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丹哈達拉嶺,自密山而東北,跨寶清東部,由虎林以北迤邐北上貫穿饒河全境,再北跨撓力河,山勢低緩,至同江撫遠黑、烏兩江匯流處始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那丹哈達拉嶺
- 別稱:安巴依克特力山
- 所屬山系:長白山脈支脈完達山脈的東北段
- 地理位置:黑龍江省東北部
- 走向:西南-東北
- 主峰:虎林縣神頂山與皮克山
位置境域,主要山峰,密山市境內,寶清縣境內,同江市境內,撫遠縣境內,饒河縣境內,自然資源,生物資源,水資源,氣候特點,社會經濟,地圖信息,
位置境域
那丹哈達拉嶺,為完達山脈的東北段。完達山脈,自穆稜河發源之山谷起,迤邐而東北走向,牡丹江流域以東,興凱湖以北,烏蘇里江以西之山,統為完達山脈。完達山名稱之由起,蓋因穆稜與林口間有山及村名完達(滿語,意為梯子),隨之呼為完達山。完達山脈自西南而東北,沿穆稜河走向東北之支幹為察庫蘭嶺(即今雞西之蘭嶺以東以北之山即是)。由雞西一帶之察庫蘭嶺而東北至密山與七台河及勃利交界處之大山,名阿爾哈山;東北界予撓力河與穆稜河之間之山脈為那丹哈達拉嶺,正北界於倭肯河與七星河之間之山脈為完達山正乾,又稱為安巴倭克里山。
完達山(滿語意“梯子”)—稱那丹哈達嶺。位於黑龍江省東部,介於穆稜河與撓力河之間, 西自林口縣特阿嶺向東北延伸進入密山境內向虎林縣傾入。它橫越林口、雞西、雞東、勃利、 七台河、密山、虎林直到饒河2市6縣,東西綿延 200多公里,南北約50公里,面積萬餘平方公 里,平均海撥高程200至500米之間。最高山峰北為老黑背,位於密山、寶清交界處,海拔683.7 米,地理位置為北緯45°54′,東經 131°45′處;南為蜂蜜山,位於穆稜河南,興凱湖北, 西南起東寧邊界的黃窩集嶺山脈,沿中蘇邊界山峰起伏,峰巒疊翠,進入密山縣境內。自當壁 鎮向東北山迴路轉,綿延不斷傾入楊木崗陸續漸緩,最高山峰為蜂蜜山,海拔 574米,單成長 白山系黃窩集嶺余脈的蜂蜜山微脈,地理位置北緯45°26′,東經132°05′。完達山系侏羅紀和白堊紀陸相沉積形成的褶皺山,經火山活動與河流切割而成。在起伏的 低山丘陵下,分布莉多種礦藏,如:煤、石墨、大理石等,正待大量開發。
主要山峰
密山市境內
密山縣境內大、小山峰和崗地有89處,海拔 300米以上高度的有40處(如表),其餘都在海拔 300米以下,有:平頂山、奶子山、西山、東山、亂石山、大石磊、紅山、姜仁嶺、東發大嶺,青梅山、太平山、對頭砬子、炭窯東山、元寶山、過關山、白石砬子、梨樹北山、石頭山、老黑山、小裴德山、插旗山、小星山、石板山、金銀庫山、二道嶺子、刁龍河西北山、奔松頂子、勤農北山、勤農西山、青龍山、奔牛山、 梨樹崗西山、墳崗、背燒山、老賀小山、大架山、張石場山、大營後山、楊殿富南山、神風台、雙頂子、大頂子、大腦袋山、雙子山、放牛山、太陽崗、荒崗、二道崗、南崗。
寶清縣境內
寶清縣東部,寶清縣境內的山脈均屬完達山脈。完達山脈入境後分為兩支:一支走向轉北西方向的稱為西北崗,地面標高為300~600米;另一支走向繼續為北東~南西向的稱之為那丹哈達嶺。主脈又分出大小余脈分布境內,東西綿延160餘公里,南北130餘公里。山巒層迭,峰嶺錯落,總數難以勝數。其中絕大多數是無名的,而有名之山不過百分之四、五而已。僅將有名之山峰、嶺頂、丘崗等按海拔高度列述如下:
神頂山 位於寶清東興鄉東方紅林場環山車站東9公里,山峰坐標:東經l33°25′,北緯46°32′10″,山高831公尺,為寶清縣第二高峰。
皮克山 位於東方紅環山車站東14公里,山峰坐標:東經133°27′30″,北緯46°33′20″,山高823.9公尺,為寶清縣第三高山。
稠公頂子 位於東興鄉東方紅林業局環山車站東5公里,山峰坐標:東經133°21′30″,北緯46°33′20″,山高796.1米,因山上松樹稠密,得名稠松頂子,俗稱臭松頂子。是寶清第五高山。
躍進山 位於東興鄉境蛤蟆通河水庫東20公里,山峰坐標:東經132°59′,北緯46°20′30″,山高650.1公尺,1958年大躍進時寶清縣在此採鐵礦石,搞煉鋼鐵民眾運動,故命名躍進山,是寶清第八高山。
東大尖山子 位於東興鄉境八五二農場部東1 6公里,山峰坐標:東經133°00′,北緯46°17′,山高627.4公尺,為縣內第十高山。因山形圓錐故名尖山子。因其位於寶清縣境東部,便於同青龍林場附近的大尖山子區別,故習慣上稱為“東大尖山子”。
蛤蟆頂子 位於東興鄉境八五二農場部東16公里,山峰坐標:東經132°57′30″,北緯46°12′40″,山高614.9公尺,為縣內第十一高山。
大珠山 位於龍頭鄉珠山林場西北3.5公里,山峰坐標:東經131°52′,北緯45°50′,山高580.7公尺。
老崗 位於龍頭鄉大主橋東南17公里,山峰坐標:東經132°11′20″,北緯45°50′30″,山高580.3公尺。屬於龍頭鄉界山。
老龍背 位於朝陽鄉境頭道林場東南12公里,山峰坐標:東經132°19′,北緯46°01′30″,山高577.4公尺。
黃大頂子山 位於朝陽鄉境頭道林場西南18公里,大色金別拉河上游右岸,山峰坐標:東經132°13′30″,北緯46°01′,山高522.9公尺。
海音山 位於東興鄉東勝村東南18公里,山峰坐標:東經133°12′30″,北緯46°29′30″,山高514.9公尺。
三元壩 位於東興鄉境內,八五三農場場部東南12公里,山峰坐標:東經133°05′,北緯46°27′,山高514.6公尺。
棺材山 位於寶山林場東12公里,大主河右岸,山峰坐標:東經132°11′40″,北緯45°58′,山高505.3公尺,山形遠看似棺材故名。
