塞馬人、倫馬人和洛塔人。下面又分16個小支。大小各系自成一體,語言不通,互不交往。各支都有自己的居住地區和村落,由民主選舉的長老會管理本村事務。通常用賭咒發誓的辦法判斷是非,裁決糾紛。社會發展不平衡,大都保留氏族組織,部分地區已有階級分化。男女婚姻自由。主要從事農業,種植水稻及雜糧,大部分仍處於刀耕火種階段;同時從事採集和漁獵。
居住在印度東北部那加蘭邦那加山區的部落群體,包括15個或更多的族源混雜、文化迥異、體質容貌均不相同的部落。數量繁多的那加諸語言是聲調黏著語,屬於藏緬語族。在每個語言區域中幾乎每個村落都有其獨特的方言。不同的那加群體用阿薩姆語通話,有時用英語或印地語。他們的小村子位於山坡,依山傍水易於防守。居民開墾小塊坡地,種植稻穀,有些較先進的部落耕種梯田。那加漁民以使用麻醉劑捕魚著稱。為了應付那加諸部落的民族主義政治情緒,印度政府於1961年建立那加蘭邦。
屬於藏緬語族的那加人在古代印度史上占據著重要的地位,公元前印度便流行關於這一民族是由兩兄弟創造的傳說。“那加”一詞的梵文含義是蛇、山等等,因此有人認為這一民族的祖先崇拜是蛇神,其實從居住在那加蘭山地的現代那加人那裡已很難找到這種宗教信仰的蛛絲馬跡。像其他印度土著人一樣,那加人也崇尚濕婆,其原始宗教信仰幾與印度性力派相同。除此之外,那加人還是萬物有靈論者,並篤守“祭祀萬能”的信條。毫無疑問,那加與印度其他民族的聯繫由來已久,至今阿薩姆平原流行祭祀多種神的習俗既與那加族相同。
習俗
按照古時的規定,那加兒童成年時都要加入“莫隆加”(Moronga,又稱男子宮),男孩和女孩分別住在自己的莫隆加里。他們在這裡接受各種教育,如學習文化、農作物栽培、音樂舞蹈以及宗教知識等等,但是現在這一組織多數已經解散了。還曾記得,數個世紀以來莫隆加主要是訓練那加人士兵的,一些莫隆加遺址的牆壁上至今還掛著那加戰士俘虜來的敵人的骷髏,說明那時這裡不知造就多少那加勇士。那加人擅長木工手藝,他們用各種木料製造小巧玲瓏的玩具和徽章,尤其是製成的敵人頭顱的徽章至今還掛在那加士兵的脖頸上。那加婦女編織的羊毛床單相當漂亮,每個部族生產的床單樣式不盡相同,顏色區別也很明顯,安加米人的床單是黑色的,綴以紅線條;西馬人的床單是紅色的,綴以黑色或綠色的線條;阿奧人的床單則是紅色、黑色或藍色的。因此,不同的那加部族不僅從其語言上可以判斷出來,而且床單的顏色也能提供準確的證據。
那加人的主食是大米,他們是種植水稻的能手,並用大米釀造一種叫做“鳩”的低度酒。他們在飲食上無過多禁忌,各種動物肉均可食用。狩獵是他們的癖好,但同該地區的其他土著人一樣,他們並不傷害老虎,一旦誤傷了老虎,便要以一種特別的祭祀贖罪。某些部落的男女常年只穿一條三角褲,或者身披一塊家織布。個別婦女甚至一絲不掛,就跟男人一般。佩戴項鍊和象牙飾物是那加人的習慣。婦女一般留長髮,只有安加米部落婦女才將頭髮剪短,但結婚後照樣又留長了。那加男子比婦女的社會地位高,娶妻時無須給對方過多的財禮。離婚的事例屢見不鮮,不過婚後妻子要絕對忠於丈夫,否則即要受到懲罰,其中被逼而亡者甚多。妻子一般都是丈夫的賢內助。那加人性情豪爽,能歌善舞,跳舞時總是揮動長矛和梭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