老虎林山 位於朝陽鄉境東方紅林場西南5公里,山峰坐標:東經132°20′30″,北緯46°06′20″,山高345.9公尺。
老道溝山 位於涼水泉子村西南4公里,山峰坐標:東經131°51′20″,北緯46°29′20″,山高335公尺,山峰圓形,峰頂有古城堡遺址。因山下溝谷里民國時期有廟宇,住有老道,稱老道溝,此山故名老道溝山。
迎面山 位於龍頭鄉境六道林場北8公里,山峰坐標:東經131°59′,北緯46°04′20″,山高325公尺。因此山地處溝口,故名。
老虎山 位於龍頭鄉小毛營南2.5公里,山峰坐標:東經131°58′40″,北緯45°57′30″,山高267.3公尺。相傳此山中有東北虎,故名。
聚寶山 位於涼水鄉聚寶山村西南2.5公里,山峰坐標:東經131°58′,北緯46°30′20″,山高222.4公尺。因此山形遠看似元寶,故名聚寶山。又因山頂有古城堡遺址,當地人也稱古城山。
南青龍山 位於小城子鄉小城子村西南4公里,寶勃路旁,山峰坐標:東經132°00′30″,北緯46°11′,山高222.3公尺,地處青龍山南,故名。
迎門山 位於東方紅林場老場部附近,山峰坐標:東經132°24′20″,北緯46°08′,山高214公尺,亦稱煤山。
狼洞溝東山 位於龍頭鄉境頭道林場西南7公里,大色金別拉河左岸,山峰坐標:東經132°13′,北緯46°06′,山高189.8公尺,此山位於狼洞溝東,故名。
大腦袋山 位於朝陽鄉境燈塔村後,大色金別拉河左岸,東經132°15′,北緯46°12′。山高171.3公尺,山形遠看似鵝頭,故名大腦袋山。
同江市境內
同江境內山地屬完達山余脈,從西向東依次有青龍山、街津山、額圖山、勤得利山,山嶺連綿起伏,東西長約75公里,面積約為 538平方公里,占同江全境總面積的8%,山地平均海拔高度在150—200米之間。
街津山、街津山——(赫哲語)。赫哲族漁村“街津口”,在此山麓得名。其意見“前街津口”。山峰額圖山 (626.6公尺),街津山 (551.7)公尺街津口 去縣城東北90里,黑龍江右岸,街津山下,有赫哲族古鎮一街津口。北、東、南三面群峰環抱,中為盆地,蓮花河自西緩緩流來,在山角處注入黑龍江。江口水面附近,有玄色巨岩,突兀峭立,高20餘米,周百餘米,其巔平闊,可容十餘人踡立,常有赫哲族老人攀石垂釣,名日“釣魚台”。這裡自古以來,就是勇敢,勤勞的赫哲族人的家鄉,它不但以山川雄麗、物產豐饒著稱,而且尤以赫哲人民的善良、淳樸,如客的情誼,令人心馳神往。
額圖山,海拔高626.6 米,是本地區最高的山脈。其它如“五星山”、“勤得利山”(系本地自起的山名),均系額圖山余脈。 在額圖山的東側有山泉水流出,是勤得利河、八岔河兩條河流的發源地。西部山谷水是鴨 綠河的發源地,也分為兩條河流,南為鴨綠河,北為二吉力河。
勤得利山,海拔188.6 米,三江地區第二大電廠——勤得利發電廠就座落在勤得利山北側的山腳下,從這裡,源源不斷地輸送出強大的電流,除供本場生產生活用外,還供應青龍山農場,前進農場的生產生活用電。
五星山,海拔480 米,勤得利場部和有450 畝水面的場部養魚池就座落在五星山南的山腳下。這裡湖光山色,風景秀麗,頗為誘人。
青龍山:位於場區西北部,青龍河東岸,海拔高131.5米,東西長3公里,南北寬700米,西高東低,東漫坡起伏,西北較陡,黑上層有20至35厘米,有機質含量較高,下面是適於建築用的青石,現已部分開採,山上面長著茂密的樹木和雜草。
撫遠縣境內
撫遠山 舊名依力嘎山,位於黑龍江畔,撫遠鎮西南,地理座標為東經 134°16′,北緯48°21′,海拔 266.5米,北靠黑龍江,西傍濃江河,西南角下是大力加湖,撫遠山林木蔥蘢風景秀麗。
石頭窩子山 舊名克勒木山,位於撫遠鎮東南4公里處。地理座標為東經134°18′,北緯48°20′30″,海拔188.5米。此山產優質花崗石。
兩角山 位於縣城東南10公里濃江村東3.5公里處。地理座標為東經134°17′45″,北緯48°17′30″、海拔279.1米,是撫遠縣的最高山。
包寶山 實為低山丘陵。位於縣轄撫遠三角洲的東北角, 瀕臨烏蘇里江。 根據不平等的《中俄北京條約》俄國人曾將設定在伯力(今蘇聯哈巴羅夫斯克)日奔溝地方的中俄“耶”字界碑偷移至此,後又遷移它處,所以此山亦因此載入史冊。
城子山 位於通江鄉小河子村西北1.5公里處,地理座標為東經134°22′,北緯48°22′30″,海拔86.7米,其西南 6.5公里處為石頭窩子山。城子山樹木茂密,臨江陡崖上有古城遺址一處,山因古城而得名。
馬小山 位於縣城南69公里,別拉洪河東3公里處,地理座標為東經134°24′,北緯47°45′,屬海青鄉轄地,山呈南北走向,海拔74米,山上為闊葉混交林。因民國年間有位姓馬的老漢在此居住種地而得名。
石頭山 位於縣城南72公里,馬小山東6公里處,地理座標為東經134°29′,北緯7°44′,海拔85.1米,山產青石。
南小山 位於縣城東南78公里,海青鄉亮子裡村南8公里處,地理座標為東經134°39′,北緯47°42′,海拔63米,山上為闊葉混交林。
里小山 位於縣城南86公里,地理座標為東經134°17′,北緯47°36′,其東北2公里處為楊木林子,西北5公里處為別拉洪河,東南6公里為楊木崗,海拔79.8米。
外小山 位於縣城南96.5公里,里小山東南 10.5公里處,地理座標為東經134°19′,北緯47°31,海拔78.6米。
大蜂場山 位於縣城東南9公里,濃江村東北 4公里處,地理座標為東經134°19′,北緯48°17′,山主峰高267.1米,面積為9平方公里,山上生長柞、楊、樺等樹種,山腰多生椴樹和水曲柳等樹種,山背坡有暖泉一處,四季長流,泉右側舊有蜂房一棟。
崗姜明理崗 位於布先生梁子西 1.5公里處,地理座標為東經134°32 ′,北緯47°54′,崗長10公里,寬5公里,土質肥沃,宜種蔬菜。
紅砂崗 位於毛林同梁子東南一公里,地理座標為東經 134°35′,北緯47°53′,烏蘇里江西岸,民國年間積成,長40米,寬20米,今常為捕魚人臨時駐地。
窯灘 是一條大沙崗,位於海青村南0.5公里處,地理座標為東經134°38′,北緯47°51′,呈南北走向,長2公里,寬1公里,秋汛時,為捕魚人臨時駐地。
大崗 位於海青鄉四合村西南 4公里,地理座標為東經 134°31′,北緯47°31′,崗長1.5公里,寬150米,民國年問曾有人在此種地。
腰崗 位於海青鄉,南小山南2.5公里處,地理座標為東經134°39′,北緯47°40′,崗呈南北走向,長1.5公里,寬200米,崗上生長柞樺林,民國年間曾有人在此種地。
饒河縣境內
其山地均屬那丹哈達拉嶺,《吉林通志》(卷二十二)又作“安巴依克特力山”。自里、外七里沁河發源地之神頂山與皮克山——即那丹哈達拉嶺主山起,北至撓力河北之喀爾喀山、二龍山為止,共綿延130餘公里,東西70餘公里。分布大小山頭2000餘個,以那丹哈達拉嶺主山——虎林縣之神頂山與本縣之皮克山為最高。北部以老爺嶺為主幹,再北過饒寶公路最高分水嶺——逮雲嶺,再北為佛力嶺,直達撓力河邊,東綿延至烏蘇里江邊,西達於里七里沁河,分支甚多。今據實地考查並參閱歷史地圖冊籍,將有名之山具列於後。並將其歷史曾用名及演化至今之現名及其語義分別加以注釋。雖則如此,有名之山,不過4~5%,無名之山仍為絕大多數,不能一一列出。茲將有名之山峰或嶺頂,或砬子、丘崗詳列如下:
小南山,位於饒河鎮南端,東濱烏蘇里江,山有二峰,主峰大南山,海拔106米(詳見本卷第十三章形勝小南山)。
皮克山,位於縣城西南直線50公里,五林洞西16公里。海拔823.9公尺。為饒、虎、寶三縣界山。共五峰組成,均在700米以上。沁源(一零一)通向奇源,花砬子至小木營,公路繞經山之西麓穿過。該山盡被雲、冷杉,間有少量紅松、水曲柳、楓樺等。氣極蕭森險峻,為縣內第一高峰。
大鼎子山,原名伊克堆累山,赫哲語,意為老牛頂子,又寫作大頂子山。位於縣城西北19公里。山體西南東北走向,南坡陡峻,多岩,北坡略緩。共有八頂,自西而東有石耳頂(577米)、瓦松頂(673米)、卷柏頂(760.6米)。東邊有迎旭頂(769米),余無名。主頂古稱制俄頂,海拔801米,為縣內第二高峰。
暄鶴山,,距縣城西南直線49公里。位於皮克山東南2公里,海拔793.5米,為本縣第三高峰,系雲、冷杉密集區由此迤而北,為那丹嶺,迤而東北至秦瓊溝以西之群山,統稱為哈達拉嶺。
暴馬頂子(滿語:鋪木布扎山),因山腳多暴馬丁香樹得名。距縣城西北直線38公里。位於石場四合頂子北。該山東麓為四合川發源地。海拔780.3米,為本縣第四高峰。
西大鼎子 ,距縣城西北直線28公里。位於關門嘴子村西北五公里。山勢聳峻,海拔764.3米,為縣內第五高峰。山南麓為饒佳公路經過之險峻處——摘星嶺,共三峰。
佛力山,(又名頭道山或大頭山。佛力,滿語,意見卷二)。距縣城西偏北直線31公里。居石場至通天溝公路西側,為小佳氣河之發源地。海拔709.6米,為縣內第六高峰。
大鍋盔頂子 ,距縣城西南直線40公里。位於皮克山東北,為里七里沁河支流參泉河發源地。海拔708米,是本縣紅松密布區,為縣內第七高峰。東南起金山、西北為前花砬子。
石葦山,因山上生長石葦而得名。距縣城西南直線47公里。位於皮克山東南三公里,為山桃溝之南發源地,海拔700米,居第八位。
四邦山,距縣城西南直線29公里。位於小木營東南,為永幸正西之最高峰。是大帶、大別拉炕兩河之分水嶺。海拔694米,為縣內高峰之第九。
瑪發山,赫哲語,稱虎為瑪發。言此地為藏虎之處,距縣城西北直線34公里。在佛力山西三公里,海拔654.7米,為縣內第十高峰。
英莪山,滿及瓦爾喀語(意見卷二),距縣城西北直線35公里。位於石場東北四合川源頭正東,西與暴馬頂子相對,海拔648米。
曦山,清代曾名西瓜嘴子。距縣城西南23.5公里,位於大別拉炕(鎮江)村正南七公里。為廟嶺以北之最高峰。海拔603.6米,為群峰拔起之秀,並非孤立之山。
瑤台山,距縣城西南直線24公里。位於永幸村東南六公里。為饒虎公路向陽永幸間之參松嶺以東之最高峰。因其頂巔平坦如台,故譽為瑤台。海拔578米。
旭山, 距縣城西南直線24公里。位於鎮江村西南兀起之大山,俗稱西大山。海拔555.8米。因看日出早,故名。
西邦山, 距縣城正西28公里。位於四邦山以北六公里,海拔496米。 北邦山 距縣城正西20公里。位於三十六拐之盤雲嶺正南,為一長形群山體,南與西邦山相連,東西綿延4.5公里,主峰北邦山,海拔354米。
神鹿山,距縣城西南直線26公里。位於鎮江村南之葦子溝西,俗稱葦子溝群山,因此處多鹿,古有神鹿傳說得名。最高峰海拔314.3米。
東廟嶺, 距縣城西南28公里。位於向陽屯東南之北小七爾欽(又叫北小七里沁)河與彎弓河中間伸出之群巒,主山海拔262.3米。
狐狸洞山, 距縣城西南33公里。位於北小七里沁河與外七里沁河之間,在五林洞東南六公里,為一群山體。主峰海拔298.5米。
白虎山,距縣城西南直線34公里。位於細鱗河南,狐狸洞山北,東西綿延3.5公里,為一小群山體。最高山名自虎山,海拔276米。
北五林山,距縣城西南直線36公里。為五林洞東北面之群山體.主峰海拔319米。
雙鳳山,距縣城西南直線39公里。位於秦瓊溝口西側,南北二峰對峙,雄踞林莽之中,望之如鳳故名。南鳳山海拔240米,北鳳山海拔244米。
駱駝砬子,距縣城西南直線34公里。位於五林洞西北,饒虎公路西側之群山體,共有七座兀立之奇峰,峭壁嶙峋,甚為壯觀,主峰似駝故名。民間有神話流傳。(見本卷第十三章形勝)。又名呂祖砬子,海拔544.7米。
金山,距縣城西南36公里。位於秦瓊溝(紅旗溝)北,居黑傻子溝與碧新溝兩溪匯合處之三角地帶,海拔543米。
秦瓊嶺, 距縣城西南36公里。位於秦瓊溝北,居黑傻子溝與碧新溝兩河中間之群山體,南北長達八公里。主峰秦瓊山,海拔575.1米。
參松嶺, 距縣城西南直線23公里。山體自永幸村正南3~10公里,自永幸饒虎公路以西至向陽屯南白水河以北之群山,統稱為參松嶺,主峰在永幸村南三公里,名松嶺頭山,海拔450.2米。
駝頭山,距縣城西南直線35公里。位於駱駝砬子西北,隔黑傻子溝西北與秦瓊嶺相對,海拔441米。
白雲山,距縣城西南直線33公里。位於駝頭山正北。該山南北走向,長五公里。十餘個山頭組成之群體。主峰有二,東西排列,海拔均為492米,俗謂之兄弟峰。
威虎山,位於石場南一公里,距縣城正西直線37.5公里。為一奇秀峻峰。海拔344.5米。
東邦山,距縣城西偏南直線25公里。位於西邦山東北。該山西為大別拉炕河支流四人班河,東為禿頂子溝發源地,北為大帶河支流黃蘑溝之發源地,共十個山頭組成,南北混為一體,主峰601米。
雞冠砬子, 距縣城西南31公里。位於駱駝砬子東北2.5公里。因山峰似雄雞冠而得名。海拔391.6米。
廟嶺山,距縣城西南直線34公里,位於秦瓊嶺西北,為七里沁河支流南參泉河與大別拉炕河發源之分水嶺,西北東南走向,共七個主要山頭,南與秦瓊嶺相連,主峰465.2米。
九龍山,距縣城西偏南33公里。位於廟嶺山東北三公里。亦為大帶及大別拉炕河發源地,南北走向,綿延六公里,共有三峰,主峰海拔467.1米。因民國初年有胡匪幫名“九龍”,曾紮寨於此故名。
五加山,距縣城偏西南直線22公里。位於彭祖山東北二公里。東靠饒虎公路,海拔457.6米。
壘山,距縣城正西15公里。位於老大帶村(現稱壘山村)西南四公里。東西迤邐成嶺,主峰海拔460.5米。
吉葉山,距縣城正西36公里。位於逮雲嶺南,老爺嶺北之群山。南北綿延八公里,主峰海拔436米。
老爺嶺 ,距縣城西南直線36公里,位於九龍山西及西北,南北綿延十餘公里,為廟嶺山向西北延伸之脈。北與逮雲嶺相接,主峰老爺嶺為大帶河南源——松鼠溝之發源地。海拔385.1米。
孔雀嶺 ,距縣城西南直線19公里。位於大帶——永幸公路東,大、小別拉炕河之間,東到鎮江村北點將台,東西狹長14公里。南陡北緩,永幸至大別拉炕公路沿山南麓腳下通過,群山集聚,混成一體。因該山嶺中部多孔雀石故名。主峰孔雀山(又名腰子山)海拔409.3米
彭祖嶺, 距縣城西偏南直線20~22公里。位於大帶——永幸公路以西,大帶河支流黃蘑溝與大別拉炕河支流禿頂子溝以東,南北綿延11公里。主峰彭祖山,海拔580米。為小別拉炕河發源地。
尖山,距縣城西南直線21公里。位於大帶——永幸公路中接點之彭祖嶺東,為一突起之尖山故名,海拔398米。
禿頂山,距縣城西南直線23公里。位於永幸村西北四公里。座落在禿頂子溝北,因山頂圓禿,故名。為彭祖嶺第二高峰,海拔472米。
西蘇穆羅山,又名房柁山,距縣城西15公里。位於縣城正西及西南,大帶至永幸公路以東,小別拉炕河以北之群山。因烏蘇里江東岸,被沙俄侵占,原有山峰名蘇穆羅山,與江西岸該山相對,故謂西蘇穆羅山。主峰房柁山,因該山土質肥沃,樹高且直,多出房柁材,得名。為西南岔河之發源地。海拔603.1米。
點將台,距縣城西南直線20公里。位於鎮江村正北,為一嵯峨崛起之石崖,西北綿延與孔雀嶺相接,山峰高海拔100米。
西白樺山, 距縣城西北直線27公里。位於西南溝河與樺樹川之間,東西綿延四公里,南北三公里,為一群山體,主峰海拔462.2米。
石頭窩子山,又寫作石頭臥子,距縣城西北直線12公里。位於大帶與關門嘴子兩河交匯點之西。為一低矮群山體。主峰海拔274米。
太平嶺 ,距縣城西北13公里。位於關門嘴子河東岸,為一狹長淺山,東西綿延三公里。主峰海拔151米。
黎明山,距縣城西南直線13~16公里。位於大通河鄉永明、永合村西,為西蘇穆羅山之東南支,自成為一小群山。主山為永明山(俗名高麗山)。海拔135米。
曼葛莫山赫哲語,柞樹之意。又名北老爺嶺。距縣城北至西北直線13公里。東西綿延為一長嶺,共10公里。多生長楊、柞、樺等雜樹,主峰曼葛莫山海拔349米。
烽火台, 距縣城偏西北直線16公里。位於小南河村東一公里,為一小錐形山,似古之烽火台故名。海拔136.5米。
坨窯山,因昔曾有人在此燒炭,又一說該山脊蛉似駝腰故名。距縣城西北17公里。位於大帶河北,關門峽谷南與大鼎子山南北對峙,渾然自成一體,東北西南走向,綿延十餘公里。主峰海拔630.5米。
岔山,距縣城西偏北直線15.5公里。位於坨窯山東南端,西與坨窯山相連,岔出一支,自成一體,故名岔山。海拔423米。
龍泉山,距縣城西北直線30公里。為小安河、西川河、蛤蟆河蘭水之分水嶺,南北東西各七公里,構成一個渾一的山體。主峰東北有泉,名龍泉,故名龍泉山。此山為大鼎子山以北至撓力河邊唯一高峰,海拔448.6米。因山頂設有三角點,俗稱大架子山。
楓樺頂子, 距縣城西北直線33公里。位於饒撫公路及小佳氣河以西,佛力山西北三公里,英莪山東南四公里,山多生長楓樺故名。海拔626米。
盤雲嶺, 距縣城正西24公里。位於磯躑躅河以東,大帶河以北三十六拐之群山。主峰盤雲嶺,海拔366.4米。 四合頂子 距縣城西偏北直線36公里。位於四合川正西,石場正北6.5公里,主峰456米。
北帶嶺, 距縣城西北直線22公里。位於小大帶河以北,東西綿延七公里。呈帶形長嶺,主峰北帶山,海拔403米。
青雲山,距縣城西南直線12公里。位於大通河西南,為西蘇穆羅山東南歧出之群巒,海拔168米。
南岔山,距縣城正西11公里。位於西南岔河與大通河之間。為西蘇穆羅山東北支歧出之淺山群。主峰海拔243米。
豹嶺山,距縣城西北直線35公里。位於小佳氣河以西,南起英莪山向東北延伸,至四道溝,12公里,為小佳氣河支流二道溝及三道溝之發源地。山頭高程多在400—600米之間。主峰豹山,又名西南溝山,海拔646.3米。
古奇穆吉山,距縣城西北直線28公里。為大帶河北支流磯躑躅河與關門嘴子河支流樺樹川及小佳氣河之發源地。分東西二山。西峰577米,東峰534米。
摘星嶺,距縣城西北直線26.5公里。南起西白樺山,北接西大鼎子,南北綿延六公里,為關門嘴子以西之屏障。主峰摘星嶺,海拔571米。
東北岔山,距縣城西北直線29公里。與西大頂子同脈,因向東北延伸之側支故名。南北走向,綿延七公里,為關門嘴子河及小佳氣河支流——鹿角溝及小安河源——青石溝之發源地。主峰東北岔山,海拔485米。
狐仙山,距縣城西北直線28公里。位於狐仙溝西北,西與東北岔山相連,主峰狐仙山,海拔384.4米。
屏嶺山,距縣城西北直線25公里。位子大鼎子山西北坡,拂雲嶺以北,關門嘴子河及青石溝之間,為群山體,是小安河的發源地。俗稱關門嘴子後堵,南北綿延五公里,高峰有二,南峰海拔331米,名屏嶺南山;北峰海拔327米,名屏嶺北山。
青石嶺,距縣城西北直線33公里。在小佳氣河東,界於羊角溝與太平溝之間,東西橫亘八公里,主峰青石山,海拔325米。
鹿角山距縣城西北直線34公里。位於鹿角溝與羊角溝之間,是青石嶺向西延伸之南支,主峰鹿角山,海拔376米。
一盤磨山距縣城西北直線25公里。位於小安河北支流青石溝與西川河之間,該山東起柳蘭屯,西至龍泉山,綿延七公里。主峰一盤磨山,海拔265.1米。
劍山,原名克里費山,位於縣城北偏西20公里。當小安河與西川河之間,又名偏江砬子,主峰海拔239.5米。
柳蘭山,因該山多柳蘭故名,原為克里費山西端。位於縣城西北24公里。為一群山體。主峰海拔313.2米。
三人班山,距縣城北偏西直線24公里。位子西川河與大班河之間,居三人班村西北,東西綿延五公里。主峰海拔258.7米。
楛矢山,因該山多茶條槭,古代用以製做箭桿——楛矢故名。距縣城北偏西31公里。位於大班河和蛤蟆河之間,居饒河農場場部所在地——欣城西,綿延七公里,南北10公里,成為一大山群,主峰楛矢山,海拔264.7米。
蛤東山,距縣城北偏西直線34公里。位於東半截河與蛤蟆河中間,為一連綿的淺山群,廣袤各七公里。主山海拔152.2米。
白樺山,距縣城西北23公里。位於關門嘴子河支流西南溝與樺樹川之間,為東西走向之群山,主峰海拔394米。
東鷹嶺, 位於蛤蟆河與老鷹溝之間。距縣城西北直線36公里。為老鷹溝以東之群山,自龍泉而北自成體系,南北走向,長達七公里。主峰東鷹山,海拔318米。
臥牛山,距縣城西北直線41公里。位於老鷹溝中游東部,新村西南一獨立大山,形似臥牛故名。共四峰,主峰臥牛山,海拔367米。
青鷹嶺, 距縣城西北直線39公里。位於老鷹溝西,南北成嶺,主峰狀如老鷹故名鷹頭山。海拔439.4米。
蛤蟆河子山,距縣城西北直線36公里。居蛤蟆河子屯北,為一獨立山體,海拔202米。
狍子山,距縣城西北直線29.5公里。位於西川河源之北,大班河源頭之西,蛤蟆河源之南,東西綿延五公里,為一矮山群。主峰狍子山,海拔261米。
龍山,距縣城西北直線40公里。由青鷹嶺南端迤邐而西,轉而向北延伸,山勢疊曲盤繞似龍故名,小佳氣河沿山西麓北流。主峰龍山,海拔262米。
東南溝, 山距縣城西北直線30公里。南起東北岔溝,北至鹿角溝,西臨小佳氣河,南北長六公里,東西五公里,為一群山體,是小佳氣河支流小東溝之發源地。主峰東南溝子山,海拔466.3米。
太北嶺 ,因位於太平溝北故名。距縣城西北直線36公里。東與青鷹嶺相連,居富裕河與太平溝之間,西臨小佳氣河,東西逶迤成嶺。主峰太平山,海拔363.9米。
東長嶺,距縣城西北直線40~46公里。位於小佳氣河西側,西以半截河為界,南起五道溝,北與四峰山相連,共綿延11公里,為縣內嶺之最長者,故名東長嶺。南與艾虎山相接,南高北低。南部最高峰為長嶺山,海拔431米,中部最高291米,余均在200~250米之間。
西長嶺 ,距縣城西北直線40~48公里。大佳氣河源頭以東,半截河以西之山群,東西寬5~6公里,南北延伸11公里。主峰一棵樹山,海拔398.4米,距縣城西北直線44公里。
前塘山,距縣城西北直線46公里。北延伸至前塘為低矮嶺崗,最高前塘山,海拔153米。
榛雞嶺, 距縣城西北直線46~53公里。位於大葉子溝源及東南溝河與小煙筒溝之間,東南西北走向,綿延10公里。主峰海拔361.4米。
富春山,距縣城西北直線50公里。東瀕富春河,西臨大佳氣河,南與西長嶺相接,南北走向,綿延八公里。主峰海拔295米。
高麗山,因前有朝鮮人在此山下居住故名。距縣城西北直線50公里。位於大佳氣河東南,居大佳氣河與半截河之間,為一獨立山體。主峰海拔295米。
四峰山,距縣城西北直線50公里。與高麗山東西相峙,西起半截河,東達小佳河村南,西高東低,東部為一低平崗巒。主峰西有鄭家大山,海拔297米,中峰名西山,海拔244.9米。
堪達嶺, 距縣城西北偏西直線44~52公里。位於大葉子溝發源之北,大佳氣河發源之西,又是西豐東南溝河之發源地,縱橫各八公里。主峰堪山達,距縣城西北直線45公里,海拔498.1米。
貂山,原為紫貂產地故名。距縣城西北直線52公里。位於大葉子溝西,紫貂河以南,西南接大牙克嶺,為一群山體。主峰貂山,海拔397米。
紅嶺,距縣城西北直線45公里。位於大葉子溝發源以南四合川以北。系大葉子溝之發源地,東西八公里。主峰紅石砬子,海拔494.9米
飛鳶嶺,距縣城西北直線47公里。南臨四合川,西瀕大葉子溝,為一群山體。主峰海拔417.8米。
石砬子山距縣城西北直線50公里。位於大佳氣河中游之西,東塘山西北2.5公里。海拔265.8米。
猞猁山,距縣城西北直線50公里。位於大佳氣河西支流柳根河之北,西以西風溝河源與堪達嶺相接,廣袤綿亘九公里。主峰海拔432米。
小扒皮崗,距縣城西北直線54公里。位於大佳河村之西,南北2.5公里,東西五公里,為一淺山群。日偽曾於此地剝除地表層修築公路故名。最高海拔126米.
大扒皮崗,距縣城西北直線54公里。位於小扒皮崗西,居大佳河鄉之永前、永富、永勝三村之西,山里鄉以東為一淺山群,東西綿延六公里。最高海拔155米。
山里大崗,距縣城西北直線59公里。位於山里村之西,西豐鄉五道橋之東,為一淺山群,東西綿延七公里。最高山在五道橋村東北,海拔166米。東部延伸至山里屯北名寶頂山,海拔134.4米。
二道崗,距縣城西北直線62公里。位於山里屯西北二道崗屯之西北,東西綿延為一崗巒,最高海拔132.9米。
三道崗,距縣城西北直線66公里。位子二道崗西北,南起西豐,北至小菜根河,東西寬五公里,南北綿延10公里,為一淺山群。最高山為三道崗山,海拔217.9米。
七星山,又名西勒喜山。距縣城西北直線69公里。因居於七星河注入撓力河之匯合口故名。位於撓力河東南岸,南起魚豐、聯合,北至小根菜嘴子,東北西南綿直13公里,為一淺山群。最高山海拔175米。
駝腰子山,距縣城西北60公里。位於西豐與駝腰子屯之間,為一崗巒群。最高山海拔140.5米。
大牙克嶺, 距縣城西北直線52公里。位於西豐東南溝河以南,大葉子溝以西,南起大牙克河與七里沁河匯流處,北至西豐,西南東北走向,綿延27公里。主峰大牙克山,海拔382.3米。
北荒上山,距縣城西偏北53公里。位於柳蘭河東岸,西接大牙克嶺。海拔367.3米。
前花砬子山,距縣城西偏南直線44公里。位於大鍋盔頂子之西北端,居參泉河與里七里沁河匯合之南。海拔409.3米。
那丹嶺, 距縣城西南直線47公里。南起皮克山,東北隔仙雀河與鍋盔頂子相對,西至里七里沁河為限,縱長11公里。主峰皮克山(見前)。
花砬子山,因山石嶙峋似花故名。距縣城正西直線42公里。南起參泉河,北迄威虎山,共長14公里,為二道河子的發源地。主峰北花砬子,海拔561.7米,花砬子449.2米。
獵人嶺, 距縣城正西44~50公里。位於二道河南北二源之間,由花砬子嶺中部向西延伸一支橫脈,東西綿延七公里,東高西低。最高峰為東部之獵人峰,海拔359.9米。西端公樂山,海拔258.7米。
艾虎山,距縣城西北直線39公里。為四道溝與半截河之發源地,南接豹嶺,北連東、西長嶺,為一群山體,縱橫各六公里。主峰海拔431米。
青鼬嶺,距縣城西北直線45公里。位於大佳氣河支流西南溝河與柳根河之間,西接堪達嶺,為一群山體,南北東西各長五公里。主峰海拔414米。
金頂山,距縣城正西直線57公里。位於里七里沁河與二道河中間,系由花砬子嶺向西延伸之餘脈,東西11公里,南北七公里。最高峰海拔256米。
大壩北山,距縣城正西直線56公里。位於里七里沁河東,大牙克嶺南端,海拔279.7米。
武士山 ,遠望如佩帶盔甲之赳赳武士故名。俗名石場南大山。距縣城正西直線45公里。位於石場通往老永樂公路之西,四合川以南,二道河以北之山脈,東西長九公里,南北七公里,為一山群。主峰海拔533米。
饒力葛山 ,本作撓力葛山,滿語,圖畫之意。俗稱西豐嘴子山,距縣城正北直線48公里,撓力河下游之南岸,為一低平丘崗,最高海拔125米。
新興洞山,距縣城正北偏東直線39公里。位於東半截河以東,東距烏蘇里江二公里。為一獨立之低平嶺崗,東西橫亘九公里。最高為新興洞西山,海拔126.8米
西通山,距縣城正北直線33公里。位於西通西北,距烏蘇里江岸六公里,為一低平渾圓形山體,南北東西各七公里。主山海拔178米。
諾羅山,距縣城北偏東直線61公里。位於撓力河與烏蘇里江匯合口以北2.5公里。東濱烏蘇里江,即東安鎮之後山,縱橫三公里為一群山體。最高峰海拔184.1米。因撓力河原名諾羅,東安鎮明朝為諾羅路故名。
斯莫勒山,距縣城偏東直線64公里。位於勒山(解放)、和平屯南,東西綿延九公里,為一橫亘山嶺。主峰斯莫勒山,在勒山屯西之龍山洞東南,山高海拔333.4米。
喀爾喀山 ,滿語(意見卷二)。距縣城正北直線61公里。位於撓力河北大板屯南,明山屯北,西北東南綿延成嶺,長九公里,,東隔大興溝與斯莫勒山相接。最高峰海拔363米。
蘆葫山,距縣城正北直線60公里。位於葫蘆溝西,南北成嶺,中段約束形似葫蘆故名。主峰葫蘆北頂,海拔209米。
石人山,距縣城正北62公里。西南與大孤山相距1.5公里。為一低矮峰巒,縱橫1.5公里,山上有巨石似人故名。山高海拔125米。
大孤山,距縣城正北直線60公里。位於葫蘆山西,為一凸起之孤山,南歧為二短嶺,位於大孤山屯之東,主峰海拔240.2米。
小孤山,距縣城正北直線56公里。位於大孤山南二公里,東北與葫蘆山相接,東南鄰南大孤山,主峰海拔112米。
南大孤山,距縣城正北直線54公里。位於撓力河北岸,葫蘆山南,為一小山群。主山海拔175.4米。
菰 丘, 距縣城正北直線65公里。位於撓力河北岸之大孤山北,阿加拉河上游拐彎處之南岸。為一突起小巒,海拔117米。 二
龍山,距縣城正北72公里。位於別拉洪河南岸,二龍山村西北,東西成嶺,綿延六公里。最高海拔241米。
狼山,距縣城正北直線57公里。位於撓力河北明山村西二公里。為一孤立圓山。因此地多棲狼故名。海拔121米。
四平山 ,距縣城北偏東直線72公里。位於阿布膠河與別拉洪河之間,平東村(原四平屯)東北,為一低矮丘陵,最高海拔126米。
平頂山,距縣城北偏西直線57公里。位於撓力河北岸,靰鞡草河東,為一方形緩坡平嶺,南北東西各三公里。最高海拔122米。
翠屏山,距縣城北偏西直線63公里。位於勝利鎮之南,西、北二面,為一拐形尺斷續山嶺,形似屏障,故名翠屏山。最高西屏山位於勝利鎮之西,海拔225米。
黑萊營山,距縣城北偏西直線64公里。位於阿加拉河西岸,翠屏山以東,因山多柞樹,本世紀三十年代曾有人於此開展木耳生產故名。山高海拔238米。
鷺鶿山,距縣城北偏西直線67公里。位於黑萊營山北,隔阿加拉河與菰丘相對,為一凸起之孤山,海拔201米。
老遲山,距縣城北偏西直線70公里。位於民主前山正南,南北成嶺,狹長五公里,東西寬二公里,為一獨立之小山體,南與鷺鶿山相對。山高海拔281米。
前山, 距縣城北偏西直線74公里。北起別拉洪河,南抵別拉音河,由北而南綿延10公里,東西寬1.5公里,為一狹嶺。最高山為狐仙洞山。海拔245.3米。
富陽山,距縣城西北直線62公里。位於靰鞡草河西,平頂山西北,西南山南,為一獨立之小山群,闊長各二公里。山高海拔208米。
西南山,距縣城西北直線65公里。位於富陽山北,翠屏山西,為一弓形長嶺,西南東北走向,綿延10公里。因此地1956年前,荒無人煙,位於民主村之西南方向,故名西南山。最高山海拔262.5米。
鸛雲山,距縣城西北直線69公里。位於西南山西北,系由西南山向西延伸之一小山群,多槲、楊、常棲鸛鶴,俗名小老等窩。主山海拔148.9米。
老等窩,距縣城西北直線69公里。位於鸛雲山西五公里。東西兩丘崗,屹立於草澤中,崗上叢生楊、柞、樺樹。春夏多有鸛鳥及鶴來此營巢繁殖。因鸛鳥多立於淺水中捕食魚類,俗稱“老等”,故該崗名“老等窩”。東崗海拔高123.2米,西崗110.3米。兩崗相距一公里,東西相對。
喜春山,距縣城正北62公里。位於葫蘆山北二公里。居喜春河西岸,為一獨立之圓形山,海拔172米。
小李山,距縣城西北直線64公里。位於撓力河北富陽山西四公里。原為沼澤中屹立之圓形
孤丘,現已墾為耕地。小山居於平野之中,昔有李姓人于山前墾植故名。山周不足一公里,山高海拔128米。
雙山,距縣城西北直線80公里。位於別拉洪河南岸,連環泡之西,鸛雲山正北11公里,為平澤中凸起之兩小山體。西山海拔103米,東山100.8米。因遠望二山相對,中有餘脈相接,故俗謂雙子山。
自然資源
生物資源
林木資源
東方紅林業局,
大岱林場
五林洞林場
奇源林場
石場林場
永幸林場
牙克林場
小佳河林場
寶馬山林場
威山林場
西豐林場
蘆源林場
東安林場
地方林場
青山林場
馬架子林場
森川林場
西豐嘴子林場
境內有五個國營農場,十一個森工林場。有漢、滿、回、壯、苗、朝鮮、蒙古、鄂倫春、赫哲等26個民族在此聚居。人口15萬。其中農業人口占80%。饒河縣於1909年建縣,是黑龍江省23個革命老區之一、國家級“興邊富民”工作試點縣、國家級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也是雙鴨山地區唯一的國家一類口岸縣。
資源狀況饒河縣自然資源極其豐富,林、田、水、草、礦樣樣俱全,是一座天然的“綠色寶庫”。
土地資源現有耕地20萬公頃,農業人口人均占有耕地1.7公頃。土壤以黑土、草甸土、沼澤土為主,土壤中養分較高,有機質、氮、鉀含量極為豐富,適宜多種農作物生長。
森林資源縣域森林資源面積35.1萬公頃,森林覆蓋率為51%,人均占有林地2.5公頃。活立木總蓄積量達3822萬立方米。主要有紅松、水曲柳、楊、柞、椴、樺等樹木幾十種。既是黑龍江省天然林區之一,又是全省重要的木材集散地。
礦產資源現已探明的礦藏數十種。非金屬類的有高嶺土、石灰石、花崗岩、超基性岩、伊里石等;金屬類的有銅、鎳、金、鐵、鋅、錫、鋁等。還有蘊藏量極大的草炭,為1 億立方米,位居全省之首。
動植物資源有東北虎、馬鹿、黑熊、野豬、狍子、狐狸、貂、貉等野生動物幾十種;有可食用野生漿果、菌類、山野菜70多種,可利用中藥材140餘種,總蘊藏量達1.1億公斤;有紫椴、黃鳳梨、毛水蘇等蜜源植物種類300餘種;草原面積達20萬公頃,載畜量可達10萬個羊單位。
水資源饒河境內有1江28河,自然捕撈水面0.8萬公頃,可利用養魚水面0.11萬公頃,盛產“三花五羅”等名貴魚種。經濟魚類有16科69種,主要有大馬哈、甲魚、鯉魚、鯽魚、狗魚、鯰魚等,其中大馬哈魚及魚籽馳名中外。
水資源
里七里沁河 又稱七里星河,發源於那丹哈達拉嶺之神頂山與皮克山之間,西源在臭松頂子東北麓,總長68.9公里,流域面積 597平方公里。為撓力河一大支流。是饒寶兩縣界河,至里七里沁屯匯入撓力河。其支流西有。
大牙克河 該河在大牙克橋以北名大葉子溝,“大葉子”乃貂皮之別稱。因該河流域曾是貂皮的盛產地,故名大葉子溝。大牙克橋以下始稱大牙克河。發源於堪達嶺南坡與紅嶺東坡。西側自北而南有十八垧地小河與紫貂河、柳蘭河匯入,東側有石門溪匯入。總長56.5公里,正乾全長39公里。過大牙克橋河道西南折,經大壩北山,西流注入里七里沁河。總計流域面積156平方公里。
七星河 清代舊稱西勒喜河(見《中國歷史地圖集》第九冊)。發源有二,南源在寶清縣西部之三叉河林場東山;北源在雙鴨山市南北道壩林場北坡。東北流經寶清七星泡,再東北為寶清、富錦兩縣交界河。至本縣西豐鄉正北之蓮花泡村西,注入撓力河,全長230公里。王玉書地河 因民國年間,有名王玉書者在此河邊農耕,因以其地名為河名。發源在富錦縣東南部之迎春村,北部入沼澤,屬無首尾沼地河,東南流至小根菜嘴子北散入河北岸之窪地,漸浸入撓力河,全長20公里。
大佳氣河 又名大公奇河(見《吉林通志》)。發源於豹嶺西麓,分東西二源流過三三七高地而北,二流匯一,北流過大佳河村東北注入撓力河,全長49.5公里,流域面積 149平方。
半截河 發源於東西長嶺之間。西北流過前塘山北折,至永豐村西,水流漫散,今被人工開鑿為渠道,北流注入撓力河,全長29.25公里,流域面積63平方公里。
小佳氣河 發源在佛力山東南,古奇穆吉山西坡。北流收十四道水,至小佳河村西北歧為二流,注入撓力河,全長58.5公里。流域面積269平方公里。
老鷹溝 發源於青鷹嶺南端。北流經長河村東,再北過新建村東折,散入沼地。六十年代中期,下游沼澤已開鑿成人工渠道,流經東鮮村西,再北注入撓力河。全長29.9公里。
蛤蟆河:發源於龍泉山,東北流經龍泉與蛤蟆河子村,東北過金蟾村(饒河農場所屬),北流散入沼地,浸水草墩地(塔頭甸子)約三公里,又匯積成流,北去繞經饒力葛山西,注入撓力河。全長35.1公里,流域面積70平方公里。
東半截河:又名鮎魚河,發源於楛矢山東麓。流域內多系平原,支流多浸漫性溝洫,西南東北流向,經西通山西,再北過饒力葛山,東北注入菖蒲灣與鯽魚泡,再北匯入撓力河。全長19.5公里。
大通河 發源於西蘇穆羅山東麓。流經太平村東,過大通,東南流,至大楞島正中注入烏蘇里江。長17公里。
大帶河 又簡作大代河。因其彎曲似帶故名。發源在四邦山西麓。西北流至碓趟子溝口轉向東北,至盤雲嶺西端,河道直指向東,至饒河鎮北大帶河島(又稱饒河二號島)北端,注入烏蘇里江。全長58.5公里。流域面積230平方公里。
鈴蘭溪:發源於大鼎子山主峰——制俄頂與卷柏頂之間,東南流注入小南河,長 5.2公里。西川河 發源於龍泉山東麓。東流過一盤磨山與狍子山相對處,西北有琴泉匯入 (長三公里)。再東南流,穿過饒佳東線公路,至四排村北1.7公里處,注入烏蘇里江。全長30.6公里,流域面積60平方公里。1973年四排村已將該河河口壘成石壩,建成養魚水庫。
大班河 發源於狍子山北麓。流經饒河農場之養馬場南,東流經三人班北大窪子,東南流至下新開流島北,注入烏蘇里江。全長27.6公里,流域面積70平方公里。
西通河 發源在西通山北麓。流至西通山東,歧為二流,東北流至新興洞島正西注入烏蘇里江,名西通北河,長八公里。東南流至五人班島對岸,注入烏蘇里江者為西通南河,長15公里。
固米小河 發源於斯莫勒山與諾羅山中間之溝塹窪地。系地面積雨徑流形成之河道,下游與芡實湖 (大泡子)下口相通連,至大泡子上島南端注入烏蘇里江。 全長五公里。偽康德五年(1938年)前為饒撫二縣界河。
阿布膠河 滿語。發源於喀爾喀山東與斯莫勒山相接之龍山洞。西北流至大板屯東北折,過四平鎮、平東村,南收寒蔥溝(長五公里)之水,再東去20餘公里,至瓦盆窯,注入烏蘇里江。全長38公里。
氣候特點
饒河縣地處北緯46°30′44″—47°34′26″之間,為北溫帶氣候區,屬於寒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在黑龍江省內為第三積溫帶。氣候特點是:四季分明,冬季漫長,降水偏少,氣候乾燥而嚴寒;夏季短促,降水集中,氣候濕潤而溫熱;春季回暖快,晝夜溫差較大,多西南大風;秋季降溫急驟,山區常有過早霜凍出現。
社會經濟
境域,周秦以前為肅慎地,漢為挹婁地,北朝時屬勿吉,隨為粟末靺鞨之號室部,唐為渤海國所屬之懷遠府(今同江)及安遠府(今俄屬伊曼附近)所轄,遼為東京道之頗阿里部(今俄屬之伯力),金為上京道之速頻路,元為遼陽行省之水達達路。明屬奴爾乾都司,永樂十二年(1414年)設失兒兀赤衛(即實爾固宸衛(今馬架子以北二公里),清初隸寧古塔將軍,雍正五年(1727年)改歸三姓副都統(今依蘭),鹹豐九年(1859年)設撓力河口卡倫,宣統元年(1909年)始建饒河縣治於小佳氣河(今小佳河鎮河西岸),中華民國六年(1917年)遷撓力河口(今東安鎮)民國十四年(1925年)遷團山子(今縣城址)。
經濟社會 近年來,饒河縣發揮生態、口岸、資源優勢,按照“打口岸牌、走生態路,發展特色產業、建設富庶饒河”的經濟社會發展思路,實施項目牽動戰略,促進產業最佳化升級,縣域經濟社會得到快速發展。工業初步形成以能源、建材、釀造、木材加工、蜂產品加工、山野菜加工等為主導的工業體系。全縣工業企業達到77家,年利稅額達4000萬元。農業已形成農業種植、經濟作物種植、畜牧養殖為主導的生產體系,生產的大豆、玉米、小麥、水稻及各類瓜果蔬菜大量銷往內地和出口俄羅斯。相繼建設和開發了出口公路、口岸碼頭、聯檢大廳、浮箱通道和國際客貨運輸線路等,對俄合作領域不斷擴大,在饒外經貿企業發展到55家。實施和儲備了對俄內陸游、紅色戰地游、科考探秘游、民俗風情游等一大批特色旅遊項目,旅遊產業潛力初顯。城市建設全面加強,公路全面硬化,四通八達;通訊、電力實現全球和全國聯網;城鎮“三化”工程成效顯著;科技、文教、醫療衛生、社會保障等基礎條件全面改善;鐵路、機場等重大基礎設施項目已提上建設日程。
地圖信息
地址:雞西市虎林市